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中蘊含的四個成長教育真諦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要活得深刻, 要吸取生命中所有精華,把非生命的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發現自己從未活過。
——梭羅
《死亡詩社》,英文名《Dead Poets Society》,又譯作《春風化雨》,首映於1989年,是由湯姆·舒爾曼編劇,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姆斯主演的一部成長主題電影。影片獲得了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等多個獎項。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學院。威爾頓學院是全美最優秀的預科學院,以傳統校訓「傳統、榮譽、紀律、卓越 」而著名,是一所典型的以嚴厲管制培養學生為模式的學校, 但新來的文學老師基廷(也是該校的畢業生)卻突破常規、獨樹一幟,他通過自己的方式鼓勵學生尋找自我、發現自我、追求自我,爭取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生活。基廷的引導如同春風化雨般深深的浸潤並影響著他的學生們,尼爾便是其中最有才華的一個。尼爾熱愛表演,然而卻與其父親的期望徹底相悖,他偷偷的參加了學校的話劇演出,然而即便在演出中表現極為出色,也未能逃過父親的嚴厲責備和轉學的勒令。萬分痛苦的尼爾最終選擇了自殺,而基廷老師也被迫離開了威爾頓學院。在臨別時,學生們不顧校長的反對,勇敢的站到課桌上,以屬於自己的方式,向他們生命的「船長」告別-------
影片情節圍繞著孩子、父母、學校、老師之間的關係交錯展開,在看似平靜舒緩的鏡頭語言下述說了傳統、權威、規訓、懲戒與新生、突破、對抗、希望之間隱秘的對立統一。人性本在的充滿自由性、可能性、創造性的張力沉著的落放於劇情當中,以致於當影片結尾孩子們以如此特殊的方式向他們的老師告別時,觀者無不為之動容。
這是一部試圖探討關於人的目的、關於教育真諦的影片,是一次在並不宏偉的矛盾衝突和略顯含蓄的悲劇意義中,對傳統教育的抨擊和對未來教育的喚醒。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生命個體,而不是機器或工具;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人的完成,是愛與自由的實現;正確的教育方法是引導和喚醒,而不是規訓和服從。在基廷老師給孩子們的課程當中,我們看到了如此本質而執著的堅守,也觸摸到了象徵孩子真正成長的認知真諦。這些超越常規的課程,是對人性的尊重,是對生命的意義的開啟和對生命無限可能性的開掘。
要珍視生命,不要虛度時光
第一堂課,他吹著口哨讓學生們走出課堂來到大廳畫像處,高喊詩人惠特曼的詩「哦,船長,我的船長 」。他叫學生皮特茲念了一首英國詩人丁尼生的詩《勸 少女珍惜時光》:如果可以, 快些採擷你的花蕾, 舊的時光仍然飛逝, 今天燦爛盛開的花朵, 明日就或將凋去,變得僵冷, 停止呼吸。然後他突然話鋒陡轉:「孩子們, 千萬別虛度光陰, 讓你們的生命非同尋常! 因為我們任何一人都會像花蕾凋謝, 變成塵土, 已經逝去的古人曾經一樣充滿幻想和夢境, 可是我們用心靈細聽, 可以聽到這樣的號角: 抓住光陰, 讓生命不同凡響。」
要獨立思考,不要迷信權威
在上《英語詩歌五百年 》課的時候, 基廷先是重複了作者 J ·埃文斯·普里查特博士的關於如何評價詩歌的標準, 正當學生認真思考準備接受他的理論的時候, 基廷先生突然叫學生把書本上關於標準的整個章節撕掉, 這讓學生有點 不知所措, 還沒有哪個老師曾叫學生撕書的! 基廷激勵他們說:「這是一場戰爭, 撕吧! 關於詩歌, 是沒有真正標準的。真正的自由只在夢中, 不管別人說什麼, 學會自己思考 , 語言和思想可以改變世界。我們讀詩歌寫詩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 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浪漫的, 醫學 、法律、商業、工程固然是社會維持的崇高的和必要的追求, 但是詩歌、美麗、浪漫和愛情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時,有一次在上課時他還帶頭跳到講桌上,並且告訴學生:換個角度,看到的世界就會與眾不同。隨後鼓勵學生輪流站到講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世界、觀察生活。他引用作家梭羅的話說:「是的, 我們必須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即使這看起來是愚蠢或者荒謬的。」
要敢於戰勝自我
突出的例子表現在學生托德 · 安德森的身上,托德是班裡一名內向並且因自卑而鬱鬱寡歡的學生。基廷老師的做法是,讓學生寫出自己的詩,要他大膽地走到講台前,閉上眼睛,自己則誘導他去想像那作詩時的意境和心情。終於,奇蹟出現了:托德在基廷老師的激勵下大聲咆哮,現場創作出了一首精彩的詩歌,令所有同學自發鼓掌,刮目相看。他終於克服了自卑,戰勝了自我!
不要亦步亦趨,要勇於做真實的自己
基廷老師帶學生去踢足球,每個學生在踢球之前必須大聲喊出自己的誓言,「我要做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奴隸」,「我要做真正的上帝」。他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走路,他引用美國詩人弗洛斯特的詩句說:「兩條路在樹林里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一條。」
他這樣鼓勵孩子們:「對我來說,運動是一個可以讓他人把我們推向極致的機會 ( 因為有競爭) , 與逆境抗爭, 與強敵對抗, 做世界的水手, 游遍所有港口, 去 做生活的主宰, 而不是奴隸, 去登上斷頭台, 面對槍口而泰然自若, 去舞蹈、鼓掌、 歌頌、吶喊、跳躍、飄飄蕩蕩、滾滾向前, 讓生命變成歡樂的詩, 成為真正的上帝!」
基廷老師的激情和愛感染了孩子們,他得到了孩子們最充分的愛戴,孩子們的靈魂和力量被喚醒了,他們漸漸的被改變,他們不再被完全掌握在學校和父母的思想控制中。他們當中,懦弱的變得勇敢,莽撞的變得成熟,保守的變得激情,猶豫的變得堅定------在基廷「船長」的指引下,他們完成了一次真正的蛻變式成長。
英國著名哲學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說道:「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雅斯貝爾斯也曾說過:「教育本身意味著----一個靈魂喚醒另外一個靈魂!」《死亡詩社》中基廷老師的教育思想和實踐無疑給予了我們深刻的反思和啟示。孩子究竟該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有價值有意義的成長,是我們需要永恆思考的課題。(文:午昱)
推薦閱讀:
※孩子應該報「興趣班」嗎?
※系統童心教育的踐行者,為你們喝彩!
※多多成長日記20180226
※多多成長日記20180323
※禽獸不如的父母,打死女兒藏屍!轟動全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