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類綜藝何以俘獲人心?
近幾年,在商業資本和網路平台的巨大助推力下,中國綜藝市場呈現出一種井噴之勢,僅2017年播出的國產綜藝便達數百部。然而,數量激增但質量卻良莠不齊,在這「欣欣向榮」的數量背後,內容上的頹態依舊明顯。大部分國產綜藝依舊注重追求娛樂效果,與商業結合過多,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
不過,在這樣的環境下,綜藝市場也出現了一股清流,其內容沉穩平靜又趣味非凡,內涵豐富、具有民族文化色彩,觀眾在觀看完節目之後能獲得文化上的積澱。這類綜藝近年來俘獲大量觀眾,頻繁成為現象級話題,收視、口碑也普遍達到上游水平。
這股綜藝清流就是「文化類綜藝」。隨著央視接連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類綜藝節目,掀起了一股弘揚傳統文化的熱潮。隨後各大衛視紛紛跟進,文化類綜藝節目紅了整整一年。及至去年12月央視推出的《國家寶藏》再次成為全民話題,更刷新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新高度。據統計,2018年還有超50檔文化類綜藝蓄勢待發。那麼,文化類綜藝為何能在綜藝混戰中獲得用戶青睞,並煥發出強勁生命力呢?今天,華誼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就將帶大家一同探索一下這股清流的源頭。
內容至上的文化類綜藝
文化類綜藝,根據內容屬性的差異,可以細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
古典文化類,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核心,以古典文化為基礎,輔以表演、競技、音樂等綜藝化形式對古典文化進行加工,寓教於樂。代表綜藝有《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等。
文化情感類,落腳於人的情感體驗和共鳴,重點挖掘文化中體現人性的一面,使觀眾在娛樂中收穫感動。代表綜藝有《見字如面》、《朗讀者》等。
社會透視類,關注社會現象和特殊群體,用以小見大的手法探討我們的社會和人。代表綜藝有《十三邀》、《圓桌派》、《和陌生人說話》等。
專業主題類,圍繞某個專業領域展開,表達專業見解、展示專業魅力。代表綜藝有《聲臨其境》、《今日影評·表演者言》等。
儘管不同細支的文化類綜藝在題材、形式上不盡相同,但它們都共同秉持著內容至上的原則,內容才是節目最大的賣點。這類綜藝以內容撐起整個節目框架,把心思用在研究上,把功夫用在幕後,將綜藝技巧、演出陣容等作為良好輔助來幫助內容的傳達和主旨的表現。
今年春節播出的《經典詠流傳》,用現代化音樂方式重塑古曲,表現出先祖追求真善美和對感悟生命的核心,因此節目組在「詩」和「曲」這兩部分主要內容的打造上格外用心。在選曲上,節目組邀請了40餘位來自北大、清華、北師大等高校的專家組成詩詞團隊,精心挑選出老百姓耳熟能詳又底蘊豐厚的詩詞。在作曲上,節目組動用了國內頂級製作人為傳唱的詩詞作曲,如經常為汪峰、那英製作唱片的賈鐵男,《當你老了》的作者趙照,以及實力創作型歌手王力宏、尚雯婕。①
而在《見字如面》中,從不參加綜藝節目的演員何冰,被節目的人文情懷所打動,朗讀了一封郁達夫寫給沈從文的《我自家連一條棉褲也沒有》。信中,已經成名的文學家郁達夫真誠激昂地勉勵「北漂」青年沈從文奮力前行,並揶揄諷刺了當時不良的社會風氣。節目播出後,這段不為大眾所知的文壇掌故,迅速在網上傳播,微博上還出現了#上大學就有好工作么#的熱門話題討論,閱讀量超過2000萬。小眾的書信文化就這樣變成了引起共鳴的大眾文化。②
文化類綜藝正是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核心,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推敲內容本質、去挖掘其內在的文藝美學屬性,才能真正打動觀眾,最後成就收視與口碑雙豐收。
娛樂化作品過剩引發觀眾審美疲勞
中國綜藝,結結實實地趕上了這個時代的網路紅利。衛視和網路平台兩個播出渠道之間消除壁壘聯合了起來,極大地拓展了綜藝市場的展示空間;娛樂、影視、網路這三個曾經獨立存在的個體也不再孤立,反而彼此聯繫緊密;現代人因生活壓力而產生的娛樂需求以幾何增長的速度飆升,商業資本有了比以往更多的回報出口。
