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咖啡,從一杯「苦水」到一次聚會
中國人第一次正式接觸咖啡,大概就是是雀巢的速溶咖啡。拿一包黑乎乎的粉,倒一杯開水後,聞著挺香喝著卻是苦到不行。憤怒的衝進廚房,拿起白砂糖怒放兩勺,這就是大多數人第一次喝咖啡的情形。
01
據史料記載,咖啡於1884年才引進我國。作為洋東西,當時的咖啡館是洋人和上等華人出沒的場合,也是社會地位的象徵。而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咖啡是雀巢咖啡,以寄售的方式在中國銷售,數量少價格高,並非普通人能消費得起。
這時候的咖啡,是中國商人和外國人做生意的一種社交貨幣,了解對方的文化,方能對症下藥。雖然珍貴,但咖啡苦澀的滋味,國人並不愛喝,他們更愛的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茶。
02
1999年,星巴克進入中國,以其細緻的市場調查和銷售模式,席捲了市場,廣受中國人民喜愛。
當年如果你的城市開了一家星巴克,這裡就一定會成為「裝X」男女的必去之地。去星巴克不為喝咖啡,而是為了凸顯自己的檔次。去之前一定要知道,拍照是一定要的,杯子上星巴克的標誌是一定要露出的,點上一杯卡布奇諾,搭配上一段文字朋友圈一發。你頓時成為了一個有身份、有檔次的人。 靠著可以凸顯身份的屬性,星巴克成為了那時候白領們最喜歡去的飲品店,當然沒人喜歡喝最苦的美式咖啡,各種花里胡哨,甜不拉幾的「類咖啡」咖啡成為了他們的最愛。
當然,沒人在乎星巴克在原產地美國的地位,如同中國街邊的「珍珠奶茶,10元一杯,15元兩大杯」的地位一樣。
03
「我和你說,我這個模式一上線,三個月打敗馬雲的淘寶」
前幾年,你在任何一家咖啡店內,都能聽見各種各樣的「拳打阿里,腳踢騰訊」的創業者,在咖啡店裡暢想自己的未來。咖啡館從一家消費場所,逐漸的變成了互聯網時代下的路演廣場。我也不知道這群創業者們,為什麼就這麼喜歡在咖啡店裡和投資人見面交流。也許咖啡店內舒適的環境,沒有公司內那麼拘謹,沒有正式的會議室那麼嚴肅,沒有一個報告廳那麼正式。
但我覺得最有可能的就是,兩杯咖啡才50元不到。
04
當下,喝咖啡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寫字樓穿梭的白領人群。沒有什麼能比一杯咖啡更能與工作相搭配了。現如今的咖啡廳,也提供了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的契機,午後的一杯咖啡,也能緩解工作的節奏,成為與同事之間溝通的契機。
而連咖啡並不滿足於這種模式,突破傳統,指向社交,才是他們的目標。
互聯網+咖啡=咖啡社交。
這個時候,咖啡已不僅僅是一種消費品了,而是兼具社交貨幣屬性,具有共享、口碑傳播等重要特徵,是人們溝通的一種載體。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交展示
為什麼那些有趣的內容會在朋友圈刷屏呢?不僅僅是分享者覺得有趣,更重要的是分享者想讓他的朋友圈覺得他有趣。各類網紅產品的受人追捧就是這個道理。連咖啡的七夕情書營銷活動也是這個路子。通過咖啡+情書,讓七夕節更具儀式感,也增強了朋友圈的互動。
2、共享屬性
「共享」這個詞兒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社會節奏越來越快,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少,缺少共同話題也是其中一個原因。連咖啡的「微信送好友」模式,讓朋友之間的交流有一個載體和契機。一旦賦予咖啡社交和共享屬性,它就脫離了單一的產品形式,這也是它能走的更遠的基礎。
3、口碑傳播
除了微信送好友,連咖啡還研發了各類趣味形式,比如拆福袋,多人互動,通過朋友圈的裂變傳播,以最少的資源,達到裂變的效果,再加上咖啡本身的品質和營銷模式,讓喝咖啡的人覺得有逼格、有趣,加大用戶粘性。
互聯網+咖啡的新玩法,是連咖啡一直在探索的路徑。「傳情達意,無處不在」。以用戶為核心,加一分互動,加一分情誼,加一點情懷,就成就了連咖啡。
咖啡,從一杯苦水,到裝逼聖水。
咖啡廳,從路演廣場,到情感小屋。
不知道這杯苦水,下一次又是什麼模樣了。
推薦閱讀:
※只有這幾種方法才能提高您的iPhoneX的整體運行速度和穩定性
※鏢獅小課堂之SEO
※職場「價值觀」或許比你認為的更重要
※劉強東為什麼說如果十年後互聯網還是BAT 對國家是種不幸?
※超前完成智能化商業布局,2018綠公司年會大咖觀點中的雲媒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