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輕易給人貼標籤,是你最大的善行

不輕易給人貼標籤,是你最大的善行

作者:冷月(富書籤約作者)

商品,貼標籤是為了明碼標價;罐子,貼標籤是為了分門別類。

可作為人,不是被販售的商品,也不是分門別類的罐子,而是活生生有靈有感有情的生物。

所以就像《不要讓標籤來告訴我們是誰》中這句話所說:

人類不應該像超市的貨物一樣被貼標籤,DNA不能被食藥局控管,我們應該要自由,只有在把標籤全部撕下來,摒棄掉渺小的生活和想法之後,我們才能夠看清楚自己和別人,真正的樣子。

01

第一次見丹丹的男友楊博士是在一次爬山的時候,他喝完水將水瓶直接扔在了地上。

我看了他幾眼,然後走過去對他說:

把瓶子撿起來,我們戶外是不能隨便扔垃圾的,要記得帶下山。

他看了看我們不好意思說:「我看到旁邊有垃圾我就直接扔了。」邊說著邊把垃圾撿起來了。

從這開始我就給他貼上一個標籤:「亂扔垃圾不講究的男博士。」甚至對於他的博學多才都嗤之以鼻。

雖然看到他出了幾本書,還作為著名教育機構的老師,但在我心中他仍然有一個固定的標籤形象,甚至從亂扔垃圾、不講究,到變成不可靠之人。

後來我們一起參加了書友會的活動,丹丹男友談吐不凡,觀點深刻獨到,我才發現原來楊博士並不是我心中認為的那麼不堪。

丹丹給我們分享了楊博士讓她不可思議的一面:原來一個看似高冷、穩重的男博士,一個博學多才、受人尊重的輔導老師,會因為工服上掉了兩顆扣子變得像小孩子一般生氣。

丹丹說:

你一開始給他貼上標籤就認為他是這種人,甚至還將這種負面評價泛化到他身上其他方面的特質上,整體上他得到了一個偏低的評價。

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評價的暈輪效應,我們很容易以自己固有的知識經驗以偏概全,以點概面。

就像網上所說:

每個人都好比一個多面體,如同切割後的鑽石,最起碼也是塊鋯石,反正甭管什麼石,多面體在陽光下都是會折射發光的。

你只看到一個面向,就給對方貼了標籤,無疑就失去了看到多面體的機會,也就失去了看到人性的多面體折射出絢麗的彩虹之光的機會。

  • 不要隨意給人貼上標籤,喜歡的方面可以得到一個較高的評價,不喜歡的方面一個較低的評價,而無論哪種情況都會讓我們識人不清。

02

簡·埃利奧特,艾奧瓦州的一位小學老師為了向她三年級的學生解釋馬丁路德金的死。

上課前她制訂了一個計劃,目標是讓她的學生們清楚地了解種族歧視,最後這也是一個經典的「標籤實驗」。

剛開始,她把學生分為兩組:棕眼睛的孩子和藍眼睛的孩子。

然後她宣布了一條令人震驚的信息:棕眼睛的孩子要比藍眼睛的孩子優越。

兩組人被分開了:

藍眼睛的孩子被強制坐在教室的後面;棕眼睛的孩子被告知他們更聰明,並有更多的休息時間。

埃利奧特對班級改變的速度之快感到震驚。

「我看著這些孩子變成令人厭惡的、惡毒的、差別待人的三年級學生——這很恐怖。」

她說,友誼似乎馬上瓦解了,棕眼睛的孩子辱罵他們以前的藍眼睛朋友。

有個棕眼睛學生甚至質問埃利奧特是如何成為老師的——既然你的眼睛是藍色的。

第二天開始上課的時候,埃利奧特走進來,宣布她弄錯了。

事實上是棕眼睛的孩子要低等一些。

命運立刻倒過來,藍眼睛孩子發出歡呼聲,在他們身處低等群體的那天,學生們把自己描述成悲傷的、不健康的、愚蠢的和平庸的。

「當我們低落的時候,」一個男孩說,他的聲音顫抖著,「就好像所有不好的事情都發生在我們身上。」

當情況反過來的時候,學生們感覺自己很開心,很健康,也很聰明,他們學習上的表現也改變了。

有一項閱讀練習,是要學生們儘可能快地讀完一疊卡片。

第一天,當藍眼睛孩子處於低等群體的時候,他們用了5.5分鐘。

第二天,當他們處於優秀群體的時候,則只用了2.5分鐘。

這項實驗對學生的生活也有持續性的影響。10年和20年後的研究顯示,埃利奧特的學生比沒有做這個練習的同輩要產生更少的歧視行為。

也就是說他們更少的給別人貼上標籤來判斷別人是屬於什麼類型。

這叫「貼標籤效應」或「暗示效應。」

「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還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

