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們為什麼不能坐頭等艙?

最近幾次坐飛機,每次路過頭等艙,小孩都會饒有興趣地觀察。

一開始我還挺坦蕩,直面事實:這個是頭等艙,飛機最前面的位置,要花很多錢,買一張票可以買一輛小汽車噢。

我第一次看到這種比喻是在阿蘭.德波頓寫機場那本書里,「在搭乘一夜要價相當於一輛小汽車的機艙」。因為太忌恨這些富豪和有錢人,德波頓在頭等艙休息室把他們想像成是一群專制政客,靠著各種裙帶關係和詐欺手段猜獲得了種種特權。

小孩噢了一聲,到第二次又問了,媽媽,這個就是頭等艙嗎?

對,是的,這個就是頭等艙,很貴。我偷偷查了查價格,上海飛巴黎,經濟艙幾千塊足矣,頭等艙需要五萬多。一個五萬多就算了,我們一家三個人,十五萬多,果然是一輛小汽車的錢。

但兒子還是不太理解,他可能覺得,小汽車,我家不是買了嗎?為什麼不能買頭等艙?他在空姐面前大聲問我:媽媽,我們為什麼不能坐頭等艙?

頓時有一種英雄氣短的窒息感。

是啊,為什麼不能坐?不就是錢嗎?千金散盡還復來,好多讀者都跟我說過,坐頭等艙真的很值,帶女兒進頭等艙,空姐會叫小公主,到後排經濟艙,只會叫小朋友。在朋友圈看到父母帶著小孩坐公務艙或者頭等艙的照片,瞬間戳心戳肺:兒子真可憐啊,永遠都在經濟艙。

當你享受過榮華與富貴,你就再也回不去了。很多人為自己的豪華出行這麼辯解。

我還是不捨得錢,於是我努力讀完了一本社科類讀物,書名很直白,叫《不平等的童年》。

小孩子雖然無憂無慮,不管哪個階層的小孩,看到蟲子都會驚訝,看到糖都吵著要吃。但是人類的產物,說到底,一開始就分了階級。

這本書調查了90年代中期美國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小孩,旨在對比兩種生活環境會對小孩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看書的時候我非常困惑,因為兒子有時候是純正工人階級的小孩,有時候又像個中產階級的孩子。

中產階級的孩子和爸媽,普遍覺得很累,家長累,因為要為小孩安排不同的課外活動,還要帶著去上課。小孩累,因為每天都有很多班要輪著上來上去,美國人特別重視體育和樂器,每個中產階級孩子,基本會有一項樂器練習,和一項球類活動。全家人為了這些活動,不但要貼上大量資金和時間,還需要放棄跟活動有衝突的親戚聚會。沒有任何事比小孩的前途更重要。

跟現代中國幾乎一模一樣,大部分小孩都很忙,忙著學英語,忙著練琴,然後忙中抽空鍛煉一下身體。那些號稱放養的有錢小孩,無非就是把上興趣班的時間,放在馬術,滑雪,環遊世界上。

只有窮人的小孩,才會放學後跟鄰居家小孩瘋玩,兒子上中班前,放學後就是這樣,跟鄰居不同年齡的小孩一起玩,有一歲的也有十歲的,在美國人的調查研究里,這種明顯是貧困街區和工人家庭小孩的生存狀況。基本也是我小時候的情況,除了和鄰居孩子玩,沒什麼去處。偶爾想過要去練電子琴,我爸媽想了想,太麻煩了,太費錢了。窮人的小孩都格外珍惜這種上興趣班的機會,一般會主動提出,想去參加唱詩班或者橄欖球訓練。

可惜的是,兒子雖然跟很多小孩一起玩著長大,但是對去上興趣班也顯得非常不情願,家長興緻勃勃報名,每次一到上課的時候,他非常坦蕩地表示:不想去,想在家裡玩。

笨蛋,你作為窮人的小孩,應該好好珍惜這樣的機會啊。

在《不平等的童年》里,美國人的階層感十分明顯,中產的小孩對大人有禮貌,能夠就某個話題展開討論,出門看醫生還可以大大方方聊天,他們很早就開始進入成人世界。工人階級的小孩就沒那麼幸運,小孩之間很親密,對大人只有服從和抗拒。工人階級不會特意安排時間給小孩搞活動,孩子的玩耍是孩子的事情。我有個朋友憂心忡忡說,真的不想把小孩給老人帶,他們除了給她吃飽穿暖,只會每天開著電視。這是典型的窮人帶法。

看不順眼很正常,試想你拚命努力為小孩奮鬥成中產階級,轉身一看孩子跟窮人家小孩一模一樣,吃著棒棒糖喝著色素飲料,如果不給看熊大熊二,能躺地上哭半小時。

這對父母來說太煎熬了。美國人在書里寫得很直白,窮人對小孩看電視的時間並沒有限制,基本家裡的電視是一直都開著的。

我兒子身上還有另一種明顯的工人階級小孩痕迹,跟書里9歲的黑人小孩一樣,在肯德基和麥當勞會很兇地劃分領地,對想搶座位的人大喊一句:這是我的位子!

