讀思筆記134:讀《我的涼山兄弟》隨筆

讀《我的涼山兄弟》隨筆

今天早上五點多被窗外的鳥兒吵醒,她自顧「春鳥弄春聲」,卻令我春夢做不成,於是在床上讀了會兒《漢書》,爬起來,覺得一個完美的早上應當從讀書開始,於是翻開了這本書——劉紹華的《我的涼山兄弟——毒品、艾滋與流動青年》,這本我被推薦數年但始終只看了前言的書,某一天認識一位涼山的人,便忽然想到毒品、艾滋,可見「涼山」這兩個字在我心中儼然已經與「毒品、艾滋」聯繫在一起了,而我的思想也是時代的產物。今日終於翻開了他,就寫下一點隨筆吧。

感想

本書的內容豐富程度超出了我的想像,並非內容上的豐富,而是論述和思考的全面,已經超出了人類學的範疇,也涉及到社會學、民族學、經濟學等方面。他所論述的內容不局限於一般的對於受訪地區的描述和受訪者的描述,更傾向與在全國化視野中、市場經濟的浪潮下觀看這個諾蘇群體的狀況,以現代化的角度去審視其變化和地位。從艾滋病的現象出發觀察期現象並尋找其根源,進一步在更廣大的視野里看他的動因。

本書共分為八章,第一章導論介紹了背景和主要內容;第二章現代路漫漫長兮,介紹了現代性與現代化的理論及其在現實中的展現,第三章為男子氣概、探險與海洛因,通過實例說明當地吸毒的直接動因,第四章為暗潮洶湧的地方禁毒史,介紹地方禁毒的歷史以及與中英合作項目的實施與失敗,第五章為啼聲初試個體性,第六章為體檢失敗的地方疾病治理,也提及了女性在整過過程中被忽視的邊緣地位,第七章為艾滋病污名化與全球移植,艾滋病的污名化在全世界都是一個明顯的問題,標籤化很容易導致污名化(一部分),但是諾蘇人的生死觀念和對於艾滋病的看法不同於其他族群,認為艾滋病和別的人並無大的區別;第八章為結論:疾病治理的時空意義,無論對於健康還是族群、整個社會都是巨大的進步。最後是後記:現在已成歷史,近些年來經濟大發展,艾滋病和毒品少了很多,但曾經的蘇諾族群即將消失,令人感慨,進一步思索現代性與傳統的關係。

諾蘇人之所以會形成毒品和艾滋病,表面上看在於他們的風俗習慣,實際上則在於他們長期以來被市場經濟和社會體制所拋棄的事實,他們長期處於文化的邊緣地帶,直到近現代才納入到中央政府的管理體制之中,因而文化上好保留著傳統的族支制度,在急劇變化的社會中無法找到自己的定位,政府對他們的態度也很消極,長久以來形成的這樣的社會背景和邊緣地位成為造成了這樣的悲劇,一部令人心酸的歷史。

作者在書中毫不隱晦對政府和體制的批判。如對當地官員貪污的直接或間接說明,對僵化地官僚體制危害的闡述,對「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現象的陳述,根據書中的描述,當地官員對當地民族情況了解很少而且很少去主動了解,而這也造成了政策的不對口,很多事情難以實施,如中英合作項目的失敗正是這樣的體制和文化造成的。一刀切、不切合實際的政府工作並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而只會增加負擔,長期忽視地方文化必然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另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是現代性和傳統的關係,諾蘇人仍舊保持著傳統的族支情況,家族有較大的權力,這也是農耕社會的產物,但是隨著強制與半強制的現代化的到來,傳統的管理模式、風俗已經已經風燭殘年,很多倍烙上「封建」的烙印而批判,整個中國甚至整個世界都有此種現象,面對現代化的衝擊,傳統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已經由族群維繫轉件轉變成為經濟維繫,這根源於人們生業模式的轉變,在本書的最後諾蘇人即將離開他們祖祖輩輩生存的故土,諾蘇老人想:如果沒有了土地、沒有了傳統村寨,不佔主流優勢的諾蘇語很快就會消失,彝族也會消失,他們的文化也會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而逐漸消失。同樣,在當季的呢中國,現代化與傳統的發展格格不入,似乎處於一種對立面的位置,這值得關注。而近些年來對於傳統的復興或許能起到一些作用,但正如宣傳艾滋病的標語會導致艾滋病的標籤化甚至污名化一樣,傳統文化真的需要、真的能夠振興嗎?我們該怎樣在現在化的浪潮中面對傳統呢?

書評

對於本書的評價似乎呈現兩極分化的泰式,讚美著認為他充滿了溫暖關懷、敘述合理、以小見大、將諾蘇人的情況納入到全球發展的浪潮當中,深刻的體現了邊緣人群的地位,批評者認為他浪費了材料,套用了大量的理論,教條化,但是對於事件的分析不夠深刻,不夠親近讀者。綜觀本書的內容,理論結合敘事,並非由敘事、觀察引發的思考,而是先介紹了現代化的理論,而後講述諾蘇人的情況,略顯枯燥,其內容為理性與人文關懷結合,既擁有需要人類學家的理性,也有對於這些「兄弟」們的關懷,在廣泛的範圍內思考這個族群的變化,無論從小的角度還是大的角度都值得認真咀嚼。

最後,我不得不說很敬佩作者,首先是其以女性的身份孤身前往涼山調查,精神值得感嘆,其後日以繼夜地整理將這些文字系統地呈現在我們的先前,無論是語言之表達還是著述之勤懇都值得學習。相比於人類學家坐在書齋里完成民族志的研究,他們的田野調查更值得信賴。我嘗在澎湃新聞上看到一位年輕的女人類學家以一位巴基斯坦「第三性」者「女兒」的身份對他們的長期觀察,而《冬牧場》的作者也親身參與感受了牧民的專場、王明珂等人類學家同樣對川西羌人進行了長期的調查,因而他們的話值得信賴。人類學家、民族學家以及需要田野的工作者們想要了解他們研究的對象最真實的世界,就不得不深入他們的聚落,對他們的生活進行長期的觀察,這比散點式抑或短時段的觀察更加有力,因為散點可能不全面,很多事件只有在熟人世界裡才能展現出來。

2018年4月28日

於陸寮

.163? ?a??n

推薦閱讀:

《Go程序設計語言》筆記四
筆記-ubuntu14.04安裝SciPy
《一生的讀書計劃》
Golang 學習筆記三

TAG:筆記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