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心籌:中國公益行業新面貌

近些年,互聯網技術的成熟為中國公益催生了各種線上籌款的新方式,重塑著整個中國公益行業的面貌,大浪淘沙過後,不外乎以下三個——以橙心籌、水滴籌、輕鬆籌為代表的公益眾籌平台,時至今日仍然能吸引大批公眾參與、不斷被公眾提起的籌款模式和事件。

「這是我親戚的朋友,信息真實,請大家幫幫病重的他」「我的初中同學,希望大家伸出援手,幫幫他」……近年來,個人求助性質的網路眾籌信息不時在朋友圈刷屏。同時,「騙捐」等負面新聞屢屢被曝,真假難辨的求助讓愛心人士產生了質疑。針對這一現象,今年兩會上,浙江大學副校長羅建紅委員直言:「遏制騙捐先要正本清源」。

  騙捐的頻頻發生,這首先說明網路眾籌在互聯網時代,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強大的生命力背後,既是源於網路眾籌的「門檻低、手續少、效率高」優勢,同時也是國人樂善好施的品質表徵。

  與樂善好施等關鍵詞同時出現的,還有「募集資金虛高、善款支配不透明」,甚至是直接「騙捐」。這樣的一個凝聚著道德意味的慈善形式,當它遭遇以虛偽、造假為手段的騙捐悍然侵入時,這顯然不能以「這是硬幣的兩面」來搪塞,這說明它存在不少的漏洞。

  從懲罰機制來說,儘管有2016年出台的慈善法,但是,這只是對募捐行為的規制,對個人網路求助行為,並沒有具體的約束。法律規範上的缺失,或者說違法成本過低,不僅缺失了相應的懲罰機制,同樣的,也會讓那些意圖不軌者,缺乏基本的敬畏,失去了基本的行為約束。而從預防機制來說,懲戒機制尚未健全,所謂的預防機制,更是空白。

  沒有誰可以否認眾籌的慈善價值,但是,當騙捐行為的頻頻發生,當相關的規制機制遲遲不到位時,它所傷害的不僅僅是社會愛心,更是整個社會信任機制。而要糾偏「眾籌變眾愁」,它的路徑依賴一定是將其平整到法治軌道上來。從眾籌平台和個人層面,強化法規建設和監管約束,讓類似的騙捐行為,不敢、不想、不能發生,讓橙心籌、水滴籌、輕鬆籌重在解決社會問題,讓做公益變得越來越便捷、高效和精準。


推薦閱讀:

說說民國文人那些任性的婚姻
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讀後感
一張圖告訴你:誰將被污名化為「寄生蟲」
媒體泡沫4

TAG:社會科學 | 公益組織 | 公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