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下的快餐文化
平時有時間的時候總愛寫點什麼,算是一種宣洩、也算是一種紀念,自己美其名曰「偽文青」。前兩天老孫突然提議,可以做自媒體、開通一個平台號,這樣我的文字也有了上檯面的機會,額,請原諒我在這個急速發展時代的後知後覺,這算是我第一次正式聽說「自媒體」這個名詞。覺得想法提議很好,便開始風風火火的做了起來。前後比較,選擇了頭條號,原因是覺得在眾多自媒體平台之中頭條的機制算是做的比較完善成熟的,之後就是一系列註冊填寫信息之類的工作,當然這些基本的後台工作都是老孫在進行。
其實對於自媒體真的還不是太了解,原本一心的想法就是給文字一個平台,寫自己想寫的、說自己想說的、然後與大家分享交流。巴拉了一些自己之前寫的東西,找了一篇還不錯的貼了上去、算是首發文章,也陸陸續續根據自己的興趣、收集了各種材料寫了新的文章貼了上去,不到一周的時間發了十來篇的文章,但都收效甚微,推薦量小、閱讀量小、甚至有的幾乎為0……然後我和老孫就開始反思,究竟是哪個方面做得不夠好、導致這麼低的關注量,然後就開始搜集各種自媒體運營的帖子經驗,算是開始對自媒體有了一點了解。
原來,自媒體下,並不能像我想的那樣隨心所欲的寫著自己的東西,要考慮受眾、考慮熱點、考慮流量,這樣平台才會把你的東西推薦到台前推送到手機或者電腦前端、人們才能看也才有興趣看,而如果你寫的東西很冷門、哪怕寫的再好分析的再透徹,可能關注度也寥寥無幾。自媒體時代下,盛產的是快餐文化,講究的是一個速度,很多熱點你第一時間跟不上、寫的東西過了時,自然不會有人關注,別人的跟進帖分析貼都一篇篇發出來了、你還那兒斟詞酌句、自然便跟不上腳步;又或者為了保證流量留住粉絲關注度,至少每天做到一更還是十分有必要的,你的寫作速度快、更新速度快、產出的量多,才有可能最後在自媒體中生存下來。然而在這種快速的運轉中,不免會對文章背後的質量擔憂,好的寫作、有深度的文章是需要進行大量的素材搜集、仔細的考量和打磨才能出來的,像這種極短時間內批量生產出來的文章不知道又能夠飽含多少營養。
今天刷知乎的時候看到一個帖子,講自己在自媒體時代下月入過萬的經驗,他自己說之前自己就是一個流水線工人、月收入不過四千,後來開了頭條號、百家號等平台自己寫文章發帖子,獲得了很多粉絲和流量、現在可以輕鬆月入過萬,如果他講的自己的經歷是真的,我反而覺得有些惶恐,我不敢想像、自己每天都在刷的頭條新聞、網易新聞等,那些內容的背後都是由這些可能並不太專業的作者寫出來的東西,那麼新聞的真實客觀性如何保證?評論的深度到位如何保證?文章內容的質量又如何來保證?當然並不是想說,所有在自媒體時代下的文章都缺乏質量,也不是流水線工人來做自媒體就一定做得不好,只是想說、在這種極其快速的發展和增長之中,自媒體下的快餐文化良莠不齊、如果不是很懂得區分鑒賞、很有可能被誤導被帶歪。就像有人之前說的:在互聯網上並不缺同質的內容,如果一個話題只有一個人寫,這個很有價值,如果一堆人都寫,最後其實就是垃圾信息。而在這個追逐流量追逐熱點的自媒體時代,在產出高質量文章的同時、也的確產出了無數的垃圾信息;很多人太在乎粉絲和流量,而忽視了對於文章和內容本身的思考,從而使文章本身只變成了一種對於讀者或者粉絲的討好。
自媒體的運轉速度快,在這種高速度的運轉之下、文化內容的更新換代也很快,一篇文章的期是很短的,短則幾個小時、長也不過幾周的時間,所以很多時候你費儘力氣拼盡全力用心寫的做的東西、很快就會被時間沖刷掉、流入滾滾的互聯網大河流中然後不見蹤跡,就像前段時間大火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算是當時的爆文了吧,當時我的朋友圈幾乎被這篇文章刷屏,作者洋洋洒洒兩萬字、看的出絕對傾注了相當的心血感情還有時間,我是一路從從衡水看到石家莊、火車上看到坐上公交,那是一個感動、那個有感觸,然後大家開始紛紛討論、或者在朋友圈各種發自己的感慨,可即便就是當時那樣的轟動一時、如今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已經鮮有人提起,人們繼續過著自己生活、追逐這下一個熱點、然後再一次的津津樂道和遺忘。在這樣自媒體的大環境下,每個人都很難靜下心來,自然那些平台後的自媒體人們也很難靜下心來潛心寫作,一個註定被遺忘的東西、又何須浪費那麼多的精力?能夠從中獲取利益不就可以?
或許這並不是自媒體的鍋,說大點應該是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的鍋,我們每天都在忙忙忙、拚命的趕趕趕、最後自己都沒有給自己留下多少時間。希望快速的汲取新的東西、不願意重複,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特點,因此曾經每天回家精心做飯一家人一起吃聚餐,到了現在變成了各種外賣和盒飯;因此十幾年前在我很小的時候還能夠一遍一遍的重複著看的電視劇、到了現在都變成了一次性的大IP,斥資上億、耗費了各種人力物力財力、只為了那一遍後賺取的金錢和利益;因此八九十年代潛心文學的詩人和作家,到了現在變成了自媒體背後快速文章的產出者。反思一下,自己究竟又有多久沒有能夠潛下心來正兒八經的看一本書了?也許這個時代對於學習的定義更傾向於刷刷公眾號、知乎、各種新聞客戶端,但在這種快餐文化和快速學習中,我們究竟能夠汲取到多少的養料?又能為自己積澱多少的文化知識和內涵?
推薦閱讀:
※現在,正是我們需要「受虐」遊戲的時代
※求教對快餐文化的看法,利弊分析?
※為什麼寧願玩手機刷動態也不想學習充實自己呢?
※羅輯思維可不可信?
※快餐文化會是以後的主流趨勢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