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造田看沙特,糧食安全不挨餓 |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出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沙漠造田看沙特,糧食安全不挨餓
沙特沙漠造田
作者:重光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大綠
當我局在觀察沙烏地阿拉伯半島時,在沙烏地阿拉伯北部靠近約旦邊境的Tubarjal市附近的荒漠中發現了一大片奇怪的綠色。再放大仔細一看,好大一塊農場,而且有北京這麼大?!
雖然是一小點,其實蠻大的
沙特大農村與北京市大小比較
密集恐懼發作
這可是在全國大部為沙漠和荒漠高原,沒有一條河流、沒有一處湖泊的沙烏地阿拉伯啊!沙特北部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最高氣溫可達54度。
Tubarjal市氣候
聖城麥加
周圍均是荒蕪的山地
看不見一點綠色
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沙特居然在炎熱乾燥的荒漠中開墾出了一塊北京市大小的農田,不由得使我局想一探究竟,一窺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沙烏地阿拉伯的農業是如何運作的。
密集恐懼繞行
近代以前的阿拉伯半島,雖在漢志地區有為數不多的定居民住在城市裡(如麥加、麥地那、塔伊夫等),但是為數更多的阿拉伯人過著在茫茫沙漠中放牧牲畜,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穿越沙漠的阿拉伯人
貧瘠的土地和炎熱乾燥的氣候對農業的發展極為不利,阿拉伯地區無法承載大量人口,因此阿拉伯人時不時要向北遷徙,去追尋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
雖然在伊斯蘭教興起後,阿拉伯人在短時間內崛起並勢不可擋地衝出半島,但是因阿拉伯半島農業的薄弱,帝國的核心區外移至土地更肥沃的新月沃地及尼羅河流域,導致阿拉伯帝國的輝煌文明成果大多集中在半島之外的伊拉克、沙姆、埃及等農業發達之處,而半島上的建設發展成果屈指可數。
中東人口分布
阿拉伯半島實在是不太行
正因如此,由於沒有農業這一重要的基礎,上層建築無法建設,半島上人民的生活狀況在千百年來的實質變化並不大。
在阿拔斯王朝崩潰後阿拉伯半島上始終未建立起現代化的國家,半島上的吃瓜群眾看著外部世界的巨變,還是繼續吃椰棗,飲駝奶,水源與草場依舊稀缺,部落衝突與血親復仇無休無止,直到伊本·沙特統一內志和漢志建立沙烏地阿拉伯,並於近代大量開採石油後,這一狀況才有所改變
尚未統一的內志與漢志
內志即為沙烏地阿拉伯前身
1919年
自1960年代起,隨著沙特逐漸以國營企業和合資公司的方式從美國等國手中逐步完全收回石油開採權與定價權,沙特的國庫逐漸充裕起來,當70年代石油數次提價後,沙特一躍躋身富國行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然而沙特極度單一的石油經濟體制是絕對不利於國家的長期發展的,石油一旦枯竭,末日不堪設想。
2016年數據
沙特的出口結構
居安思危的沙特王室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並決心用石油帶來的豐厚財政收入,下血本建立起現代化的工業與農業體系,徹底改善半島上千年來的農業落後局面。
沙烏地阿拉伯的農業發展主要面臨兩大方面的問題:水資源匱乏與可耕地不足。由於沙特全境沒有一條河流,也沒有一處湖泊,除南部靠近葉門的山區有足夠的降雨,全國大部大半年都看不到雨。
沿海山區還有點兒綠色
到了內陸就毛都不長了
在雨水充沛的山區發展農業不是明智之舉,山地意味著極高的建設成本,而且山區的面積也十分有限,並不能發展大規模的機械化農業。因此沙特把眼光投向了綠洲和谷地,希望通過海水淡化、抽取綠洲地下水和收集雨水來解決水資源的匱乏的問題。
海水淡化是水來源最為豐富且持續的方式,然而由於能耗極高,所以海水淡化需要大量資金與技術,不過坐擁全世界最高石油產量的沙特可不差錢與能源,只缺技術。
不過擁有世界最先進海水淡化技術的國家是以色列,沙特自然不會也不能直接從自己的敵人獲取技術,因此沙特選擇每年投入數百億美元,先從與它關係還尚可國家(如韓國。。)那邊引進海水淡化設備及技術,以此作為日後國產化海水淡化廠的藍本,並開設海水淡化培訓中心,截止到1997年共培養了274名高級工程師。
沙烏地阿拉伯的沙埃拜海水淡化廠
規模十分龐大
朱拜勒,沙特重要的工業基地、
大型煉油、鋼鐵與海水淡化基地
