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成段子手的麻醉醫生

是不是經常聽人說「手術中重要的不光是主刀,還有麻醉」這句話呢?那今天就來給大家說說麻醉當不當得起這句話。

作為外科手術學發展的三座里程碑(無菌術、輸血、麻醉學)之一,麻醉最早是依託於手術的需求所發展的。不少人都知道現代麻醉學正式起步於1842年美國一名鄉村醫生首次利用吸入乙醚為一個病人完成了頸部腫塊切除手術,而正式將乙醚麻醉應用於首例大手術為1846年10月16日由美國麻省總醫院完成。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麻醉手段與藥物被研發出來,同時因為手術技術的發展及適用患者範圍的拓展,本只靠外科醫生即可完成的麻醉及手術越來越少,術中的高死亡率讓手術醫生意識到必須要有一個專職的醫生來處理病人除了手術以外的其餘狀況,於是就有了麻醉學。

現代麻醉學主要包括了以下三個部分:手術麻醉學、圍手術期管理、急危重症醫學。這篇文章著重想說說有關手術麻醉學的故事,也就是大家印象中「打一針就行了」的麻醉真實面貌。首先一台手術麻醉並不是「打一針」就行的,一般是打好幾針(大霧

當然這不是因為麻醉醫生水平問題一針扎不進(其實也有)。

手術中患者的變化往往是迅速又突然的,所以我們需要精密的儀器來輔助我們實時監測患者每一秒的變化,及時作出判斷並處理,打得這些針連接的管路,既是患者生命的信號燈也是搶救的快車道。

那麼在監測準備完成後就進入麻醉誘導階段了,根據不同麻醉方式,決定了患者術中的意識狀況。如果是全麻的,那麼恭喜您,從這個時間開始一直到手術結束您都將處於睡眠當中,手術對您來說可能只是場夢。如果不是全麻,那麼同樣恭喜您獲得「參與術中侃大山」成就一個

是的,手術部位不會痛,您還可以有幸以躺著的姿勢勾搭台上的帥氣大叔,或者台下的美麗小姐姐,當然陪你嘮嗑最多的往往是在你枕邊某個一臉睡不醒還要故作高冷的麻醉醫生。

一般來說不用上全麻的手術大多時間比較短也相對平穩一些,那麼一些較危重的全麻術中是什麼光景呢?「麻醉,我要劈胸骨了,你把呼吸給我停一停。」,「麻醉,我這裡出血有點多,你趕緊輸血」,「麻醉,我要搬心臟了,你看著點血壓」,「麻醉,我要阻斷動脈了,你把血壓降到90以下,過5分鐘開放了再拉到120」。當然大部分時候不需要台上開口咱們就乖乖地給患者調整好了狀態,誰讓咱畢生追求的就是個「沒有存在感」呢。手術結束了,患者醒了,第二天精神好了,和家屬有說有笑「手術醫生真好,開刀一點都不痛,切口多整齊,也沒有什麼別的難受感覺」,因為他們並不知道術中可能曾出現過通氣障礙啊、失血性休克啊、循環波動啊、電解質紊亂啊、血糖波動啊、尿量減少啊等各種或會危及生命情況。誰讓咱是無名英雄不是,拋頭露面這種事就讓外科醫生們干吧。

「每個手術醫生眼中都有個恨不得掐死的、坐那玩手機的麻醉醫生」,「每個麻醉醫生眼中都有個恨不得掐死的、特別磨嘰又容易有併發症的手術醫生」。

沒錯,手術醫生和麻醉醫生總是那麼相愛相殺,用個比喻的話,手術醫生彷彿穿梭於車流的司機,而麻醉醫生就是保險公司。司機總覺得自己技術高超用不上保險,然而碰上了萬一往往是保險公司默默給買了單;保險公司內心總覺得怎麼老有人要出險,然而真出了險還是得頂著槍林彈雨緊急排險。

所以每當有人問筆者為什麼麻醉醫生連個自己的病人都沒有,憑啥要拿和手術醫生差不多的錢時,筆者就回答「在馬路上跑你敢不買保險嗎?」,淺表手術例如疝修補就像在城市道路,車速慢出了事故多是些剮蹭;普通臟器手術就像在高架路上,車速快卻相對穩定傷車不傷人;心外、腦外就像在不限速公路上,稍有疏忽則可能車毀人亡。

因此,雖然再好的麻醉醫生也並不會比其他普通水平的賺錢,但是他能省錢啊,更低的死亡率、更輕的併發症、更短的住院時間,醫院省錢,患者更省錢。所以術後出院後請隨意無視我們麻醉醫生(反正咱也習慣了),但在手術中麻醉醫生其實還是挺重要的(咋還是那麼弱氣呢?)。嗯,就這樣,第一篇稿子思路有點凌亂,大家將就著看。

文中大部分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推薦閱讀:

西醫綜合:「檢查」型考點速記
外科學丨無菌術(2)

TAG:醫學 | 手術 | 外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