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克服害羞的?

我始終認為,一個人成功社會化的標誌,就是能夠越來越好的應對令人尷尬的情境,並且減少體驗到的尷尬情緒。

之所以說尷尬的情緒不成熟,因為它代表了一種「中二時期」特有的過度自我關注

我們會不斷回憶自己出糗的瞬間,感覺全世界都在注視著自己丟人的一幕。事實上,別人並不在意你是誰,在回家睡了一覺之後,這段讓你痛不欲生的經歷會被他們徹底遺忘。

***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把自己頻繁經歷的尷尬,當作是對自己性格內向,不善言談的一次次反覆驗證。比如,

和人聊天的過程中突然的卡殼。

出去吃飯的時候基本上插不上話,只能埋頭吃飯。

KTV里點了一首很喜歡聽的歌,卻突然發現自己開口之後根本對不上調。

很多時候出外遇到爭執,明明自己是在理的一方,卻會被對方堵得說不出一句話。

在社交場合中,沒有預期的出現異性時會變得語無倫次。

還有,當和人說一大段話的時候,我的語速會越說越快,並不是因為胸有成竹,恰恰相反,我怕中間突然斷掉之後,會徹底忘了接下來想說什麼。

每一次回想起來,這些情形都歷歷在目,我甚至懷疑,在我的記憶中,會有一個專門的區域,用來存儲這些「大腦死機」的時刻。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過相似的經歷?

***

在理解和掌握了一些心理學知識之後,我漸漸意識到,出現這些狀況並非完全因為性格上的原因。可能和我的大腦解決問題的方式有關。

每個人在解決問題時,所依賴的信息加工策略是不同的。

有的人搜索信息和解決問題的速度很快,他們在遇到緊急的情況時,往往能夠快速的臨場發揮,避免尷尬的出現。這些人在別人眼裡就顯得很機靈、情商高、善於社交。

但我不是這樣的,我的腦子裡也許裝了很多東西,但你問我一件事,我是不能馬上提取出來的。因為習慣性的信息搜索深度更深,在突發情況下,我需要處理的信息量和運算量要比別人多得多

正因為如此,我偏好書面多過口頭交流,喜歡發簡訊勝過打電話,微信不管多長的內容也會整理成文字再發給對方,因為寫作的速度恰好和我在大腦中提取整理信息的速度匹配。

這個毛病還體現在聽的過程中,不管中文還是英文,我在處理聽覺任務的時候,大腦都會超負荷運轉,這個時候如果有人突然問我怎麼看這個問題,我通常會不知所措。

看英文電影,周圍和我水平差不多的小夥伴很多時候不需要盯著字幕也不影響理解劇情,但是如果沒有字幕,我的大腦會全部用於加工這些語音信息,完全喪失了觀賞電影的快感。

但這也並非全是缺點,在面臨複雜性強,高度系統化,理論有深度的知識框架時,我的加工和理解要比很多人更充分,在跨領域的信息整合方面,也比別人更有優勢

而且我有一項自認為大多數人不具備的能力,在寫作一個高度複雜的文章時,只要長度控制在1萬字以內,基本上不需要提綱,可以一口氣寫出來。

即使事先列了提綱,也只是為了讓別人看看放心,我自己寫作中完全用不到。這個過程就好像我會在腦海中先把所有的信息加工好,然後直接鍵入 print ("…") 。

***

了解原因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

當我不再把尷尬當作是自己性格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結果時,我對這種情緒的體驗更加開放了,我會允許它偶然出現在自己的人生片刻,而不會去反覆的咀嚼,深陷其中。

而且,在考慮是否要做一件事情時,也不會把可能遭遇的尷尬當作是重要的值得考量的因素,這會讓一個人有更多的機會得到鍛煉和成長。

如果真的遇到了一些「卡殼」的情況,我也可以半開玩笑的把自己「宕機」的原因分析給其他的人。我發現,這些小錯誤不但不會惹人生厭,還更容易博得別人的同情和理解。

知道了自己處理突髮狀況的能力不強之後,我會在出門前做更充分的準備,設想到更多可能的情況,並提前準備好處理的預案。

這一點對於大多數類似遭遇的人都是有幫助的,因為你準備的越充分,能夠讓你措手不及的事情就會越少。

在人的心理層面,很多「問題」的解決,並不是說你一定要做出多大的改變:隨著一個人認識水平的提升,理解層次的深入,對「問題」的界定也會發生變化。

我現在也時常會出現說話卡殼,語速過快的情況,在和人面對面的溝通時還是經常不知道該做什麼,只能保持微笑

但這些現在不再是特別嚴重的「問題」,因為我不太害怕因此會感到「尷尬」,對「尷尬」的恐懼也不再會影響到我正常的社交生活。

「尷尬」對我來說不再是一個「問題」了。


推薦閱讀:

一個人在外漂泊,做過最孤獨的事是什麼?
在職場打拚,到底要沉澱多久才能出人頭地
互聯網時代的職業選擇(5)-換工作也要槓桿解
內向的人不要怕,你可以做的更好
30多歲了,職業很迷茫,我該怎麼辦?

TAG:心理學 | 成長 | 職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