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趣味閱讀取代電子遊戲:芬蘭人這樣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今天叫魚君來說說芬蘭。芬蘭是教育明星國。這個不必贅述。不過上一次我到芬蘭去,帶著的一大疑問是:芬蘭的遊戲業非常發達,《憤怒的小鳥》為代表使得芬蘭手游成為一個代表高品質的專屬名詞,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甚至被稱為「遊戲之都」,但是為什麼芬蘭的孩子並沒有沉迷於玩遊戲,反而更愛閱讀,日閱讀量全球第一呢?
平均每2000人擁有一所圖書館
這就好比說煙草公司的員工不愛抽煙,賭城人民並不好賭一樣。說起來也正常也不正常。往大里說與社會體制有關,具象來說,氛圍能夠改變人、帶動人,這是事實。在芬蘭,孩子從一出生,全民對於閱讀的重視,就到了讓人望洋興嘆的地步。
我們曾分享過芬蘭特約撰稿人文丹寫的文章《零歲開始,芬蘭孩子的閱讀生態》,抽取其中幾個要點:
1、芬蘭孩子的第一本書是政府贈送的。這本書是芬蘭語瑞典語雙語的硬板詩歌繪本,政府希望幼兒從小就在父母的吟詠中,感受語言的韻律節奏。
2、 芬蘭是全世界圖書館最密集的國家。一個不到600萬人口的國家,共有 300多家中央圖書館、500多家地方圖書分館、150所流動圖書館和12500多個流動圖書館停靠站,這數字想想就可怕——平均每2000個芬蘭人就擁有一座圖書館;平均每個芬蘭人每年去十次圖書館,借閱18本書。
3、 芬蘭圖書館以及移動圖書館每周的活動很豐富,而且書的類型與材料各種各樣,最重要的是,把書弄壞了不用賠,因為他們覺得書籍應該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壞了證明這個玩具的設計不盡合理。
4、 芬蘭小學每周都有「自由閱讀課」。即放養式的閱讀,學生在學校里閱讀是不限場合、不限姿勢、不限文體的。學生可以在教室、走道、圖書館、角落,任何他想待的地方看任何你想看而不是大人指定給你的書。
以上簡單幾點,就足以看到差距,和氛圍的不同。沒錯兒,在芬蘭,如果一個人如果不愛閱讀,Ta可能將會找不到老公或老婆。這不是坊間的傳說,而是芬蘭韋斯屈萊大學(University of Jyv?skyl?)心理學教授海奇?萊汀恩在一次國際論壇上的分享。同樣,在芬蘭,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小學老師,至少得是碩士畢業。而且你還必須遵循兩個原則,一是非常熱愛閱讀、倡導閱讀,二是倡導學以致用、跨學科實踐的學習與教學理念。
閱讀真的會比打遊戲更吸引人?
說完了芬蘭的閱讀氛圍,我文初的疑問並沒有回答。關鍵點在哪裡呢,在於——難道閱讀會比電子遊戲更吸引孩子的興趣嗎?
答案是:是的。我從三個側面,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察。
第一,比孩子可能沉迷於電視或手游之前,把其開發成為激發孩子閱讀和學習興趣的工具。
什麼意思呢?在芬蘭,與圖書館相對應的另一條線,是影視娛樂公司,芬蘭教育部等政府機構引導這些企業或組織,提供一些兒童教育方面的資源或機會。對孩子們來說,其實是利用新媒體來提升學科學習,綜合素養的機會。
比如說,一一部由世界名著改編的電影上映了,芬蘭中小學就可以組織學生,到合作的影院,以優惠的價格觀影。另外影視公司的一些專家、學者顧問什麼的,有時也會受邀到學校,為孩子們開展講座,或是工作坊。
再譬如芬蘭中小學非常流行建築課,那麼在Minecraft(我的世界)以及一些遊戲,老師即截取一些片段或場景,用來做為學科教學的素材,引導大家去討論與實踐。
第二,實踐課讓學生們覺得探索現實世界,比對著電腦和手機屏幕更有趣。
仍以上面的話題為例。影視公司與學校合作的結果是,電影課,在芬蘭學校里流行起來。首先一些電影教育素材網站上,提供了琳琅滿目的課堂討論素材,主題可能包括未來科技、愛情、友誼、生死、肥胖問題,性教育話題等。
其次,就像少年商學院線下開展過的《小小動畫製片人》工作坊一樣,網站上會列齣電影史,以及一部電影或動畫片如果最終面世,中間需要經過的流程,參與的角色等。從創意到劇本,從導演到選角,從聲音到特效,從製作到剪輯,從預算到發行等。孩子們已經完完全全,被吸引住了,原因非常簡單——參與感!