1974年沙特成立獨立的沙特海水淡化公司時,所有的機器運轉、維修、進口設備、聘用員工等實際問題都依靠其它對口的國家專業公司。自1982年開始,它已經完全不需要其它的國內外公司的幫助,就可以自力更生的進行生產與維修。
2013年2月23日沙特王子、麥地那省省長費薩爾.本.薩爾曼.本.阿卜杜拉阿齊茲先生視察世界最大的海水淡化公司——沙特海水淡化公司的延布-麥地那輸水工程項目延布支線段管道的開焊。
從1969年沙特在瓦吉哈和迪巴初建了年產量僅為8.3萬立方米的海水淡化站,到2012年沙特年海水淡化總量12.7億立方米躍居世界第一,沙特用不到50年的時間解決了海水淡化的難題,並在沙漠和荒原中鋪設了約5390千米長的輸水管道,源源不斷地為工農業提供用水。
傲視群雄的沙特
建設中的輸水管道
有了海水做用水來源是不夠的(海水淡化水僅佔全國總用水量的8%),沙特同時也大量開採綠洲地下水來建設綠洲農業。
沙特在開鑿深井方面有悠久的歷史,早在1930年代便在首都利雅得開鑿了深達1200多米的井,從此便在全國各地開始了「深挖井」的運動。抽出的地下水通過中樞灌溉系統,配合機械化設備,灌溉地面上的農場,這些農場大多為直徑1千米的圓圈。
沙特沙漠中的農場
活脫脫的沙漠版「麥田怪圈」
隨著一個個「麥田怪圈」在沙漠中出現,沙特地下水開採量持續維持在高位,1980年至2000年間年均開採量約為130億立方米,而大部分的地下水是不可再生的,地下水位的下降引起了海水的入侵與地面沉降。沙特意識到了地下水不可持續開採的嚴重性,決定壓縮用水總量,並限制打深井開採地下水。
一片飄紅的沙烏地阿拉伯
人工灌溉區因過度灌溉(農民常給作物3倍於其需求的水)引起的地下水向上流動,導致了土壤鹽鹼化程度越來越高,年復一年導致農作物減產,沙特採取了改變作物種植模式(複種、套種、輪作等)、大力推廣節水技術(推廣滴灌技術)。
為置換不可更新的地下水的開採,同時保障正常的用水需求,沙特繼續往海水淡化里砸石油收入,力圖擴大其規模,並提升污水處理回用效率。
機械化程度頗高的沙特農場
此外,為了收集雨水,沙特修建了諸多引水渠與水庫,便於在下暴雨後降水集中儲存起來,以便日後用於農業灌溉。
Tubarjal附近的引水渠暴雨後水位猛漲
位於沙特南部阿西爾地區的法赫德國王大壩
水資源的問題暫時得到了緩解,耕地不足的問題也就變得相對容易解決些了。已成沙漠的土地只要有水,撒上一定比例的土與砂岩並混合(我國治理毛烏素沙地採用了類似的方法),同時種植上樹和草(如苜蓿),久而久之沙漠就能被重塑為良田,自1970年代起,沙特全國可耕地面積有了大幅的提高。
沙特在Tubarjal周邊的沙漠中大量種植苜蓿
將沙漠變回良田
一卡車一卡車的苜蓿被運來改造沙漠
沙烏地阿拉伯耕地面積佔全國土地面積比例
從70年代迅速上升
水資源和可耕地解決之後,只要增加農民數量就能使發展加速。由於沙特人民總體收入頗高,人口大多集中於城市之中,願意主動到沙漠中從事農業的人少之又少。因此沙特政府採取了發放低息貸款、補貼農業生產、優價收購小麥等措施,鼓勵人們務農,前往沙漠深處開荒種地。
Tubarjal周圍的農場自1987年急速擴張
Tubarjal附近的荒漠丘陵如今已是茶葉田。。
自1970年代沙特開始大力發展農業起,沙特的小麥產量已從1970年代的20多萬噸,陡增至1990年代的450多萬噸,其中還有160萬噸可供出口,沙特完成了從糧食自給自足的目標,並一度進入出口小麥大國行列。這對一個沙漠國家來講,其糧食增產的速度是令人欽佩的。
豐收時節的Tubarjal小麥農場
小麥的增產同時帶動了其他糧食作物(玉米、土豆等)和農作物的生產,推動農業經濟的多元化發展,進而加速工業的發展,有利於沙特擺脫單一的石油國民經濟體系。不過從長遠來看,沙特大量開採不可更新的地下水來發展農業是一種不可持續的做法,
這種「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已不僅對沙特農業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因地下水枯竭,沙特小麥產量近年來急速下降,不再能自給自足),也使得土地加速鹽鹼化,甚至使得寶貴的可耕地退回沙漠。
沙特在發展沙漠農業的道路上仍任重而道遠,也許會有一天,曾經漫天飛舞的萬里阿拉伯漫漫黃沙,都會變為沙特國旗上的那一抹綠色,中東也會有「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萬頃良田。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END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地下水不是持平的?
※水務公司的主要職能是什麼?與水廠的關係如何?
※打井如何找水源?
※斯洛伐克基於全國人口的地質醫學分析——地下水中合適的鈣鎂濃度與較低腫瘤死亡率相關
※為什麼相距不遠的井,井水的味道會差別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