2017年,中國綜藝產出了海量產品。2016年到2017年,省級衛視周末晚間檔季播綜藝105部;網路自製綜藝103部,較上年增加了27%。六大視頻網站在2017年增加了近三成的節目量。脫口秀、戶外競技、大眾選秀、偶像練成、生活體驗、二次元……各式各樣的綜藝題材觸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滿足了不同人群的多樣需求。
而在數量繁榮的背後,娛樂性綜藝過剩的現象也越來越顯現。大多數綜藝出品方一味追求收視率、網播量、話題量,而忽略了對內容的把控。一些在收視率、網播量、話題量都佔據行業前列的綜藝節目,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可以納入「成功」綜藝,卻並不能被冠以「優秀」綜藝的名號。儘管它們擁有一些傲人戰績,口碑卻不盡如人意。舉個例子,即使是其中稱得上佳作的《極限挑戰3》,相比於前兩季的高分9.0和9.1也落後了太多。
「純娛樂」綜藝依靠明星流量、製造噱頭、套路複製等等這些「技巧」滿足了觀眾表面的、淺層的娛樂需求,如果不把節目核心放在內容的挖掘與創新上,依舊一味追求時代紅利就只會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而文化類綜藝,帶給觀眾更多感受內容的空間,審美理念也逐步發生改變,同時對綜藝節目的製作水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就告訴綜藝製造者們,不注重提升內容品質,就會漸失生存之地。
國家政策的引領
在時代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之下,文化類綜藝勢力的壯大,還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引導。對於整個娛樂行業來說,上級起到的是及時糾錯、方向引導的作用。國家通過硬性的政策規定來進行限制,一是扼制資本的過度入侵帶來的亂象,二是為優質綜藝開闢良好的成長土壤。
近幾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了不少針對中國綜藝市場亂象的文章和政策。這些文章和政策針對性地指出、糾正當時綜藝市場上的不良勢頭,並且在不斷地深化、鞏固政策的實施。③
可見,國家一直在糾正中國綜藝節目類型同質化、消費明星、故意製造話題等等一些不利於綜藝市場良性循環發展的問題,並在總體的規劃中不斷深化決策。在良好的政策疏導之下,抵制低俗的、過度同質的綜藝正在成為一種行業準則。強調精神文化層次的、原創的、高雅的、接地氣的、以服務普通群眾為導向的綜藝節目也就應運而生。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文藝創作要「善於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文化類綜藝,正是響應了這一號召,以傳統文化為基調,讓中國文化的瑰寶被越來越多的中國觀眾認知。
結語
文化綜藝為何是清流?它們秉持內容至上的原則,不拼流量,不講噱頭,踏踏實實地關注並挖掘民族文化、人類社會。它們文藝卻不矯情、清麗卻不孤傲、平靜卻不沉默、獨特卻不小眾;它們寓教於樂,從文化和社會中汲取營養,又反哺著文化和社會。希望這些特質能成為整個綜藝行業的追求,以此為標杆塑造出更多優秀的國產綜藝節目。
引用與參考資料:
①《揭秘<經典詠流傳>背後:40名教授組詩詞團隊物理博士也作曲》 http://u6.gg/dhLXS
②《清流綜藝歸來,這屆觀眾好知性》 http://u6.gg/dhLXV
③《五年六道限令,政策影響下的電視綜藝發生了什麼變化?》 http://u6.gg/dhLYa
其他參考:
評分參考自豆瓣
轉載須知本文系華誼兄弟研究院出品。轉載須在文首署名華誼兄弟研究院(微信公眾號:HBresearch)。如有侵權,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保留採取相應行動的權利。
推薦閱讀:
※《我們來了》是誰開啟了真人秀新大門?
※《如果愛》是一檔怎樣的綜藝節目?
※有一家客棧上快樂大本營什麼時候播放?
※如何看待極限挑戰第二季和奔跑吧兄弟第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