另外,如我們分享過的「天才一小時(Genius Hour)」一樣,芬蘭學生們學以致用,花半天時間,製作一分鐘的動畫電影,並召開電影發布會。老師和家長都被邀請過來觀摩,學生們的成就感滿滿。這其實就是將影視與新媒體技術融入孩子跨學科學習的實用。通俗來說是「寓教於樂」,但在我看來,更重要的一個「收效」是,孩子們覺得製作動畫片,比沉迷於看動畫片,更有吸引力。
閱讀是最好的社交
第三,芬蘭孩子的天賦與興趣被充分尊重,使得學生可以任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務。而不是像中國家庭一樣,在孩子「做作業」VS」打遊戲」,「好好學習」VS」不務正業」的二分法當中,陷入惡性循環與衝突。
根據《赫爾辛基報》對20000名芬蘭家長的調查,只有3%的芬蘭父母把「學習成績」當作自己的教養目標。而高達48%芬蘭父母選擇「希望孩子做最好的自己」,34%芬蘭父母選擇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點擊閱讀相關文章《芬蘭孩子瘋狂上課外班的背後:特長培養與快樂學習如何兼顧?》)而到圖書館,或各種閱讀活動與場所,是孩子們人際交往的最佳途徑之一。
所以,說到這裡,文初的疑問已經解開了。甚至可以說,我的疑問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因為電子遊戲和影視娛樂等,都可以成為閱讀的工具而不是天敵。芬蘭人不是用趣味閱讀取代孩子玩電子遊戲,而是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比電子遊戲更好玩的事情,而趣味閱讀,是其中一個氛圍最濃郁的選項而已。
陪孩子打遊戲的爸爸最恐怖
關於孩子玩遊戲事宜,最後再多說幾句。一是越來越多的芬蘭遊戲,被包括騰訊在內的全球巨頭公司收購了。中國市場大嘛。二來我經常看到國內的一些爸爸,抱著手機在打遊戲,或看「快手」「抖音」,孩子就站在旁邊看。或者是與孩子一人一台手機,看或玩到樂此不疲。這樣的場景,真的讓人心裡五味雜陳。本來父愛在家庭教育上,相對母愛而言,就是缺位的,現在倒好,好不容易在一起了,能幹的就是打遊戲了。
在芬蘭,非常值得關注的是,從1978年開始,其率先設立了「父親假」。請注意是父親假,不是父親節。父親假的意思是,孩子出生後,每年都有一段時間,爸爸可以休假,回去陪孩子。2015年的時候,全球已經有27個國家設立了父親假。
爸爸跟孩子在一起,和媽媽是不同的。爸爸更有意無意重視孩子堅毅力和冒險精神提升。何況對北歐國家來說,他們本身就非常注重孩子的動手能力,爸爸更多時間回歸家庭,使得「探險教育」 」(Expeditionary Education)更加流行。簡言之就是孩子跟著爸爸一起去干更刺激的事。小到爬樹,大到滑雪、獨木舟、荒野生存等,這些真正順應孩子天性的項目,自然讓他們對電子遊戲興趣索然。
如果說教育是芬蘭的國際競爭力,那麼閱讀就是芬蘭性格的一張明星片。書籍和圖書館是孩子們通識教育與打開視野的一扇窗,也是他們交往最好的媒介。閱讀是每個芬蘭人從出生到死亡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有機會一定要到芬蘭去,感受一下。最重要的是,我們是時候行動起來,追趕芬蘭父母了。敢讓孩子做自己,終身閱讀救自己。
推薦閱讀:
※如何用思維導圖通過目錄來做讀書筆記?
※「松鼠症」晚期患者的頓悟
※內容付費與用戶的讚賞行為?
※除了唐詩宋詞,還有它《幽夢影》
※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