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能娶李清照
若論古今第一才女,非李清照莫屬。
李清照出身極好,父親李格非在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登進士第,後又「以文章受知於蘇軾」,與廖正一、李禧、董榮並稱為「蘇門後四學士」。 而生母則是宋神宗元豐宰相王珪的長女,繼母是庚午科狀元王拱辰的孫女。先後成了兩任朝廷大員的乘龍快婿,想必李格非的才華也是享譽京師的。宋朝成熟的科舉制度讓寒門學子也能憑藉科考而鯉躍龍門,而京城官宦之家和鉅賈富戶也經常待榜擇婿,李格非「蚤有盛名,識量英偉」(《宋史·韓琦傳》),早年又是韓琦的門下,自然很得達官貴人的青睞。
李清照出生時(1084年)其父親正得到宋哲宗的賞識,在太學任職,因而李清照幼年時應該生活無憂,受業有方。據說李清照一歲抓周時,專挑筆墨,五歲時更是向繼母提出了學文寫字的要求,父母都很開明,而當時的主流文化也認為「古之賢女,無不好學,左圖右史,以自儆戒」(宋·司馬光《家范》),因而李清照應該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詩文教育,《宋史》對他繼母李王氏的評價是「亦善文」。固待到小姑初長成時,李清照已在京師享有詩名,並與父親的好友晁補之、張耒等文壇名人結成忘年之交,惹得那幫王孫公子慕名相求,其中就有那不知深淺只求抱得才女歸的趙明誠。
趙明誠的出身也是非同尋常,父親趙挺之是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的進士上第,曾為丞相,是北宋重臣。只是身在新黨,與李清照的父親分屬兩個陣營,在趙明誠的苦苦相求下,兩家摒棄黨爭,結成連理。李清照少女時代有兩首詞可以反映出她生活的優渥和性格的坦真。一首《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另一首《點絳唇·蹴罷鞦韆》: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青梅嗅是否寫的是趙明誠已無從考據,因為這詞是否為李清照所作,抑或是後人仿寫的易安體,歷史上多有爭議,但她的少女情懷和清新文筆已躍然紙上。
娶得才女的官二代趙明誠未見得是件幸事。結婚時一個二十有一,一個十八華年,小兩口感情甚好,趙明誠也欣賞妻子的才華,那時在太學讀書的趙明誠,常常夾帶妻子的詩文詞作在自己的作品中供同僚們傳閱,而每每得到太學生們欣賞的卻往往是李清照的手筆,這下趙明誠尷尬了,從最初的寵妻狂魔,心情也變得複雜起來,好在兩個人有共同的愛好——金石收藏。
趙明誠是北宋著名的金石學家和文物收藏家。李清照在為趙明誠寫的《金石錄後序》中曾回憶兩人年輕時求字問畫,把玩金石的場景:「趙、李寒族,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後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綀,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那時候的太學生只有朔望才有例行休假,小夫妻聚少離多,卻不墮金石之志,即便節衣縮食,也樂此不疲。
只是朝內黨爭頻起,給小兩口的婚姻生活帶來了陰影。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蔡京排擠元佑舊臣,李格非名列「元佑黨籍」(在17人名錄中名列第5,在120人名錄中名列第26,在309人名錄中名列第122),被罷了提點京東路刑獄,李格非只得攜家眷退居明水原籍。而此時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卻由吏部尚書拜右丞相,進左丞、中書門下侍郎,崇寧五年(1106年)進拜尚書右僕射。想來少不得李清照會低聲相求,但從李清照「炙手可熱心可寒」不留情面的抱怨中窺見趙挺之未曾出手相救,夾在中間的趙明誠想必也是左右為難,不過趙明誠也以暗中大量收藏朝廷明令損毀的蘇軾、黃庭堅等元佑黨人的字畫,給予李清照精神上的慰藉。這個時期因黨爭緣故,時歸故居,時返汴梁,雖然奔波,小夫妻感情甚篤,代表作有《一剪梅》、《小重山》等。
趙挺之後在與權臣蔡京的爭權中落敗,死後更被追奪贈官,株連家屬。趙明誠夫婦從此屏居青州鄉里十三年(1108-1120年)。李清照為青州的書齋命名「歸來堂」,自號「易安居士」, 取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之意。這期間兩人仍熱衷於金石收錄,趙明誠已基本寫成了《金石錄》前三十卷,李清照也寫有《詞論》,評點眾名家,「文章落紙,人爭傳之」(宋·趙彥衛《雲麓漫鈔》),相當自信,易安詞和易安體已基本成型。夫妻倆在歸來堂讀書鬥茶、吟詩作賦、推敲學問,不亦悅乎?趙明誠還在「易安居士三十一歲照」上題字「清麗其詞,端莊其品」 來讚美妻子,雖然仕途凄涼,卻伉儷情篤,羨煞世人。