本來聽到這句話沒什麼,甚至覺得很好笑,看了書之後很羞愧,因為顯得太動物了,一個中產階級的小孩肯定不會這麼沒禮貌地說話。窮人倒是對這種小孩讚許有加,嚯,這孩子真沖得出。

他其實只是不會和成年人的世界打交道而已。

但是他跟我在一起的時候,很像中產階級的小孩。如果你現在簡單命令他做一件事,走吧,回家吧。

他會隨口問:為什麼?再玩一會不行嗎?還有開頭那個:為什麼我們不能坐頭等艙?

他應該蠻想坐的,所以問我為什麼不能。

如果我簡單粗暴說沒錢,這就太工人階級了,只有窮人才會跟小孩談錢不錢的,大部分窮人的小孩從小就明白自己家裡不富裕。作為中產階級的父母,就算錢不夠花,也不會在孩子面前提沒錢兩個字。你得講出一番道理,順勢引導,比如坐頭等艙需要小時候好好讀書,長大努力賺錢,這樣就可以坐了。不,等等,我小時候讀書很努力啊,為什麼現在沒坐上頭等艙?是不是該跟小孩普及下航空公司的積分制度,告訴他將來進外企做管理層,很快就可以擁有一張白金卡?

算了吧,我越想越煩躁,最後還是用窮人的辦法,坦白講沒錢,媽媽買了頭等艙機票後,就沒錢帶你到處玩了。

小孩一聽特明白:那我不要坐了。

不得不承認,在很多問題的處理方法上,我還是像一個工人階級的父母。

書里說,中產階級的父母很愛跟老師打交道,特別是為了自己小孩的事,可以不停找老師找學校到處協商,如果學生表示對老師不滿意,家長甚至可以聯合起來換老師。以前我碰到過這樣的家長,在幼兒園對學校大談意見,本來一小時的家長會被拖成兩小時,我內心翻了無數個白眼,心想真是個事兒媽,你家小孩成材不成材,天生基因決定的好嗎?

看完書恍然大悟,這是典型的窮人思維,窮人很怕老師,對老師說的總是唯唯諾諾,唯恐小孩在學校惹禍,每天只要兒子按時到校,就可以給自己打一百分。

我對不起小孩,如果想讓小孩變成更優秀的寶寶,其實應該努力參與到和學校的溝通中,小孩不會拍皮球,是不是小孩的體育老師有問題?別的孩子有沒有這樣的問題,佔多大的幾率,該怎麼跟園方溝通,做事兒媽實則是中產階級父母的一個核心理念,一切為了孩子。

為了孩子必須不怕麻煩,事無巨細,通通關心。大部分中產父母為了養孩子,會花費數額巨大的錢,微博上常有類似月薪三萬的高管母親抱怨三萬還不夠小孩過暑假,年入一百萬在北京剛脫貧。賺多少都花在小孩身上,導致自己都沒有多餘的錢度假享受一番。即便這樣,他們也不會跟以前的爸媽一樣,拿出含辛茹苦的語氣說:家裡為了讓你讀書,多麼不容易。大人不會說賺錢的艱辛,只想小孩努力又成功。

兩相對比,做窮人家長是非常簡單的事,只要管好吃穿住行,差不多得了,然後說點希望小孩有個快樂童年之類的鬼話。至於做中產家長,註定勞心勞力,美國的中產家長時刻都在幻想,如果小孩今天沒有作業就好了,今天沒有課外活動就好了。你要想培養出一個精英,就得從小這麼努力。我永遠記得一部美國電影《茉莉牌局》給我的出場震撼,父母每天在練習場上陪著女兒,做她人生最初的教練,你不僅要練好滑雪,還要做好功課。而這個女兒,還僅僅是他們家裡最不起眼的小孩。兩個兒子紛紛得過世界冠軍,目標大學不是耶魯就是哈佛。

中產的小孩,將逐漸生成一種優越感,也就是很多人說的,現在的小孩,怎麼都跟人精一樣。

不管你是不是對那種事兒媽家長特別鄙夷,對從小練琴練英語的小孩侃侃而談覺得特沒勁,潮水終於改變了我們。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看完這本書,我再也不考慮頭等艙的問題了,工人階級的泥還沒洗乾淨,就妄想跟有錢人平起平坐了,還是努力趕上中產的腳步吧。

文/毛利

十年時尚情感專欄作家。長篇小說《我在三十歲的第一年》正在熱銷,京東、噹噹、亞馬遜有售。

公眾號:和毛利午餐,分享女性觀點,揭秘育兒生活。

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有沒有什麼好建議對即將上大學的妹妹說的?
如何才能成為演講高手?
全國各地有償補課屢禁不止,作為家長該做些什麼?
如何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豪門貴子在拚命,寒門卻富養出敗家子

TAG:航空公司 | 教育 | 航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