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聰明」和「優秀」是最沒用的個人標籤

這是「解題者」解決的第 27 個問題

「如何在職場中建立個人標籤?」

Hello 大家好,我是肖璟,一個很帥的投資客。

前不久看到麥肯錫同事 Athena 的一篇文章,她提到一個有趣的事:在麥肯錫內部,大家提到一些出彩的同事時,時不時會用「聰明」、「優秀」這樣的字眼來描述。

而她很不喜歡被加上這種標籤。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些標籤幾乎可以用來形容每一個同事,都不是什麼稀缺的標籤。

被人用這些字眼來形容,說明你還沒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在職場中,真正有用的標籤,應該要有差異化。

今天我就來聊一聊,如何在職場中建立具有差異化的個人標籤。

我們先來看看建立差異化個人標籤的必要性。

貼標籤是一種可以幫我們節約認知資源的方式。

認知資源是稀缺的,我們沒法對身邊所有人都做深度研究(也犯不著),認知資源只會留給你最希望深度了解的對象。而標籤很方便,一個標籤可以對應多個屬性,這大幅降低了我們的認知成本。

雖然由此引起的刻板印象可能會犯錯,但這種錯誤率是可接受的。

之所以要在職場里建立個人標籤,本質上是在節約其他人的認知資源。這個過程其實是個人品牌的塑造,可以讓別人更快發現你、認知你、信任你、傳播你,進而提高公司整體的效率。

舉個例子,標籤最簡單的應用,是幫公司管理層更好地分工。

以我曾供職的麥肯錫公司為例,每個人在成長到一定程度後,都要去挖掘自己的 spike(閃光點),比如我的標籤是「互聯網金融」,那公司在遇到相關項目時,自然會優先讓我去服務,因為我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產出效能更高。

於我個人而言,我可以持續得到相關領域的機會,從而不斷強化自己在垂直領域的專業能力。

所以對個人而言,在職場中建立差異化的個人標籤的最大好處,是用最小的成本讓別人了解並信任自己,從而獲得有利於自我成長的機會。

我們該如何差異化自己的職場個人標籤?或者說,如何讓你的職場個人標籤被人記住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營銷領域裡頭的一套有名的框架——「AIDA」。這是顧客接觸一個品牌從陌生到熟悉到購買的整個過程。

隨著品牌在消費者眼前的出現頻率不斷加強,它們在消費者心中其實會不斷地往右邊靠。

這就跟追女生一樣——

  • 首先,你得製造各種偶遇,增加在她面前出現的頻率,讓她意識(Awareness)到你存在;
  • 接著,你要風趣幽默、妙語如珠,讓她開始對你產生興趣(Interest);
  • 緊跟著,你得為她拎包送飯提東西,讓她覺得你靠譜,信任你,對你產生好感(Desire);
  • 最後,當你跟她表白時,她自然在行動(Action)上體現她的態度——接受你的表白。

這跟老闆同事信任你是一樣的流程。

職場個人標籤的建立本質上就是個人品牌的塑造,可以從上述的前面三個階段各個擊破,做到三個「極致」。

要讓別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你要做到頻率的極致。

跟大品牌砸廣告一樣,你要不斷讓你的標籤被別人看到,猛刷你的存在感。

當然這不是要你學恆源祥一樣,用十二生肖的循環廣告狂轟濫炸,這樣做的後果只會讓老闆同事客戶給你打上「聒噪」的新標籤。

與他人的語言溝通,真正有必要的,其實數量有限。大家都很忙,為了刷存在感而去跟每個人聊天,大家會覺得你超級煩。

其實刷存在感不一定要局限在語言溝通上,畢竟我們的交流感官除了聽覺,還有視覺、嗅覺等等。

以視覺的差異化為例,有個台灣好友曾跟我分享過她的學姐 W 的故事。

W 小姐供職於一個台灣本地的投資銀行研究部,平日要去調研上市公司、造訪買方機構,所以一直在外頭跑的比較多。

見過她的客戶都對她印象深刻,因為無論去到哪,她全身都是標配——白襯衫、黑褲子、還有裝著電腦的白色無紡布袋。這身「戰衣」樸素到不像一個投行人,自然給客戶視覺上強烈的衝擊,也成為了 W 小姐的差異化個人標籤。

W 小姐的研究報告質量很高,也因此迅速得到了客戶認可——她被票選為台灣最佳分析師第一名,而這個殊榮過往一直都被外資投行瑞士銀行的分析師包辦。

無獨有偶,「戰衣」策略也被不少矽谷大佬所採用,比如喬布斯的黑毛衣牛仔褲,比如小扎的T恤。

當然,光靠視覺衝擊來刷存在感,這隻能讓對方意識到我們的存在,我們還要更進一步——讓對方對我們產生興趣。

要讓別人對自己產生興趣,你要做到反差的極致。

簡單來說,找到你的一個與你其他標籤反差最大的標籤,它可以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談資,而且會有更多人願意主動為你傳播。

別人覺得你「有趣」,本質上是一場愉悅的意外。而強烈的反差最能製造這種意外。

在麥肯錫,此類案例比比皆是。比如當過婦科醫生的詩人兼作家馮唐老師,比如在美國出過5、6張唱片的華人唱作歌手兼鋼琴家 Vienna Teng,比如在新加坡當過特種部隊的項目經理 Lien。畢竟這些標籤都是很難跟「諮詢顧問」聯繫在一起的,這種反差感會讓人覺得很有趣。

