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大賽之非遺書丨一項「非遺」技藝的生命歷程
每一項工藝,都有著屬於它的生命歷程。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陶窯的故事
目前已知最早的陶器可以追溯到29,000年至前25,000年史前歐洲的格拉維特文化,在捷克下維斯特尼采境內發現的小雕像。
這個小雕像被考古學家命名為——「下維斯特尼採的維納斯」
↓
↓
↓
↓
↓
↓
↓
↓
↓
↓
有沒有感受到考古學家的惡趣味
不過石器時代的人們並不會製造陶窯,只是無窯平地堆燒式的原始燒制。溫度只有5-600℃,燒出來的陶器由於溫度太低,粗糙、易碎、漏水。
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後來,一代代人經過研究,發現如果挖個坑燒陶,可以溫度更高、質量更好的陶器。這就是橫穴窯與豎穴窯。這一過程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經過了近萬年。
先民們最初只是這樣燒陶
後來,人們發現將窯建在地面,不受地下潮濕氣氛的影響,窯的利用時間長了,同時窯室擴大、窯的高度增高,這對產品產量及質量的提高都很有利。
這一過程大概是商代到戰國,花了近千年的時間。
這個時間跨度足夠唐老師從《封神榜》里的元始天尊演到秦始皇
戰國之後,地上窯因地制宜逐漸分化為北方的饅頭窯與南方的龍窯。並最終在景德鎮誕生了結合兩種傳統窯爐優勢的葫蘆形窯。
元明清三代,景德鎮正是憑藉著千餘座這種黑科技窯爐佔據了中國乃至世界陶瓷界的絕對主導地位。作品行銷世界各地。
比如打開一本《中國陶瓷》教材,元明清三代共130餘頁,其中景德鎮之外的其他地區篇幅多達12頁。
然而,景德鎮大部分的傳統窯房作坊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被拆除,許多老建築工匠也相繼故去。截止2006年,景德鎮市內千餘座鎮窯僅餘23處。
古窯景區殘存有景德鎮為數不多的傳統窯房
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提出的:「全球化和社會轉型進程在為各群體之間開展新的對話創造條件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一面,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損壞、消失和破壞的嚴重威脅。」
近百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中國傳統非遺技藝呈現出「斷裂式」的大規模消亡。
推薦閱讀:
※抑癌基因p53出現問題真的是癌症發生入門必不可少的環節?
※作為一名醫學生,如何真正的重視一個人的生命?
※沒能忘掉的一件小事
※或許,所謂的「道」只是賦予我們生命臍帶的衍生品
※王立銘專欄|生命的秘密(五):感覺——與客觀世界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