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非虛構文學獎作品書單(1962~1969)

普利策獎非虛構文學獎(Pulitzer Prize)始於1962年,近年來許多國內作者所熟悉的優質作品如《槍炮、病菌與鋼鐵》、《眾病之王:癌症傳》等都拿過這個獎項。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國內目前還沒有一個關於普利策非虛構文學獎作品的系統介紹,鑒於我的極簡北宋史二稿即將修完,民國軍閥混戰史看心情填坑,因此我將於本月開始對歷年獲獎作品進行回顧與總結,預計將在年底前完成所有作品的閱讀(我看了一下,大概3/5的作品是讀過的,考慮到部分作品可能無法獲取,因此估計也就只有二十幾本書是要從頭看下去的,這個量還可以接受)。

實際上「非虛構文學獎」這個稱呼多少有些奇怪,因為假如我們直譯過來的話,General Nonfiction應該被譯為「一般非小說」,不過國內讀者可能對於「非虛構文學」這個稱呼的接受程度更高一些,因此本書單也就採用這個說法。整個60年代共有9本作品獲獎,其中1969年由兩位作者分享了這一獎項。


1962: The Making of the President, 1960 by Theodore White

中譯本:美國總統的誕生·中信出版集團·2016

這本書的作者乃是大名鼎鼎的白修德——42年時他任時代周刊駐東亞記者,報道了震驚中外的河南大災荒——這本書在整個美國政治史中都有一席之地,我個人認為其歷史地位恰如光榮與夢想在整個美國通俗史中的地位一般:你可以找到比它更好的作品,但是你再也找不到比它更經典的作品了。

不過拋開這些,我個人覺得最有意思的地方乃是白修德本人作為左傾記者,在本書中卻對美式民主大加讚譽:這本書從里往外都透露著一股濃濃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及道路自信的味道。作者時不時的就要跳出來對自家制度誇獎幾句,結合當時蘇聯對美式民主的一些批判性文章來看,其實頗有意思。然而本書的翻譯水平著實比較一般——這裡我特別想吐個槽,中信近年來頗引進了一些好書,然而其翻譯水平下降之快簡直匪夷所思,偶爾機械晦澀的翻譯風格會讓我覺得譯者都是用GOOGLE翻譯之後隨手塗抹修改應付交差了事的。考慮到本書中的一些報道被譽為是美國政治報道的權威範本,因此強烈建議有能力的同學直接閱讀英文原版。


1963: The Guns of August by Barbara W. Tuchman

中譯本:八月炮火·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1

當年看過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一書後對作者興趣盎然,於是搞來了這本書,結果發現友誼版翻譯質量極差,差到慘不忍睹。相比之下81年譯文版的翻譯水平真是高到不知哪裡去了。

言歸正傳,這本書的敘事水平依然可圈可點,然而與近年來的一戰史著作相比,在史料運用上還是差了不少。特別是考慮到芭芭拉並不以史學功底而見長,因此本書更適合作為一本通俗史讀物來打發時間。20世紀後半頁開始,一戰史研究逐漸由民族國家視角轉向國際史視角,其中關於大戰爆發緣起的研究更是有所突破,我個人認為相比之下一戰秘史更值得一讀(不過其翻譯同樣糟糕)。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八月炮火就一無是處,作者獨特的敘事手法對後來的通俗史作者影響巨大,其可讀性顯然超過了一般的史學著作。因此若有機會,還是推薦大家讀一讀的。此外芭芭拉還有一本驕傲之塔,對一戰前的局勢描寫更為細緻,然而翻譯同樣慘不容睹,若有能力可閱讀原版。


1964: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by Richard Hofstadter

暫無中譯本,較為熟知的中譯名為《美國生活中的反智主義》,著名的「反智主義」一詞即出於此書。北京大學2012年前後曾有出版計劃,後因故終止。

這其實挺讓我驚訝的——因為如此之好的一本美國黑歷史材料國內竟然沒有積極引進,實在是不可思議。更不要提它作為第一本系統講述美國社會中反智主義形成與現象的權威著作,在學術上又有著多麼重要的價值了。簡而言之,這本書從美國的早期歷史入手,在宗教、政治、教育及商業四個視閾下對美國的反智主義進行了系統的考察,其中的一些內容讓我有似曾相識之感(比如說,我一直對《美國通史》中提到的「老范老范、是個衰竭漢」這種低幼的政治攻擊能取得良好的成效這事覺得不可思議,不過看過反智主義這書後我理解多了)。至於美國人民,他們表示特朗普的上台讓他們有必要重溫這本經典著作(笑),看來這本書的再版已是不可避免了。