我的另一個公眾號「很帥的投資客」的命名,其實也是在刻意製造這種反差,畢竟鮮有人用「帥」作為「投資客」的標籤。

當然,製造反差不能強求,你不能隨意地找一個一知半解的東西強加在自己身上。

還在麥府時,我和同事一同面試一個小朋友。

她在面試過程中提到她喜歡 A cappella (無伴奏合唱),說她自己周末偶爾會約幾個朋友一起去唱。

我和另一面試官馬上對這個標籤產生了興趣。

出於好奇,我順口問了一句:「所以 A cappella 怎麼拼寫啊?我對這種藝術形式蠻感興趣的,想回去自己搜一搜。」

結果對方支支吾吾半天,最後坦言說自己不知道怎麼拼寫。

我們猜測這個小朋友並不是真的對 A cappella 有研究,甚至可能只是刻意編出一個有趣的標籤。

最後她沒有成功地通過面試。

所以,在建立個人標籤時,必須夠 real。

對方對我們產生興趣是個很好的開始,但由興趣到信任還有關鍵的下一步——

要讓別人信任自己,你要做到程度的極致。

即在一個專業領域不斷打磨,這種程度的極致可以體現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也可以是技能的熟練程度。

「聰明」或許不是一個最好的標籤,但「最聰明」肯定是。

我曾經在《做個不著急的聰明人》中提到:要做到程度的極致,時間無法被跨越。

  • 全球最年長的米其林三星壽司大廚小野二郎,他的標籤是「壽司之神」,而今他已年過九旬,他窮盡一生都在追求創造完美壽司,一做就是幾十年。
  • 22 歲的莫扎特輕而易舉地寫出一部部經典,他的標籤是「音樂天才」。不過鮮有人知他 4 歲便開始學琴,6 歲生日前,他的音樂家老爹已經逼著他練了 3500 個小時。
  • 畢加索的標籤是「藝術大師」,其發跡和他過人的商業能力有關,但他對繪畫能力的打磨才是他名聲大噪的關鍵——西班牙巴塞羅那的畢加索博物館,你可以在館裡見到無數小紙片或小手帕,上面是畢加索的繪畫手稿,都是他「不挑時間地點」的繪畫練習。

這與《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一書核心觀點一致:若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付出一萬個小時的努力。

要做到程度的極致,不斷學習不斷練習是最短的捷徑。

當然,程度的極致也是相對而言的,你也可以適度關注「風口」。

純粹從商業角度考量,人才的供求關係是你應該關注的目標。當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出現時,市場上對人才往往是供不應求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風口」或「紅利期」。

這時候大家的起點基本都為0,誰先進場誰就可以獲得先發優勢。

以前我常提到自己的例子:我剛加入麥肯錫金融機構組時,在麥肯錫服務傳統金融領域的資深專家很多,我知道我就算花上4、5年也拼不過他們。與之相對的,那時候互聯網金融領域剛萌芽,基本沒人懂這一塊。於是我主動跟老闆說,互聯網金融這塊我來負責吧。

於是我給自己貼了「互聯網金融」的標籤,把幾乎所有時間都花在相關項目上,漸漸成為公司最了解互聯網金融的人之一,寫專欄、出版了兩本相關書籍(《風口上的豬》、《無現金時代》),結識了一堆行業專家。離開麥肯錫後,不少同事遇到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問題,還是會給我打電話。

不過,關注風口也有個常見的誤區——不堅持。

選好了賽道往前跑,一開始你確實比別人跑快了兩步,但你若不堅持,如龜兔賽跑裡頭的兔子停了下來,自然很快被人超越,相對的「程度的極致」也沒有了。

個人標籤也並不是不能迭代。不過迭代時要遵循一個原則:新的標籤要符合你的能力圈,不要過度偏離原先的道路,去追跟你完全無關的風口。否則就變成了純粹的投機主義。

最後稍微總結一下,建立個人標籤,讓你的標籤被人記住,你要做到三個極致——

通過「頻率的極致」讓他人意識到你的存在,然後通過「反差的極致」引起對方興趣,最後通過「程度的極致」取得對方信任,對方自然會在其有需求的時候想到你,為你提供機會。

不過,上述的幾個「極致」都是一環扣一環的。

如果你做不到工作專業度方面的「程度的極致」,就算做到了前面兩項,最後很可能也只能在一開始博人眼球,然後很快就隕落。

反過來,即使你做到「程度的極致」,比如給自己打上了「聰明」或「優秀」的標籤。如果沒有前面兩者的輔助,酒香也怕巷子深。

反正,以後誇我聰明,還不如誇我帥。

Cover pic by rawpixel.com on Unsplash

參考文獻

Barry, T.E. (1987).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erarchy of effects: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USA.

本文作者肖璟(@狐狸君raphael),一個很帥的投資客,寫過暢銷書,創過幾次業。致力於傳播投資思維的理財教育者,曾供職於麥肯錫金融機構組,也曾在Google打過工。Linkedin、36氪、南方周末等一線媒體專欄作家。新書《無現金時代》火熱銷售中。

這裡可以幫你擺脫迷茫,提升效率,處理好人際關係,當然還可以順帶升級一下你的財商。

覺得好就點個讚唄!


推薦閱讀:

歐陽澤林:別人在江湖上打聽你,無非上面7種套路
做人呢,就要「貪心」一點
別錯過全職媽媽的黃金期
職場女性如何應對職業發展黑暗期?
問曉璃:一份不確定能帶來收入的愛好,該怎麼辦呢?

TAG:個人品牌 | 職業發展 | 個人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