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健康類自媒體的一些心得
國外的健康類科普已經做得非常成熟,國內也就是這2年才起步,寫健康類的自媒體也有一段時間,一些小小的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1. 想法
(1)素材可以選取臨床生活、臨床的小故事、心得、故事各科專業書本小知識點、國內外論文摘選、一些醫療專欄或問答、專欄熱點話題、朋友圈醫療故事、公眾號消息、工作學習見聞等等,但是素材一定要有專業知識依據,不能「聽說」、「根據某醫生某專家說」、或者自己揣測,更不能抄襲其他醫療專欄或作者發布的信息,需要自己整理和編輯。
(2)簡明扼要說明主要觀點,對於相關研究內容和社會現狀盡量保持中立態度,不在微頭條里看病開藥,不推薦藥物、保健品、生活用品等;
(3)對於有較大爭議的研究和觀點,保持中立闡明,或者盡量不發布相關內容,對於社會事件不站隊,不在不明事件真相前發布偏袒一側的言論;
(4)盡量發布醫療方面的內容,可以寬鬆一些,我們在臨床碰到的患者也不僅僅只會得一種專科疾病,可以發布一些和健康相關的生活趣聞和文化知識,特別是和熱點相關的一些,比如之前霍金、李熬過世,針對他們的情況提出一些醫學建議,這也是做科普的目的。
(5)標題簡短,可以嘗試用疑問句做標題,專業術語可以用通俗的語言表述,比如「床虱是什麼,怎麼去除?」和「為什麼有的床睡醒後全身瘙癢,像小蟲子咬的?」後一個標題就在推薦的時候會有更多人點擊閱讀;
(6)配圖高清、專業性強、顏色鮮明、重點突出,一般選擇谷歌圖片,可以在微頭條內容中對比較難理解的圖片做出解釋,也可以結合多張圖片一一講解,標註「圖一所示……」。
2.問答
(1)專業性:要有專業書籍參考或者專業基礎進行回答,不能看到網上內容就粘貼複製編輯回答,也不用全照書上編輯,用樸素易懂的話回答,讓更多讀者理解;
(2)配圖:配圖與內容貼切、高清、簡明,封面圖要清晰、顏色鮮明能夠吸引人,比如一個眼部外傷的圖片:
(3)互動:良好互動挺重要,另外不在評論區抨擊其他讀者或者發布容易引起爭論的內容,比如老是有些中醫的內容非要辨個是否黑白出來,對於發布廣告的評論可以刪除,對於不友好的評論可以無視或者刪除,其實一般無視就好了。
(4)總結:每周我都會做數據總結,這是最近一個月的一些數據,做好統計分析有利於了總結自己哪裡做得比較好,哪裡做得不好,需要改進。
(5)禮貌:不要為了科普而科普,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這麼多年來,醫學一直在不斷的發展,很多觀念也在不斷的變化、進步、顛覆。即使是書本的內容,也是在不斷的修訂。我們不要以「善良」的名義冒犯他人的邊界,同樣,我們也會有自己的邊界,對於那些不禮貌、經常抨擊的留言,如果看到了,我會直接拉黑的。即使在網路上,大家也是平等、禮貌的,良好的網路氛圍從自己做起。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堅持,有時候點擊上來了,粉絲沒多多少,有時候做了很長一段時間,數據沒什麼變化,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更多的堅持和耐心。一些心得記錄下來,對於自己也是一段紀念。
健康科普,讓普通人離醫生更近,讓我們離患者更近。
推薦閱讀:
※女性如何保養卵巢?
※怎樣才是改善骨盆前傾的正確坐姿、走姿和睡姿?
※免疫系統疾病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病?為什麼有很多病沒有切實可行的治療辦法,甚至查不出致病原因呢?
※跑完後這樣按摩,一天就能滿血復活
※年紀輕輕就丟三落四?應對90後中年危機你需要知道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