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道星光
說歷史,談職場。歷史上的假途伐虢,此謀作為兼并他人勢力的手段,可謂精妙之極。對於這個故事,有必要簡單的敘說一下。
春秋時期,晉獻公要攻打虢國,但是需要繞道虞國,對於用兵借道這種事,任何國家都不會隨意許諾的,晉獻公的猶豫徘徊,在尋求大夫荀息之後,恍然大悟,依照荀息的計謀開始實施。對於虞君採取利誘的辦法,借道。
對於虞君能夠借道給晉獻公去攻打虢國,真的如大多數歷史書籍中所說的,是虞君的貪婪或者無謀沒有遠見嗎?這只是表面的現象,不是最後的真相,實質上是虞君的處境決定了他不得不這麼做。
一是虞國與晉國相鄰,晉國為強國,虞國為弱小國,一旦大國決定要吞併小國了,小國少有能夠倖存的,這是虞君的無奈,實力說了算。
二是晉國並沒有直接攻打自己虞國,而是去攻打虢國,同時給足自己的面子,還給了足夠分量的利益,起碼不用馬上去死,能活一天是一天,或者以拖待變,若果不借,就等同於直接與晉國為敵,如同宣戰,就可能變成攻打虞國了,這樣死得更快。
三是晉國要去攻打虢國,一定是謀劃好了的,若果不借,自己成為首當其衝的前方,虢國在後方就不一定會來幫忙,虞國夾在中間反而有可能成為這兩個國瓜分的對象了,說明虞國與虢國關係並不牢固,各懷鬼胎。
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在先死於後死之間,虞君選擇了後死,在利益與害處之間,虞君選擇了利益,在必死無疑與可能生存之間,虞君選擇可能生存。
從這些深層次的條件分析,虞君是一位有謀略的君主,並不是史書上說描述的那樣是一個貪婪自私無謀的人。
三十六計中將假途伐虢作計名而成為之一,強調的是這種計謀運用的現象,通過這種計謀是可以實現鬥爭的勝利的。但是並沒有從權謀的深層角度去考慮各方的利益計算。
這種計謀之所以能夠成功,或者成功的概率比較高,關鍵就在於兩難,一個兩難的選擇題,這樣的選擇題,你選哪一個,你只要選擇分,沒有決定要或者不要的分時,說明你已經徹底失去了主動權。
在一個沒有職場主動權的組織內,你是玩不轉的,也是所謂的小國玩不起大國政治外交。
晉國大夫荀息之所以能夠運用此謀獲得勝利,不在於他會用兵或者懂兵法,關鍵在於他你能夠非常深刻站在虞君的位置上思考他的利害得失,來如何選擇取捨。
作為世界級強國,對於一個屁點的弱小國家虞國,能夠使用最寶貴的垂棘玉石,和屈產寶馬贈送給虞君,這說明什麼?這給出的信號是什麼?
這是在暗示虞君晉國對於攻打虢國是勢在必得,若果你肯借道,或許還有你的好處,現在給的利益你也看到了,若果不借那就不客氣了。表面上是給虞君好處,實質是在示威,外柔內剛,一個祖傳寶物加上自己心愛的坐騎,足以表達晉國攻打吞併虢國的決心。
雖然晉國是大國,跟你借道,但是我晉國也不會以大欺小,不會讓你白借道的,給你好處就是了。但是若果你不配和,那就說明你在跟我作對了,你對不起我,那我就不必對你客氣了,先禮後兵。
這個問題一拋出,虞君的兩難處境就來了,所以只能是先借道,看情況再說,走一步算一步了。
後面還有一段故事,就是說虞國有位謀士宮之奇,勸諫虞國國君不能借道的故事,最後虞國沒有聽從,還是借了道給晉國。
這裡有一段是晉國大夫荀息分析虞國宮之奇的話,這段話有些長,雖然有褒有貶,但歸根結底說的就是宮之奇沒用。
其實不是宮之奇沒用,換做是誰都沒有用,誰來勸諫虞君都沒有用,虞君都會借道的,除非個別的二愣子皇帝,一根筋死就死,不過那樣極端的人畢竟是少數。
關鍵在於作為組織老大,要麼生為帝上皇,要麼淪為階下囚。沒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反抗,輸了就只能是死,不反抗,除了表現你的無能之外,還能為自己添上一大功。
以你的無能昏庸表現,韜晦你的志向與不滿,以你順從善於服從的性格,助晉國攻打虢國有立功表現,說不定晉國國君還會擾他一命,給他做個什麼海昏侯之類的等等也不錯。
宮之奇勸諫,考慮的是國家的存亡,但沒有考慮虞君本身的存亡與利益,其他人輸了還能再找個靠山朝廷乾乾,不就是換個工作嗎,做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這要是輸了,就一無所有了,還有誰會留你,在這個圈裡混。
晉國大夫荀息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對人性的充分認識,看透人性的陰暗面。貪生怕死,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一個人看到的是人的本身,另一個人看到的是人所在的組織,個人利益與組織利益,需要選擇的時候,二選一,那麼你會怎麼選呢?是不是會先考慮個人的利益呢?
推薦閱讀:
※包玉剛實驗學校怎麼樣?
※你怎麼看待《人間失格》?
※辦理塞普勒斯簽證是否必須面試?
※如何對一部動畫片進行投訴?
※徹悟 道德經 第26章 歸根守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