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叉重建術後走路怎麼這麼難!!!

我不會走路了?!!

相信很多做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患者們都會有一個困擾,術後不會走路了。

許多患者在術後沒有專業的術後康復指導,不清楚每個階段的目標是什麼,每個階段該著重練什麼,每個階段避免練什麼。在術後康復訓練都是在網上看到一個練一個,也不知道練這個的目的什麼。

在術後早期,很多「叉友」一直關注著屈曲的角度,就一直「掰腿」,忽略了很多基礎切重要的訓練,這也導致了後期的異常步態。

怎麼走路是正常的?說到步態,首先,我們要了解到什麼是步行周期(gait cycle)。

步行周期就是指在行走時,一側足首次著地到該側足再次著地的過程被稱為一個步行周期,通常用時間秒(s)表示。一般成人的步態周期約為1—1.32 s左右。

步行周期一共分為8個階段,

  • 首次著地期 initial contact
  • 承重反應期 loading response
  • 支撐相中期 mid stance
  • 支撐相末期 terminal stance
  • 擺動前期 pre-swing
  • 擺動相初期 initial swing
  • 擺動相中期 mid swing
  • 擺動相末期 terminal swing;

支撐期大約佔步行周期的60%;邁步期約佔其中的40%。

我們來看看8個階段有什麼特點;

1、首次著地期 initial contact

占步態身體周期0-2%,這個階段包括足落得瞬間,以及身體重量開始發生轉移的即時反應。

初次著地。髖關節屈曲,膝關節伸展,同時踝關節背曲至中立位。足跟與地面接觸,陰影側表示參照下肢,對側下肢(空白)位於擺動前期的開始位置。

2、承重反應期 loading response

占步態周期2%-12% ,這個階段發生在足與地面初始著地之後,並且會一直持續到對側下肢抬起準備進入擺動相。

承重反應期。身體的重量被轉移到前面的下肢(陰影部分)。足跟起到支點軸的作用,膝關節屈曲以吸收震蕩。踝關節短暫跖屈中斷足跟撞擊,但是直到這個階段結束,依然維持足跟軸作用。 3、支撐相中期 mid stance

占步態周期12%-31%,該階段是單下肢支撐時期的前半部分,它開始於對側下肢足抬起,並且會一直持續到身體重心調整至足前。

支撐相中期。在單下肢支撐時期的前半部分,下肢(陰影)通過踝關節背屈(踝關節軸)前進越過靜止的足,而膝關節和髖關節伸展。對側下肢(空白)向前邁進完成它的擺動中期。

4、支撐相末期 terminal stance

占步態周期31%-50%,該階段完成了單下肢支撐。它開始於足跟上抬,並且會一直持續到對側足著地。在這整個階段中,重心移動到前足之前。

支撐相末期。在單下肢支撐時期的後半部分,足跟上抬,同時一側下肢(陰影)前進越過前足軸。膝關節完成伸展,然後開始一個新的屈曲弧度。髖關節伸展增加,同時足跟上抬,使下肢處於更加後伸的位置。對側下肢(空白)完成擺動相末期。

5、擺動前期 pre-swing

占步態周期50%-62%,它開始於對側下肢的初始著地,結束於同側下肢足趾離地。這個階段中,當下肢突然快速擺脫體重時,後伸下肢利用向前的「推力」推進進程,同時也為該下肢即將快速擺動做準備。

擺動前期。對側下肢(空白)的地面接觸開啟了參照下肢的最後一次雙支撐相。參照下肢(陰影)增加踝關節跖曲幅度作為最初重心轉移的反應,膝關節屈曲,髖關節伸展幅度減小。對側下肢(空白)處於稱重反應期。

6、擺動相初期 initial swing

占步態周期62%-75%,這是擺動相的第一個階段,約佔整個擺動周期的1/3,它開始於足抬離地面,結束於擺動足位於支撐足的正對面。

擺動相初期。增加膝關節屈曲以抬高足部,髖關節屈曲推動下肢向前移動。踝關節背曲不彎曲。對側下肢(空白)處於支撐相中期的較早階段。

7、擺動相中期 mid swing

占步態周期75%-87%,這是擺動相的第三個階段,當擺動側足位於支撐下肢的正對面時,擺動相中期開始。當擺動下肢位於支撐下肢前方,脛骨處於直立位時(即髖關節和膝關節屈曲角度相等),擺動相中期結束。