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王爾德說過:「一旦被貼上標籤,你就很難逃脫。」

當你百分之百接受了社會貼在你身上的標籤,其實你就失去了自愈的能力。

就像一位00後網友所說: 「請不要給我們貼標籤,我們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

03

人們常常會依據自己的第一印象給遇見的人和事貼上標籤,進行分類,然後再按照所貼的標籤來下定義,做出判斷。

標籤這種東西,一旦被打在身上,便很難消除外界對自身的看法。

它代表著你就是這樣的人,對那些沒有真實接觸過的人而言,標籤成了別人了解自己的一個途徑。

最怕別人在沒有真實接觸過就以標籤去作為衡量一個人好壞或者品質德行的一個標杆。

知乎上有個問題:嫁給離過婚的男人好不好?

結果是清一色的勸題主要慎重選擇,因為離異男有各種問題需要你小心注意。

「俗話說老婆還是原配的好,離異的男人還是喜歡前妻的。」

「離過婚的男人非常現實,他不可能那麼愛你。」

甚至還說:「對於嫁離異男的女生不是缺心眼就是腦子被驢踢了。」

不管自己認不認識這個離異男,離異男這個標籤一旦被貼上,就代表這個男人不是一個好男人,不再有他本身的獨特的個性,而是一個離異男標籤所有的屬性。

其實好友欣的結婚對象也是一個離異男,親朋好友也是發來離異男的各種問題以此勸誡。

但是她說:「真實的情況他們真正的接觸過多少離異男,他們有沒有真正的了解離異男的情況?」

都沒有,他們只是聽說,或者根據離異男的標籤來下定義做判斷。

而這個男人是和我在交往,我是最了解他情況的人,也知道他與我是不是合適,我和他一起會不會幸福,所以我更會遵從自己內心的決定,而不是相信一些所謂的標籤。

叔本華曾說過:

人們通常關注的是世俗常規給予一個人的角色和位置。所以一個人就像商品一樣地被貼上標籤並受到商品式的對待。至於這個人的自身是什麼,根據其個人素質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人們只是隨意地、並且只是意外地提及。

所以,不要根據別人貼的所謂的標籤,去做自己的判斷與決定,也不要隨意就對別人扣帽子,下定義。

04

看到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

一頭獅子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尾巴上多了一個寫著「驢子」的標籤。

獅子十分惱火,想盡辦法把這個標籤弄下來,但卻沒有成功。

更讓它惱火的是,每當它走在路上,其他動物都會指著它尾巴上的標籤,小聲地議論道:「那是驢子,不是獅子。」

一開始,獅子並不認為自己是驢子,因為它比其他獅子健壯,是一頭彪悍的雄獅,與其他動物相比,自己的體型更龐大。

可是,說它是驢子的聲音多了,它開始懷疑自己的真實身份。

一天,獅子氣急敗壞地質問另一頭獅子:「難道你也認為我是驢子嗎?」

這頭獅子說:「驢子先生,你雖然長得像我,可你和我不是同類,你的尾巴上明白地寫著『驢子』啊!」

漸漸的,獅子接受了自己是一頭驢子。

而這與人無異。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也被稱為「標籤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何炅說過:

現在的我們,似乎一下子都愛貼標籤了。給人分類,給物分類,給己分類。卻漸漸遺忘了我們原本的鮮活,層次和複雜。

有句話應該記住:不管你被貼上什麼標籤,只有你才能定義自己。

就好比這段話:

我單身,但我不是剩女;

我是處女座,我愛秩序,但不是強迫症患者;

我是山東人,但我沒那麼豪爽,也不吃大蔥蘸醬;

女神、女漢子、女神經、女屌絲也好,御姐、吃貨、路痴也罷。

這些標籤都不能代替我,也不能定義我,他們都不是我真實的模樣。

只有我自己才能代表我。

所以,撕下別人給你貼上的標籤,也撕下自己給自己寫上的標籤,擺脫標籤的束縛,做回真實的自己。

作者簡介:冷月,富書籤約作者,心理諮詢師,最愛葫蘆和她爸,希望寫出走心文字,溫暖你我她,微博@笑笑葫蘆娃。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推薦閱讀:

你低姿態取悅別人的樣子,真丑
對父母態度不好,真的全是子女的問題?
入黨積極分子的競選發言稿怎麼寫?
怎麼正確處理同事關係
什麼,你罵我土?您罵得對!

TAG:標籤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