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之思
烏鎮是浙江的一座古老水鎮,坐落在京杭大運河畔。這是一處迷人的地方,有許多古橋、中式旅館和餐館。在過去一千年里,烏鎮的水系和生活方式並未經歷多少變化,是一座展現古文明的博物館。烏鎮所有房屋都用石木建造。數百年來,當地人沿著河邊建立起了住宅和集市。無數寬敞美麗的庭院藏身於屋舍之間,遊客們每到一處都會有驚喜的發現。
以上一段為2016年英語四級考試的翻譯原題,也是我對烏鎮的初步印象。
古鎮嘛,古就行了。
而初到烏鎮的印象卻是印入眼帘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舉辦地」的藝術字樣,這個口氣可是不小,「世界」互聯網大會就算了,還是「永久」舉辦地——記得之前看過一期節目,馬雲和俞敏洪商業互吹,俞敏洪說阿里十年之內肯定在一百年內肯定不在,教育會一直在新東方也會一直在。馬雲指出其中犯了兩個邏輯錯誤:一是阿里可能十年內就不在了,二是教育會一直在新東方未必會在。依照這種格調,這行字看來確實不用大驚小怪了。
烏鎮的主要風景區是西柵和東柵,或者如拙荊習慣稱之為西欄與東欄而都尚可,柵欄嘛,欄就是了。西柵東柵風景區內則都是以河為主,小河兩岸坐落人家,看到很多房子都是棲水而築,房子主體也是不著地由木頭支在水上,不禁追問:是在河水兩岸築房還是在水上築房呢?我聯想了填海造陸的方法,覺得烏鎮原居民應該還是採取較為省力的在河水兩岸築房吧。我還在景區內購買了當地人所謂的土煙,卻又用極為洋氣的純英文的鐵盒包裝而成,而後考察發現應是當地居民購得大批廉價的美國香煙鐵盒,用以包裝土煙,我想的是,土煙就好,笑。而今景區內很多處依舊保持著較為原始的風貌,甚至在東柵內還有鎮民居住,遊客遊玩時不免要窺視一番。越是門內的,越是想勾著頭看;越是半遮蔽的,越能勾起人的好奇本性;若是門內傳出播放電視的聲音,那就更是渴望知道到底裡面的人在看的什麼電視,即使年輕的窺房者可能已經多年不看電視了。
倒是不太出名的南柵,卻使我品嘗到一股原汁原味的烏鎮民風——這裡有與西柵東柵一樣甚者更為老舊的民房,破敗的石橋和普天之下無不均勻的日與和風,還有售價略低於景區的各式小吃,玩物,在商業化的氣息未曾覆蓋之前,這裡只是一個原始的古鎮,除去時髦的年輕人,老人們的生活看起來還在五十年前甚至更久。很多老人在用傳統的方法繅絲織布,曬醬,釀酒,好像是兩個世界。看著黑白相間的「烏鎮式」房屋,這就像是久被發現的原始部落,像是哥倫布發現的大陸居民。烏鎮這年邁的車輪沒有與時俱進的機械生產力,卻因其保存完好的古風輪廓得以超車,他們大部分人還在做著原來的事情,卻以這張名片走出了桐鄉,走向了世界,來來往往的客流量給古鎮的旅遊業注入巨大的動力。恰如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動」。很多事情本身就包含著與之相互對立的因素,並且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愈演愈烈,最終走向了反面——明朝文官集團的雙重性格如此,近代哲學大陸理性派對天賦觀念的獨斷如此,經驗派對感覺經驗的重視發展至最後不能再稱之為一種知識論如此。於我來說,爐石玩的太多發現僅僅是一種熟練度和發牌員的遊戲(但我的熟練度遠未達到如此水平,笑),知乎刷的太多發現作為一種碎片學習是效率極低的方式,甚者電腦玩的太多發現電腦除了是一個遊戲機還是一個學習機一樣,這些轉變讓我既驚喜又無奈。
烏鎮的烏梅也值得一談。這「產自當地」的烏梅色澤極為鮮亮,「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購買之初覺得像是玻璃球,但吃起來口感酸甜可口。但是吃著吃著,發現烏梅居然掉色了!不是那種剝石榴皮的掉色,而是很多的紫色,就像那種美年達色素飲料。在我剝皮吃完後來的烏梅之後,上網查了一下,果然是別處的葡萄經過「加工」的,當地人都知道內幕,卻又都默契地做著和包裝土煙一樣的生意。更有心者羅列了烏鎮旅行三大陷阱,這烏梅就是之一,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推薦閱讀:
※TED:憑什麼你認為自己不會畫畫?【081】
※說說「改變」這件事
※開悟,一定要究竟
※推薦你十部"燒腦"電影,瞧瞧自己會不會斷片兒
※科學的3點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