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者:我一踏出舒適圈,就成了炮灰

01

(首發於公眾號:璐子野 id:withluziye 喜歡就關注唄)

第一次被勸退是因為太不合群了。歸結起來還是自己本性內向,不擅長團隊合作。

切割零散的會議,團隊各抒己見的頭腦風暴,讓我感覺注意力渙散、無所適從。

上司似乎也感覺到我的力不從心,兩方都有了離意,所以當時勸退的談話進行得順利又爽利。

想起父親也是這麼個內向的本性。記得我幼年時,父親有一次升遷調崗的機會,最後他錯過了。回到家低著頭,灰頭土臉的,有些失落。

我媽叨叨了好久,說你怎麼不學誰誰送個禮呢,都是同鄉怎麼不會多說點好話。

我不怎麼理解他失落的表情。只是他後來漫長的職業生涯里,都少有升遷的機會。

後來到他慢慢老去的時候,還被調到了更加吃力不討好的邊緣崗位。

只能在家裡發一通公司不善待老員工的牢騷。

相比外向者的活熟,內向者真的難以靠交際抓住機會。因為人際交往,對內向者來說,真是耗神費力的一件大麻煩事。

這裡要說到,「內向」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只是現代的家長、學校、公司都偏愛外向者,外向的確是很容易刷好感度的性格。

可「內向」與「外向」一樣都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是刻錄在DNA中的本性。

現代社會結構的設置,從學校到工作場所,都對內向者不太友善。

社會有點太重視團隊氛圍以及團隊精神的培養了。以至於忘了,佔總人口50%的內向者是需要一定個人空間,培養高度專註度去產生創意和創造價值的。

在學校時,總歸有個公平的渠道,讓內向者有機會表達自身的優秀。

記得在我讀小學時,很喜歡解數學題。有段時間數學老師換得很頻繁,基本上一個學期一換。

每個初次到來的到老師,都一致定義我為差生。主要原因是我只會默不作聲練習題目,不敢舉手回答問題向老師刷好感度。

雖說每次小考成績總能刷新一次老師的感官,可是這種好感建立沒多久,另一個老師就來接替她的崗位。

好感度需要不斷刷新,這種逼迫自己「大膽發言」的方式卻讓人極其疲憊。

內向的我,後來演變成在默默的刷題過程中獲取成就感,對於他人的好感已早熟地感到寵辱不驚了。

後來我越發感覺到,學生時代的考試是唯一一次對內向者公平的衡量。

優秀、聰慧和刻苦的內向者,雖然不能在課堂舉手發言,向「上級」刷好感度。

總歸有一次以沉靜專註發揮自己制勝的考試,一次能刷新一學期的好感度。

02

於是乎,為了幫助內向者,在離開校園這個還算公平的舞台後,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地刷好感度,一位外向者攥寫了一本內向者聖經——《內向者溝通聖經》。

裡面提到讓內向者踏出舒適圈,不斷鍛煉自己,以活得像個外向的人。

這個建議讓我一度懷疑,「踏出舒適圈」這個概念也是由外向者攥寫,啟發外向者如何管理內向者的規則。

踏出舒適圈這個概念重點在廣,而不是精。一項技能是不夠用的,要跨界掌握多項技能,生活才有無數可能。

兩三個老友的生活是一潭死水,要拓寬交際圈,交更多新朋友。

可是對於內向者來說,踏出舒適圈精力耗損極大。內向者適合專精耕耘一片土地,而不是大水漫灌,灌木雜草小麥都灌個遍。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說,外向者和內向者的大腦構成本來就是不同的。外向者喜歡接受更多的刺激,而內向者總是避免更多外界刺激。

一個是希望更多的社交、更多的技能、更多的生活可能。一個是希望更少更少,專註在一個點上。

內向者的大腦更易於不間斷地受到刺激,而外向者的大腦要安靜得多。這能夠解釋為什麼內向的人會想辦法擺脫環境的刺激,而外向的人則會尋求更多的刺激。

但是,傾向於接受更多刺激就一定更好嗎,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接受更多刺激、多次切換注意力的模式有助於提高工作能力嗎?