與美國人民相比,中國人民在反智主義方面呈現出了另一種帶有獨特國民性特點的風格,我認為這與自五四運動以來國家層面對「賽先生」的大力推崇是分不開關係的。從「打雞血」、「氣功鍋」到最近的「李一道長」、「鴻茅藥酒」,這些東西無不費盡心力的試圖與某種高大上的科學理論或是神秘的傳統文化掛上鉤。因此對應於美國的「反智主義」,中國的這種現象似乎更應該被稱之為「濫智主義」,假如有人願意就這個問題進行一些深入研究的話,我想其結果應該會是相當令人驚喜的。

簡而言之,值得一讀再讀的一本經典著作。


1965: O Strange New World by Howard Mumford Jones

副標題為American Culture, The Formative Years,暫無中譯本,亦無為人熟知的中譯名。

這是一本我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沒能搞到的書,因此我也不太方便對這書進行評價。不過從美國人自己的吐槽來看,這本書顯然對一般讀者不太友善:

There are passages and phrases in several foreign languages that are used as examples of thoughts ans feelings but never translated for the reader (even in footnotes).

不過非常有意思的一點在於,除了這本書以外,作者的其他著作幾乎都能輕而易舉的在網上找到在線閱讀版本,這讓我不得不懷疑這位哈佛大學人文學院的教授是不是在對美國早期文化形成研究過程中涉及到了一些禁忌的領域。實際上我個人是極為認同他的研究角度的——從舊世界對新世界資源的爭奪以及對土著居民的態度入手,討論歐洲大陸文化及思想對美國早期文化形成的影響,無論如何都是很有價值的。

考慮到本書是美國早期文化形成領域的開創性作品,因此以後還是準備搞一本……


考慮到本書的中譯本封面實在太難看,因此傳了一本英文版的

1966: Wandering Through Winter by Edwin Way Teale

中譯本:冬日漫遊·三聯書店·1988

許多優秀的外國作品都是三聯書店在上世紀80年代翻譯的,之後國內再無出版計劃,著實令人可惜,而這本冬日漫遊就是其中之一。

不過一本書的命運啊,固然要考慮到作者的個人奮鬥,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Teale夫婦當年在美國一路遊盪,寫出美國四季這種作品,依託其博物學功底來寫遊記,甚得當時與世隔絕之國人的歡心。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網路的發達與出國人數的暴增使得各種遊記層出不窮,不僅有圖有真相還有各種維基百科可供參考,這本書自然也就悄然褪色,成為故紙堆中無人問津的棄兒了。

總之,這可能是這個書單里我唯一不推薦閱讀的一本。


1967: The Problem of Slavery in Western Culture by David Brion Davis

暫無中譯本,常見中譯名為:西方文化中的奴隸制問題。本書奠定了戴維斯在奴隸制問題研究領域中的領軍者的地位,亦為耶魯學派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關於這本著作以及耶魯學派,我想推薦這篇文章:奴役與自由:「耶魯學派」如何討論美國奴隸制問題

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我,那就是國內學者對於人民史的態度似乎與國外學者大相徑庭(好吧我又將奴隸史歸於范人民史的範疇了,然而我覺得這其實並無不妥),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西方國家從19世紀後期就開始逐漸出現了許多人民史著作,比如《英國人民史》、《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美國人民史》等等,然而國內專門的人民史著作反而更少(……)考慮到我們現在乃是唯物群眾史觀唯一的正統繼承人(這個很難說)這事,我覺得可以有把握的說一句在歷史領域中學者們依然受到了嚴重的英雄史觀與傳統史學研究範式的影響,因此未能更進一步的做出突破。

