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電腦叄拾柒年整

請回答1981

人類善於對「從哪來、到哪去」的問題進行反覆釋義和自我解答,而這種執念也被人類更多地嫁接到認識、理解事物過程之中。1981年,無論是放大到人類編年史的進程,還是聚焦到國史演義,歷史行文在這裡都需要暫做停留,我們把「重大的變革」用幾個平凡的語言文字表達出無限的不凡意義來。或者我們會從此時此地逆流溯源,去挖掘出藏匿在歷史洪流之中重大成就的「胚胎和萌芽」。

1981年4月24日, IBM推出首部個人電腦IBM 5150。它為快速發展的個人電腦市場推波助瀾。IBM 5150使用英特爾8088微處理器,微軟MS-DOS操作系統。同年,第一款攜帶型電腦研製成功,亞當·奧斯本(Adam Osborne)揭開了Osborne I的神秘面紗。Osborne I重約24磅,售價1795美元,顯示器5英寸,另外,有兩個軟盤驅動器、64千位元組存儲空間和一個數據機。這不僅僅是流水線組裝的鋼鐵稀土聚合物,而是人類跨步歷史發展的助力器。這樣的定位可能感性的成分摻雜過多,但「個人電腦」的出現確實是把人類發展遞送了一個層級並開啟了後三十年的技術突飛的閘門。1981年本是一個地球公轉周期的記錄方式,但是由於「個人電腦」的價值賦予,整個1981也變得極不平凡。

$1,795不是流水線拼裝而是創新非凡

1981年IBM首部個人電腦的售賣價格為1795美元,一經問世就推動了生產方式的變革。從體積上看它不再笨重(相對於之前的大型計算機),從處理計算能力上看它成幾何倍量級翻番,這一切都大幅度降低了使用計算機的門檻,讓計算機在更廣範圍內服務人們實現大規模信息處理和計算活動。

而在1981年,中國從事產業勞動的普通工人月薪平均工資為39.3元人民幣,按照當時美元和中國的匯率(1: 1.7051)1795美元約等於3060元人民幣,相當於中國普通工人77個月的勞動所得。這樣的產品收益其背後凝結的不是流水線的拼裝而是「創新「的能力。其實,現實的經濟學原理已經反覆向我們論證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掌握核心科技便是掌握利潤的控制閥門。80年代的「新技術「投入市場後迅速變現,同時,也為後來的技術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沿革方向。

如今的成果源自「80後「的萌芽

現階段,我們每天都可以從各種渠道接受大量的信息,信息的處理能力藉助各種「新技術「也在不斷擴展。類似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這些熱詞已經超出物理熔點的範圍,不能再熱了。但是,這些熱詞的出現是最新提出來的嗎?不是——早在上世紀50、60年代科學家就在嘗試如何實現「人與物、物與物相互連接」,但是苦於技術的局限性,始終無法突破難關來實現這一願景。隨著以「個人電腦」為代表的新技術的實現,並在上世紀末加入了網際網路的技術,萬物互聯的實現從「天方夜譚」逐步擴大成「可行性分析」到今天成為落地的一個個技術應用和現實產品(如:智能傢具)。可以說,現在的技術應用成果都是源於此前的技術成果,今天的技術成果也必將成為未來「新技術成果」的出發點。

歷史的偶然?必然的歷史!

個人電腦的三十七年,從厚重笨拙的「鐵匣子」到今天輕薄的只有幾厘米甚至幾毫米的屏幕,一次次進步革新絕非突發奇想的碰撞,也不是運氣積攢的爆發,而是人們一次又一次在反覆實踐中得來的,是從已有技術橫跨腦洞「創新」而來的。個人電腦或者其他新技術絕不是在某個歷史節點等來的,是需要我們篤定信心,腳踏實地拼來的。每一次進步絕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通過創新、努力後取得的必然結果。

下一個三十七年我們將迎來什麼?又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回想今天的技術和今天的我們?

推薦閱讀:

深入計算機底層,從幾本靠譜的書開始
《深入理解計算機系統》配套實驗:Shell Lab
不借外部工具,對window 7用戶密碼破解與防護
windows為何不收購everything等第三方優秀的工具集成在自己的系統當中以改進自己某方面系統功能的弱勢?
喜歡用 OS X 的人覺得它比 Windows 好在哪裡?

TAG:操作系統 | 個人電腦 | 電腦DI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