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濫用致"超級細菌"橫行,益生菌或將挽救這場人禍
抗生素,一把雙刃劍
抗生素就是用於治療各種細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藥物。青黴素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促使青黴素大量生產。1943年,已有足夠青黴素治療傷兵;1950年,產量可滿足全世界需求。青黴素的發現與研究成功,成為醫學史上的一項奇蹟,拯救了千百萬肺炎、腦膜炎、膿腫、敗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時搶救了許多的傷病員。從那以後,從各種各樣的微生物中發現了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質,現在即使不依賴微生物也能通過化學的手段合成抗生素。抗生素研究進入了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化的階段,金黴素(1947年)、氯黴素(1948年)、土霉素(1950年)、制黴菌素(1950年)、紅霉素(1952年)等陸續被發現。
20世紀60~80年代,隨著越來越多抗生素的發現與使用,面對細菌,人類似乎一下子擁有了大批武器。遇到很多葡萄球菌感染病例,醫生們大都不假思索地注射青黴素,效果顯著。青黴素剛投入使用的時候,一天用100個、200個單位就很有效了,後來使用劑量明顯上升,再後來,即使劑量上升藥效也很差。到了今天,即使是治療普通的呼吸道炎症,一袋注射用生理鹽水(250毫升)中需加入青黴素劑量為1 000萬個單位——用量上升了幾十萬倍。「不是青黴素不好了,是敵人變得越來越狡猾、強大了。」曾經遙遠的「超級細菌」現在已經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極度接近。 如今「超級細菌」的名單越來越長,包括產超廣譜酶大腸埃希菌、多重耐葯銅綠假單胞菌、多重耐葯結核桿菌。其中著名的一種就是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簡稱MRSA)。耐藥性越強,意味著感染率和死亡率越高。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抗生素的過度使用,中國人均年消費量在138克左右——這一數字是美國人的10倍。
益生菌或將挽救抗生素惹來的禍
益生菌(probiotics)這個詞源自希臘語,可解釋為「有益於生命」。1987年,「當代益生菌之父」——英國學者羅伊·福勒博士(Dr. Roy Fuller)對益生菌給出較完整的定義:益生菌是一種活的微生物餵養補充劑(製劑),通過改進服用者的腸道微生物菌群平衡從而對服用者產生有益的效果。
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對益生菌做了詳細的界定:當以充足的量被服用時,對服用者的健康帶來好處的活性微生物。
人體微生態系統有4種:口腔、胃腸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膚。這4種微生態系統都是有黏膜的部位,也是和外界密切接觸的部位。在這4種微生態系統中,都存在著大量的人體不能缺少的益生菌,這些益生菌對於人類的健康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抗生素的過度使用使得耐藥性細菌不斷增加,人們不得不將目光投向抑制有害菌生長提高機體抵抗力的益生菌。代表性的益生菌包括:乳酸菌和雙歧桿菌,可以將作為營養來源的糖分解成乳酸或醋酸,腸內保持酸性,可以抑制對身體有害菌的生長。細菌在腸內的勢力抗衡也是此消彼長的較量,當有益菌佔優勢的黏附在腸道壁上,建立生物屏障,產生細菌素、過氧化氫以及酸性代謝物,有害菌生長就會受限,較少數量就不足以危害健康。益生菌還可以提升人體的免疫功能,能增加白細胞的活性和抗體的產生。益生菌可促進那些用於免疫細胞相互溝通的物質(細胞因子等)的產生,細胞因子則能激活免疫細胞去吞噬病原體等有害微生物。益生菌能夠分泌細菌素,可以殺死有害的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和鏈球菌等。益生菌分泌的過氧化氫,也可以防止外界有害細菌的侵入。
有研究發現,預先服用一種乳桿菌可以有效預防由氨苄西林引起的腹瀉。酸奶可以減輕紅霉素治療引起的腹瀉、腹部不適、胃痛以及脹氣等。嬰兒口服乳桿菌可以有效預防由阿莫西林治療引起的腹瀉。
應對抗生素副作用的方法就是在治療過程中或治療後補充益生菌和益生元來預防副作用的發生。2006年發表在《美國胃腸病學雜誌》上的一篇綜述指出,有多達20項嚴謹的科學研究都得出了相似的結論——某些益生菌(鼠李糖乳桿菌、布拉酵母菌、多種混合益生菌等)能顯著降低抗生素相關腹瀉發生的幾率。
如果你即將要接受抗生素治療,最好在治療前幾天,可服用一些賽醫尚道益生菌。抗生素治療開始後,每天也需要補充適量益生菌,但是不要和抗生素同時服用,這樣就可以保護腸道菌群平衡,在抗生素治療過程中,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等食物,少吃精製的含糖食物,健康飲食有助於腸胃健康,同時可以使賽醫尚道益生菌更好的發揮作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