1120年前後,趙明誠起複赴萊州等地為官,卻獨留李清照居青州,李清照頗有怨念,作《鳳凰台上憶吹簫·香冷金猊》: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人未梳頭。任寶奩閑掩,日上簾鉤。生怕閑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明朝,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即難留。念武陵春晚,煙鎖秦樓,記取樓前綠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更數,幾段新愁。
這裡的武陵、秦樓都是有典故的,有離別之意,更有離別後神仙眷侶之意,想來趙明誠身邊已有別的女人,又作《點絳唇·聲聲慢》,反映自己「憔悴損」的凄涼模樣。詞調哀婉,詞風老辣,易安體已日臻成熟。
這樣的家庭變故發生在李清照三十六七的熟女年紀。宣和三年(1121),李清照赴萊州與趙明誠相聚,途中在昌樂驛館作《蝶戀花》感嘆「 蕭蕭微雨聞孤館」,到萊州後卻獨坐一清冷破敗之室,作《感懷》詩並序:「宣各辛丑八月十日到萊,獨坐一室,平生所見,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禮韻》,因信手開之,約以所開為韻作詩,偶得『子』字,因以為韻,作感懷詩。」
寒窗敗幾無書史,公路可憐合至此。
青州從事孔方兄,終日紛紛喜生事。
作詩謝絕聊閉門,燕寢凝香有佳思。
靜中吾乃得至交,烏有先生子虛子。
詩中反而感念起青州的日子,抱怨趙明誠對他的冷落。趙明誠是否有侍妾,現有史書資料沒有明確記載,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提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提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屨之意」,「分香賣屨」取自曹操《遺令》「余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屨賣也」的典故,可以佐證,趙明誠是有侍妾的。宋朝流行蓄養家妓、官妓,趙明誠想來也未能免俗。更令趙、李婚姻雪上加霜的是,兩人婚後久未得子,此時李清照已年近四十,沒有一兒半女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社會,李清照的日子想必也是難熬的。南宋人翟耆年在《籀史》中曾提到趙明誠「無子能保其遺余,每為之嘆息也」,《籀史》成書於宋高宗紹興十二年,當時李清照還在世。
但趙明誠在整理《金石錄》時,還是十分渴求老妻的幫助的,畢竟李清照極富才情。清人繆荃孫《雲自在龕隨筆》記述了這樣一樁趣事:趙明誠在淄州偶爾獲得借閱民間人士收藏的唐代白居易手書《楞嚴經》時,「因上馬疾驅歸,與細君共賞」,急著趕回家與妻子李清照「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兩人不知不覺中已到二更天,這樣的品茗賞文,豈是其他一般女子可以相比擬的。
李清照好酒、擅賭,還是位分茶高手,想必李清照的豪爽、智慧、雅緻、才華都是趙明誠所欣賞的,若非女子身份,必定也是位「致君堯舜上,能使風俗淳」的大丈夫,在這樣才貌雙全的妻子面前,想來趙明誠是很有壓力的,試圖在其他侍妾身上尋求滿足也在情理之中。
與欲說還休的家事相比,風雨飄搖的國事更讓人心碎。靖康元年十二月(1126年),金軍破東京,史稱「靖康之變」。次年三月,趙明誠獨往金陵奔母喪,留李清照往返淄州、青州整理準備南運文物;四月北宋亡;五月宋高宗即位,改元建炎;七月,本應丁憂的趙明誠起複知江寧府,兼江東經制副使,八月至任;十二月,趙明誠家存書冊什物十餘屋,焚於青州兵變,所幸《趙氏神妙帖》由李清照隨身攜帶,未嘗毀壞。這樣的國讎家恨讓李清照寫下「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少劉琨」、「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 等詩句來暗諷時事,並作《臨江仙·庭院》,暗示趙明誠有「章台」之游,表達愛憎: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其實,在建康,李清照是常常踏雪的,宋人周煇在筆記《清波雜誌》中這樣記述:「頃見易安族人言,明誠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得句必邀其夫賡和,明誠每苦之也。」
