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 第二季》如何憑藉「小眾」文化綜藝載體提升大眾審美?

《局部 第二季》,這大概是我2018年看過的唯一一檔連彈幕都沒有負面評論的節目。

《局部 第二季》由優酷和「看理想」合力打造。豆瓣評分9.5,截至目前上線僅兩期,便獲得了580萬點擊量。之前,誰都沒有想到這樣一檔以藝術之美為核心的小眾文化節目可以在行業內外同時獲得口碑和關注的雙豐收,大有行業「爆款」之趨勢。

《局部 第二季》圍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數十個展廳中的館藏陳列展開,以陳丹青近20年「大都會」觀展經歷為串聯,並穿插進他早年的紐約經歷,附以相應的照片、文獻資料、動畫等輔助說明。由於《局部》的成功,第二季節目剛上線時,不少瓣友更是用「千呼萬喚始出來」來形容對於急於觀看到內容的迫切心情。

跟隨陳丹青的眼睛

重新發現那些被忽略的「局部」

沒有任何裝飾,一身筆挺的白色襯衣,陳丹青行走在空蕩蕩的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各個展館當中為觀者介紹那些曾經被公眾忽略的「局部」。無論畫風與文風,都具有一種優雅而樸素,睿智而率真的氣質,洋溢著獨特的人格魅力。

陳丹青說:我想來想去,所謂世界名作已經沾滿了歷代美術史家的唾沫,各種說法都已經在那了。而我的習慣是喜歡「撩撥」大家,帶你們去看看別的作品。

早期的印象派,是一批在藝術磨練中逐漸厭倦於落入俗套的規範化畫風的藝術家,起初,這些印象派畫家並不被看好,甚至被同行嘲笑。即便是大師的作品,也只能在博物館的角落裡擺放一到兩張,而更多的是被封存在庫內逐漸被掩埋的作品。

在《局部 第二季》新上線的第二期節目《偏離與規範》中。你可以跟隨陳丹青的眼睛,回顧印象派從創立初期到興盛後的歷史過程,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那些被埋沒在「局部」的優秀作品,通過陳丹青的理解,向觀眾細細娓娓道來。其中,20多位早已被遺忘的畫家,通過《局部 第二季》的展現,他們的作品,他們的靈魂,又重新回到大家的視線當中。

通過陳丹青的介紹,我們發現:在上世紀18年代,公眾對於印象派的「印象」和所嘲笑的程度,幾乎不堪入目。)

除了那些被遺忘的印象派,還有一些所謂被埋沒的「偏離」的大師。就如節目中陳丹青所提到的收到當時現實主義運動影響的19世紀法國自然主義畫家朱爾·巴斯蒂安—勒帕日。

對於勒帕日的這副《聆聽聖音的聖女貞德》。陳丹青在節目中坦言:我懷著矛盾的心情熱愛這幅畫,就像我懷著矛盾的心情愛著列賓和蘇里科夫。

而勒帕日的另一幅直到在上世紀70年代才被人所關注的著作《垛草》。作品中讓人無法想像的細膩畫風,直接影響了中國一代50、60後畫家的風格。

還有法國的繪畫大師梅索尼埃,他的著作直接影響了俄羅斯一整代的畫家,而我們所忽略的是,中國也有不少畫家曾受蘇聯藝術的影響。這麼看來,通過《局部 第二季》我們發現:實際上最早影響到我們的,應該是法國的大師梅索尼埃吧。

(這是當時梅索尼埃的一副軍史畫著作,這也是他平生所畫的最大的一幅畫)

期待美、發現美

《局部第二季》為大眾提供優質審美渠道

《局部 第一季》大火之後,陳丹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我一般不會給一個結論,我不相信任何結論。文化背後就是無窮無盡的歷史,歷史的背後就是人。大家不要相信專業性,不要害怕去接近藝術,人人都可以去看。我們現在的教育把藝術變成艱深難懂,不經過學習就無法看懂。你要去自己看,見到藝術,你一定會被藝術吸引。那麼多藝術放在那裡,就是為了被吸引。

美,是世界上無論任何一個階級都需要追求的精神食糧。《局部 第二季》的出現恰是給國內觀眾帶來了一個「尋找美」的最佳途徑。它看似小眾,實則網羅大眾。

而從藝術度來講,《局部 第二季》絕不是一檔單一介紹博物館或美術史的節目。陳丹青用自己的論述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藝術當中。在這裡,你看到的是屬於陳丹青35年以來對於美國大都會美術館的記憶,和他本身對於美術史的理解,給我們帶來了更多元化的欣賞藝術的視角。這些被遺忘的角落,被《局部 第二季》的鏡頭所放大,給予了觀者更多的思維空間和啟發。

就像陳丹青曾說自己熱愛梵高,他自己也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為何熱愛。但這並不表示他不清楚,如果說用一個字來概括梵高,陳丹青給出的答案是:憨。

當初的印象派,要麼被公眾或同行所嘲笑,要麼就終生憤憤不平。在陳丹青看來,這就是「偏離和規範」的代價。而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藝術創作不斷被忽略,邊緣化,公眾的審美也在不斷降低。所以,影視君想這應該就是《局部 第二季》出現的意義,而節目給我們所帶來的現代版的「偏離與規範」,(每周一零點會員上新,次日零點轉免)但願你不會錯過。


推薦閱讀:

超詳細水彩畫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繪畫過程圖
【d+侃大山】我們來聊聊當下的時尚和藝術|以及他們與流行文化的關係
藝術類院校和綜合類大學的不同之處!
凡塵故事 · 王勃軼事:滕王閣序千金難買一字

TAG:文化 | 藝術 | 綜藝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