擺動相中期。通過髖關節進一步屈曲,下肢(陰影)前移至重心的前方。當踝關節繼續背屈至中立位,膝關節順應重心的要求進行伸展。對側下肢(空白)處於支撐相中期較晚的階段。

8、擺動相末期 terminal swing

占步態周期的87%-100%,這個擺動相的最後階段開始於脛骨直立位,結束於足著地,當小腿移動至大腿前方時,完成下肢前進任務。

擺動相末期。膝關節伸展促使下肢前進。髖關節輕微降低(約屈曲20°),踝關節保持背屈中立位。對側下肢(空白)處於支撐相末期。

分析完步態周期,我們要了解我們的足弓的生理結構。我們的足弓分為橫足弓,內側足弓和外側足弓,這是我們能走路的關鍵。

見下圖,我們足底接觸地面的順序是先從外側足弓到橫足弓再從我沒我們的大拇指走出去。

但是很多人走路的時候都是用腳掌,而不是用腳趾,這樣走路會導致我們大腿很容易累。如果用大拇指發力可以感受到臀部發力,這才是正確的走路方式。

常見的異常步態01伸膝不足

這種步態常見於術後伸膝不足的患者。很多患者,做完手術後,首先想到的就是怎麼練習屈膝的功能。所以會把重點放在「掰腿」上,過了一個月後,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膝蓋伸不直,走路也一瘸一拐的。

矯正方法

  • 俯卧位被動伸直

俯卧於床上,將膝蓋移出床沿,可在膝蓋上方墊上毛巾。如果可以接受,可在腳踝處綁上沙袋,維持5-10min。出現疼痛可使用冰敷袋。

  • 彈力帶抗阻伸膝

用彈力帶套於膝關節上方,另一端系與門上或柱子上固定。股四頭肌收縮,用力將膝蓋伸直,使腳跟踩到地面,維持3秒,10個一組,做3組。

02屈髖屈膝不足

在做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由於早期持拐下地需要支具固定在0°為下,所以在走路中,患側都是直直的。由於的持拐步態的習慣,在脫拐脫支具後,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知道,會出現屈髖屈膝不足的提髖步態。

矯正方法

  • 患側高抬腿訓練

站立位,健腿支撐站立,可在患腿前方放置大約30cm的的障礙物,讓患側高抬腿動作抬起高於障礙物,20個一組,做3組。

03重心不穩、承重相時間縮短

術後早期患者忽視了臀部肌力的訓練,導致臀肌萎縮厲害。臀肌使我們走路過程中重要的肌肉,臀肌無力會導致走路像企鵝一樣,左右搖晃著身體,骨盆左右側移的幅度極大。

矯正方法

  • 側抬腿

側卧,兩腿伸直疊放,一個肘部著地,另一隻手作為支撐,注意用力收縮腹部和臀部;抬起上面那條腿,腳保持與地面平行,保持骨盆垂直於地面,抬腿時呼氣,下落時吸氣,重複20~30次,做3組。

  • 臀橋

平躺,雙臂放在身體兩側,手掌著地,雙腿彎曲,腳掌平放在地面,背部貼緊地面,深呼吸,卷骨盆,讓肚臍靠近肚子;呼氣,骨盆抬起,直到肩膀、膝蓋呈一條直線。肩膀緊貼地面,膝蓋朝上;吸氣,控制好動作,慢慢下降,然後不要著地,重新開始。15個一組,做3組。

  • 單腳站立

站立位,患側腿支撐,單腳站立在平地上,保持平衡,一分鐘為一組,一天5組。如果平地上沒難度後,可進階到在軟踏上單腳站立。

看似簡單的走路,但是裡面卻有很大的學問。走路過程中,記住:

1、足夠的屈髖屈膝,,抬起的大腿帶動你的小腿向前。

2、是腳跟先著地,接著大拇用力蹬地,為下一步做推動。

3、手要擺動。手的擺動跟邁出的腿是相反的(左手右腳,右手左腳),切記不要同手同腳。邁步加擺臂是身體一個旋轉的過程,擺臂能夠讓身體重心保持穩定,避免身體的左右晃動。

4、目視前方,昂首挺胸,微收下頜,收緊下腹。

推薦閱讀:

TAG:韌帶 | 醫學 | 運動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