更令人不齒的事情發生了,建炎三年二月(1129年),江寧兵變,雖然離任但未離開江寧的趙明誠縋城宵遁,被罷知建康府,曾寫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李清照不知該作何感想。三月,夫婦備辦舟船上蕪湖,入姑孰,將擇居贛水上。五月,至池陽,實在無人可用的南宋朝廷又起複趙明誠知湖州。為洗刷前恥,趙明誠馳馬冒大暑,往建康朝見高宗,途中染疾。七月末,李清照獲悉夫病,一日夜行三百里,趕赴建康探視。八月十八日,明誠卒於建康。當時在離開池陽時,當李清照問:「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趙明誠答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捲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這裡所提到的宗器,很多人認為是祖宗牌坊,我認為應該是「三代鼎鼐」,趙明誠非長子,祖宗牌坊不會由他看管,這是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提到「巋然獨存者」。
這可害了李清照的後半生,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裡,李清照輾轉往複,顛沛流離,帶著這些「所謂巋然獨存者」 跟隨高宗的步伐逃亡,因為有「玉壺頒金」的傳言,傳趙明誠曾獻玉壺投金,李清照惶恐,便攜所有古銅器赴越州、台州等地追趕高宗,準備獻給朝廷來自證清白,未遂。期間又遭遇多次兵變、失竊,所有隻剩一二殘零。紹興二年春夏(1132年),李清照患重病至牛蟻下分,遭張汝舟巧言騙婚。張實覬覦李清照手中殘存之文物,不得,即對她施以「石勒之拳」。依宋刑律,告發親人者應「徒二年」,不堪其辱、性格倔強的李清照仍堅持「訟其妄增舉數入官」,因得趙明誠遠親綦崈禮的搭救,李清照僅收監九日,秋,與張離異,後寫《投年翰綦公崈禮啟》,細數再嫁、離異、系獄等事。張汝舟遂編管柳州。秋冬作《攤破浣溪沙·病起》等詞:
病起蕭蕭兩鬢華,卧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滄桑過後無限凄涼。但李清照仍十分關心世事,紹興三年(1133年),聞言尚書禮部侍郎韓肖胄慷慨使金,李清照作《上樞密韓公詩》古、律各一首,「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表達讚譽。更早些時候還作《漁家傲》隱寓對社會現實的不滿與失望,表達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嚮往: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這樣的詞句往往讓後人懷疑其是否為婉約詞宗李清照的詞。此後又作《武陵春》感嘆自己的身世: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寫道:「嗚呼,余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後世好古博雅者之戒雲。」
時人對李清照晚年的記述多有調笑之語:「然無檢操,晚節流落江湖間以卒。」陸遊《夫人孫氏墓志銘》中說易安晚年欲以其學傳孫氏,孫氏雲「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卒於1155年,年高多辱,無子嗣的李清照晚景凄涼,但她的易安詞卻流芳千古。
後人多傳頌李清照與趙明誠的琴瑟和諧,但在我看來,無人能娶李清照。因戰亂李清照所存詩文不多,但僅以七八十篇詩詞能傲立中國三千年文學史足現李清照的絕世才情。李清照每每自比於陸機,《詞論》中「歷評諸公歌詞,皆摘其短,無一免者」(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文人騷客中也無幾人入得她的慧眼。自古紅顏多薄命,蔡文姬,魚玄機、薛濤、朱淑真、蕭紅、張愛玲……古今才女莫不如是。(於2018年4月)
轉載請標明出處
推薦閱讀:
※漢武大帝》中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是誰演的?
※陳獨秀和李大釗為什麼沒有參加中共「一大」?
※忠耶奸耶中行說
※【歷史】撲克牌的Q分別代表的歷史人物以及事迹
※如何評價一代梟雄曹操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