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資流出23億!來看格力暴跌的最終原因……

今天,格力因為17年計劃不分紅,導致股價以近乎跌停開盤,全天成交150億,深港通資金從中流出23億。市場的解讀很多,有種說法認為,16年股東大會,董大姐說了一句「我五年不給你們分紅,你們能把我怎麼樣」,霸氣側漏,今天的不分紅自然而談地被與當年的事件連續起來。其實這種說法純粹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董大姐真是這樣的人,格力也不會是今天的格力,而且這與真實的董也並不相符。

還有種說法認為,董這麼做,是以分紅為籌碼,與外資機構進行博弈。其實這種說法也很容易被戳穿,外資沒說不讓董留任,能決定董去留的也應該是珠海市政府,以及格力的國企背景與國企對管理層年齡的限制,畢竟董大姐已經64歲了。

不同於美的,已經在廚電、小家電等多個領域獲得成功。格力所在的空調行業距離天花板越來越近,而公司之前跨界進入的手機和新能源汽車實質上均已失敗。我之前說,美的其實是國內最好的工業機器人公司,就因為其成功併購並整合了庫卡。

而美的估值持續高于格力,也正是因為多次成功跨界併購,為公司的成長打開了廣闊的空間。而像格力年報中表示將進軍集成電路等,機構不認可其跨界能力,所以才選擇了用腳投票。這恐怕是格力暴跌背後,深層次的原因了。

此外,今天跌停的導火索是不分紅。而在外資看來,作為一家傳統製造業公司,不分紅的話,投資價值將銳減。這就是為什麼港股有那麼多市盈率不到5倍的公司了,而港股的大牛股吉利汽車和融創中國,當年曾長期低估值卻無人問津。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分紅少,所以格力事件給大家最重要的教訓應該是:隨著外資的逐步進入,分紅與股息率,將是判斷公司價值最重要的底線思維。

當然,也有外資的朋友表示,當年QFII額度用不完就要收回,所以老外們當年對格力買買買,圖的就是分紅。現在不分紅了,這不是逼人分手嘛。

網上有人發問,為什麼業績王格力做晶元就暴跌,而基本面無亮點的國科微和科大國創做晶元就暴漲,從而發出「中國股市就是純炒作」的結論。

事實並非如此,這是因為價值投資和趨勢投資,主導者完全是兩批人,它們有著完全不同的行為模式。比如一個概念誕生,遊資會選擇的是業績差、盤子小的標的,一方面是這樣做拉抬所需要的資金規模小,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一旦選擇拉升業績好的股票、機構勢必會出貨。

以價值作為買賣標準的投資方法,一旦股價大幅高於價值,勢必面臨持有者的賣出。但業績差的公司,大家都知道反正是博弈,至於炒作之後的塵歸塵、土歸土,則完全不在自己的考慮範圍。當然,延伸出來也可以認為,價值股格力的暴跌對準備入場的投資者,完全是機會。所以,趁著暴跌,我在集合競價買了點兒,但因為是逆勢買入,所以量很小。

目前的市場結構,既不偏向白馬,更不完全在成長,而是強催化劑下的主題行情。貿易戰的系統性風險當頭,每一次下跌市場都瀰漫著悲觀的氣氛。其實大可不必,目前雖距離3000點近在咫尺,而A股在3000點之下的日子,將會見一次少一次。

... ...

寡淡的行情,讓人回想起15年那個夏天。記憶最深的是兩個朋友的經歷,簡稱A和B吧。A是做實業的,有炒股經驗,行情來了後認為自己賺錢慢,然後找了個操盤手,業績非常好,所以不斷加碼,最後在股災中,因為操盤手堅信國家會救市,最終爆虧。

有句話說,熊市不虧錢,牛市才虧錢。比如A,15年賺了五倍,然後賣了套房子加碼上車,等到行情結束,資金回到起點,房子卻沒了。

B因為幾次判斷對行情轉折點,成為我們小圈子裡的股神,其對斐波拉契數列和各種劃線,如數家珍。5000點發現不對,B大幅減倉。然後當聽到新股款項退回、成立國家隊救市基金的消息後,B在那個周一,融資全倉在漲停價附近買入自己看好的一支標的,當天該股從漲停變跌停,在隨後兩天繼續開盤後快速跌停,周四早晨B的賬戶被券商接管,直接掛在跌停板上。

然後B眼看著自己的股票從跌停到漲停,並在隨後兩天中繼續漲停,卻不得不接受自己融資爆倉的現實。此後,圈內人再也沒聽過他的消息。有人說他回了老家,有人說他去外地給大資金當操盤手。

這兩個故事,其實說了兩個事兒;1.熊市的下跌,多數虧時間,但不虧錢;2.槓桿就是毒藥,不管牛市還是熊市,普通人都不要參與槓桿交易。

兩則故事,跟大家共勉。近期雖然我的倉位不高,而且很分散,但也沒避免虧腫的命運。但我並不擔心,買股票就是買國運,這種行情能做的就是控制好自己的倉位,其他的就交給時間了。

推薦閱讀:

狗年大旺
股息投資法財務分析之管理層持股比例
格力白馬不分紅 持股過節心擔憂

TAG:金融 | 格力空調 | 股票分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