簡而言之,這本書十分值得一讀。


1968: Rousseau and Revolution, vol. 10 of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by Will and Ariel Durant

中譯本:文明史第十卷:盧梭與大革命·東方出版社·2010

本書為杜蘭特文明史的第十卷,這套書我覺得不用評價了,其歷史地位大家都懂。還是讓我直接搬來中譯本的簡介吧:

《世界文明史(全11卷)》是世界著名哲學家、文化史專家威爾?杜蘭特歷時四十餘年寫就的曠世巨著,是舉世公認的傳世經典,作者因此榮獲1968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77年自由勳章獎。這套書總共11卷,記載了人類發展史上的種種文明成果。涵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學、歷史、教育、藝術,音樂等諸領域,極具可讀性。

作者對於「世界的」「歷史的」這樣的宏大敘事選擇了從思想的角度切入,用文明的線索貫穿。奧斯卡?王爾德說:「任何人都能創造歷史,卻很少有人能記錄歷史。」杜蘭特這兩樣都做到了。他所有的作品都是為了體現文明的發展對人類進步的推動這一主旨。因此,《世界文明史》絕對不是有關歷史的時間、人物、事件的一種堆積。杜蘭特以文明的流變作為考察歷史的方式,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橫跨諸多世紀的波瀾壯闊的文化圖景,而歷史也就在這樣的舉重若輕中赫然呈現。杜蘭特用他那簡練而富有詩意的文字講述了一個事實:許多往昔的文明留下來的財富是人類的珍貴遺產,是歷史進程中最閃亮的主線。

然而!

本書的翻譯依然十!分!糟!糕!作為一個套裝書前後人名地名都經常性的不一致,其敷衍了事的態度令人作嘔。天地出版社2017年除了新版,據說有所改善,然而細節之處依然滿目瘡痍,因此強烈不建議購買。只建議有能力的同學直接閱讀原書。


1969: So Human an Animal by René Jules Dubos

暫無中譯本,但作者另有一本《只有一個地球》,影響極廣。這本書的副標題為「How We are Shaped by Surroundings and Events」,討論了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是如何被周圍環境與事件所影響的。這個範式的開創相當有意義,不過由於作者本人的一點局限性(作者是個環保主義者),最終這本書所討論的內容還是被限制在了一個比較小的圈子裡。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沒有中譯本的主要原因之一——畢竟《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樣的後來居上者會更符合大家的胃口。

個人對本書不做推薦——敲出這幾個字的時候心裡驟然間掠過「長江後浪推前浪」這幾個字,不由得咧嘴一笑。


1969: The Armies of the Night by Norman Mailer

中譯本:夜幕下的大軍·譯林出版社·1998

這本書在國內屬於滄海遺珠,名聲不顯。這其實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這本書乃是非虛構小說的里程碑式作品,作者在書中所採取的歷史紀實與意識流小說相糅合的寫作手法讓人嘆為觀止,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

這本書在國內文學理論界的名氣顯然要大過它在歷史學界的名氣,其實我也是這麼認為的。若單論史學地位,顯然《六十年代與現代美國的終結》、《美國和平運動》這些書較《夜幕下的大軍》來得更有價值,然而就打動讀者、激發民眾情感來說,《夜幕下的大軍》則無疑可以秒殺所有對手。

有意思的是這本書雖然出版於60年代,然而直到21世紀之後國內對它的討論才逐漸多了起來。我猜測這一定程度上與近幾年國內的非虛構小說作品的興起有關,不過很遺憾的是顯然國內的作品迄今為止還沒有能夠完全與之相媲美的——不過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高山下的花環》等一系列特定歷史背景下的作品反而與梅勒的非虛構理念有共通之處,也實在是很令人唏噓。

本書可做強烈推薦。

由於時間精力有限,文中部分信息可能存在錯誤。歡迎大家指正。


推薦閱讀:

有什麼普通讀者也值得一看的《關於設計的思考》?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 轉自豆瓣
和電子書相比,實體書有哪些優勢?
怎麼評價《大國重工》這本書?
拆解《3G資本帝國》第五章

TAG:書籍推薦 | 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