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打破自己的牢籠

1 童年的黑暗種子

「你不知道你吃的慢嗎?還邊看電視邊吃!」

姥爺臉陰著突然的一聲大吼,10歲的外孫女嚇了一跳,開始抽泣著哭起來,飯也吃不下了。媽媽放下碗筷去哄女兒,姥姥開始說姥爺。一家人的晚飯吃的每個人心情都很差。

聽人轉述這段兒,似曾相識。也發現這種故事特別多。

「我看妹妹在吃奶自己也過去吃,被進屋的爸爸閃了一耳光」(4歲的QY)

「我第一次帶男朋友回家的時候,被我媽拿棍子打了出來」(19歲的DG)

「有次父親喝酒後回家,就抓起我拿鐵衣架死命打」

記得兒時,也經歷了很多次父親的突然爆發,只要他壓力大情緒起來,我就在這種「無名之火,雷霆之怒」的黑暗裡瑟瑟發抖,既搞不清楚怎麼了又無力反抗,以當時的幼兒心智,無法區分問題和責任歸屬,會覺得自己肯定哪裡做錯了父親才這樣懲罰我,也就只能等父親結束這場火山爆發。

這些經歷埋在心底黑暗處,自己不願看也不想面對,但這些並沒有消失,更像一顆種子發了芽,從小學中學大學除了父親,遇到更「強大」一些的人施加壓力,都會啟動這種反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覺得「別人突然不開心是因為我做錯事說錯話」,這就像巴浦洛夫的條件反射,鈴鐺一響(捕捉「別人不開心」的信息),狗就流口水(加工成「覺得是我不好對方才不開心「),最終這個模式的產出就是自己情緒低落,會覺得恐懼無助,委屈自責。

這個模式暫且定義為「個人模式牢籠」。

之所以是「模式牢籠」,是因為困在這個條件反射里,就算已經是成年人,但一旦被觸發開關,就會被自己關進去。會感覺到痛苦,心裡很難覺得輕鬆自由,並且永遠不知道下一個觸發自己開關的人在哪兒,何時出現,自己的情緒被外部世界掌控。

之所以是「個人」,是因為只要能看到自己是這個模式,能跳出這個模式,自己能釋放自己。

2 這個牢籠會有哪些問題?

突然發脾氣在成人看來再普遍不過的一個小事情,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天大的事一樣,容易形成一些持續的負面體驗。家長發泄完就結束了,但孩子不是這樣的,在家裡得不到應有的疼愛和尊重,都是莫名的恐懼,勢必需要尋找發泄和排解的方式。在成長的過程中:

1)形成恃強凌弱的個體:

遇到比自己「強」的人,憋一肚子氣,找比自己「弱」的發泄。

「那天跟鄰居吵架很生氣,今天看到他家狗踢了一腳。」

「跟男朋友吵架,摔碎了家裡所有的盤子。」

「今天有點兒鬱悶,去超市捏速食麵。」

「我家老爺子小時候又打又罵我,現在老了死活我也不會管的」

2)負循環的家庭教育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爺爺的暴力,給爸爸留了陰影種子,爸爸長大後依照此模式打罵兒子,給兒子留下陰影種子,兒子對孫子暴力教育,無窮盡

3)負面情緒影響個體身心健康:

很容易相信別人,又很容易全盤否定,覺得除了施暴者其他人對自己的愛也是愛恨就在一瞬間多雲善變,會依賴他人但又會過度恐懼,患得患失;總覺得自己是萬錯之源的自尊缺失;想要挑戰權威又不自信的自卑感;

3 如何打破牢籠?

如果把安全感取決於別人怎麼對待自己,那麼永遠都不會感到安全;去抱怨往事,去指責已經年老的施暴者也只會繼續破壞當前和未來的關係還是無法救出自己,可能抱怨一次,自己就再回憶往事痛苦一次,活在兒時陰影里,想起來就不幸福,被觸碰就不幸福。

也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破自己的條件反射。這有點難,但為了內心的自由值得挑戰,值得改變原有的模式,建立一個新的模式,持續的按照新模式運作直到形成習慣。

所以遇到有人突然對自己發飆,或者突然不開心。第一反應不應該再是「這是我的問題,我應該承擔這個責任和後果」。而是:

1)先hold住自己不自責:不要被對方情緒帶跑。離開這個高壓環境,或者做幾個緩慢而深長的呼吸,先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

2)去分析:對方是不是已經在其他地方用光了控制力才亂髮脾氣?我是否真的錯了?還是因為這人只是情緒控制能力很差,無由指責,或者對方是個誇張的人,把一件很小的事故意放大來指責?如果自己很難做分析,可以請求專業諮詢師協助

3)去接受:接受對方誤會自己的事實,或者確實是自己的問題犯了錯,接受承擔結果的責任。這裡經過合理分析的接受,完全不同於「條件反射」的接受

4)也許等對方情緒平靜,能找機會溝通清楚

去留意這些觸發自己「負面情緒」的事件,是哪些人或哪類事反覆觸發自己的開關,讓自己害怕或憤怒,找到自己的模式。

回到開始的兒童教育問題上,姥爺可以跟小朋友約定好規則「吃飯的時候先好好吃飯,不可以看電視。違規了去抄寫課文。」,小朋友違規的時候耐心提醒我們定過規則。既不失長輩權威,又滿是愛的關懷。除了「棍棒底下出孝子」還有很多教育方式可以選,改變「模式」,給孩子一個明媚又安全的童年。已經被暴力影響過長大了的成人,也要試著跳出這個負循環。

故事裡需要一個強大而溫柔的角色,能告訴小朋友就算姥爺發脾氣還是很愛她,只是姥爺有自己的心煩事,不小心爆發了,看電視吃飯小朋友自己確實可以做得更好。更重要的是,這個角色也能承接姥爺的情緒,體諒他,理解他為什麼耗電耗光了,理解他為什麼失去控制力,幫他疏導壓力,就算偶爾失控了也不要自暴自棄喝酒抽煙睡悶覺或通過其他方式麻痹自己排解情緒,要找到方法,慢慢恢復能量恢復控制力。

暴力,遇到了愛,會慢慢消減。

暴力,遇到了以暴制暴,只會彼此滋長。

我們所面對的成年人的問題,很多時候是「兒時」的陰影問題。


推薦閱讀:

為什麼范瑋琪天天曬孩子的照片,每天都在曬,心理動機是什麼,為了和眾網友分享孩子帶來的快樂嗎?
為什麼一個人可以接受同類的逝去,卻不能接受動物的逝去?
如何理解《馬男》第三季里「周圍的人都愛你,但卻沒人喜歡你」這句話?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