這裡要引入深度工作的概念:

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註進行職業活動。這種能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而相對的就是淺工作:

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一些瑣碎的事務性工作,例如接打電話,發送郵件,不停地進行會議,切割人的注意力。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的新價值,且容易複製。

淺工作最大的弊端是,有可能一年那麼忙碌下來,技能的掌握度還停留在最初的階段。

不善人際的內向者,雖然不能很好地在上司面前刷好感度,在團隊合作中也顯得寡言木訥。

但他們進入深度工作的能力還是很強的。因為極力避免受到外界刺激的內向者,本能上是傾向於高專註度工作的。

掌握操作一款難度極高的軟體、將一個技能反覆磨練至精深,都是從深度工作中得到的。而且你一旦掌握了便帶在了身上,即使換了一個東家,這項技能也是跟著你走的。

相比較而言,好感度這東西是需要不斷刷新的。換言之,在一個東家裡刷的好感度,到了下一個東家那兒需要重新刷一遍。

更通俗的比喻,就像在學生時代,一個學生從小學升到初中,再升到高中,不是靠前一個班主任的好感度,靠的是這麼多年積累的知識和學習能力。

深度工作的意義就是在培養這種帶得走,而且能隨著時間積累的,專屬於你的能力。

03

再來說另一個不鼓勵內向者踏出舒適圈的原因。

大多數人不敢踏出舒適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恐懼,至於恐懼的原因,很多人歸納為未知。但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因為不合適。

「我不適合這個領域,我也不適合這份工作。」

「舒適圈外的全是地雷區,所以我寧肯一步都不踏出去。」

的確有許多內向者聽信勵志人士的鼓舞,逼迫自己踏出舒適圈,以活得像個外向的人,放棄了順應自己本性發展的可能。

內向的人可能會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可是心底究竟還是有種無所依傍的彷徨哀怨。他不會到了中年才開始感覺厭倦,因為他早已經厭倦,從事一種不適合自己的職業真實讓人夠受的。

回到父親錯失升遷機會的例子,大家肯定以為,我想講的是內向者必須改變自己的本性,以適應大環境。

可是父輩那個年代,只要有份福利不錯的工作就感覺是恩賜,想想他們可是經歷過同輩人下崗潮的恐懼的。

所以對於工作,基本上不管順不順應本性,只要穩定就行。換言之,他是處在了不適合本性的位置上,雖然得到一輩子的穩定,但也升遷不得。

那既然在其位了,改變自己的本性適應這個本不適合自己的位置行不行呢?

當然是可以的,只要通過訓練,本性都是可以被改變的。可是,這真是一件好事嗎?

就拿求生的本能來說,這是人人都擁有的。保鏢可以在千鈞一髮之際為主人擋子彈,他的確克服了求生的本能。

他的確通過訓練改變了自己的本能,轉而保護另一個與自己毫無關聯的人的生命。

可這對這位保鏢來說,他是出於萬不得已,才選擇用這種出售生命的方式來生存的。

會有父母忍心自己的孩子這樣求生存嗎?

本能與本性都是刻錄在DNA里難以改變的存在呀。

本性之所以為本性,就說明它改變得了一時改變不了一世。一時改變本性,除非是出自己之意願,否則都是煎熬。

就如同內向者為了在社會生存,而訓練自己熟練掌握演講技能,這也只能算是一個生存技能。

踏出舒適圈的他始終是不熱愛演講的。只是愛上了,這個為了生存,那麼努力改變本性的自己。

順應人的本性而來的是天賦,人總要敬畏一下與生俱來的本性。改變或掩蓋本性,天賦也是會被收走的。這是改變本性最糟糕的結果。

人活一世,誰都值得順應自己的本性,做最舒服的自己,尋一個最合適的位置發揮所長。

內向者找到適合他的位置進行深度工作時,這個世界就能見證許多充滿想像力的插畫、設計的湧現;

還能看到,優秀寫作者描寫出一朵花的無數切面、流逝過的時間的無數斷面,還有數學家沉思苦想出的解析無垠宇宙的數學公式。

不逼迫內向者參加社交聚會,內向者也不必勉強自己參加社交聚會。順應內向者喜歡獨處的本性,清凈地閱讀一本好書,與一個素未謀面的人呼吸同一份命運。通過這種方式實現與社會的連結,通過這種方式擁抱生命原初的力量。

並需明白到一個人並不需要適合做任何事情,大千世界各有分工,芸芸眾生各有不同,內向者也有屬於他的一處適合位置。

而我們只需要在茫茫世事中,篩選出最適合自己的事,挑選得出來,也是天賜的禮物一份。由此去擁抱、順應自己的本性。

(首發於公眾號:璐子野 id:withluziye 喜歡就關注唄)

推薦閱讀:

大s徐熙媛想炫耀成績為何被打臉?
犯過罪的人是怎樣面對社會歧視的?
人情味,是一個人最珍貴的修養
高情商人物(一)—紅樓夢之薛寶釵
章澤天學習很好嗎?

TAG:人際交往 | 內向 | 孤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