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lers:你想要的是進步,但卻被人拿來變現

我經常會感慨,最近這幾年,普通人如果想獲得成長進步,雖然看上去機會變多,但是實際上難度是增大了。表面的繁華並沒有發揮實質作用,我們只是被信息發達蒙蔽了,非旦沒有進步,可能還退步許多。儘管歷史總是在向前,我們的生活未必會過得更好,甚至有可能更糟糕。

用一個對比你就會明白,我們正在經歷什麼樣的時代。

以商品流通為例。企業生產商品,通過營銷渠道銷售。當你花錢買下商品,企業收回投入的資本,等你最終把商品消費掉,才完成了商品的整個流通的周期。商品的消費是周轉完結的標誌,即使中間經歷層層包銷分銷轉銷,哪怕環節再長,最終的消費也不能缺失。

如果每個人都只是把商品賣給下家,卻永遠沒有消費者真正把商品使用掉,層層下壓,那資本周轉就會出現問題。不管再忽悠消費者持續購買,如果沒有消費產品,使用價值不兌現,無法形成閉環。最終總會有一天,後勁不足,信任不再,沒有購買,商品積壓,賣不出去,錢回不來,流通失敗,鏈條斷裂。這就是很多經濟危機的開始。

我們國家現在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簡言之,就是生產太多且低質商品,沒有足夠的消費力量,於是要開始做減法,還以前的債,否則我們將遭遇經濟發展的危機。(參見《Scalers:談談成長中的低水平重複建設問題》)

生活中人人都離不開商品經濟,我們必須買商品,必須消費商品。這就構成了我們的經濟運行的基本面。同樣的道理,追求成長進步的人,往往離不開「知識經濟」。在知識經濟里,我們會在「知識付費」的名義下,花錢買課、進社群、報線下課等。

知識付費把知識當成商品,這與商品經濟有類似的地方,但是不同的地方,更關鍵,值得我們注意。

相比於商品的使用與消費,知識到底怎樣才算消費了?

買一件商品,商品的使用價值被消耗掉,達到了某種效用,滿足了使用目的,完成了一件商品的使命,這個周期就流轉完成了。

但是知識呢?我怎麼才能確定知識被消費掉了?

花錢訂了專欄,一年更新,但是卻沒有看,沒有行動,算消費知識了么?

花錢進了訓練營,加了幾個好友,什麼也沒幹,算消費知識了么?

我的觀點是,知識的消費必須伴隨著行動與實踐,必須伴隨著腦力與體力的巨量消耗,通過個體的實踐產生體會,再經過總結與分析,最終變成自己的第一反應,這樣才完成了知識流通的最後一個環節。

也就是說,知識的源頭生產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體力與腦力勞動,而經過不同媒介形式的傳播,最終要到知識受體用實際的行動去踐行,才能達到理解消化的目的。而只有到這個環節,知識才能說被消費掉了,才形成了真正的閉環。單純把知識的載體買過來束之高閣,並不是知識的真正流通。

這是知識與商品不同的地方。商品可以為消費者所使用,卻不知其所以然,但是知識,真正正本清源的知識,無法通過不知其所以然,不投入腦力與體力,達到知識本來承載的目的。

於是,當你花錢買了知識,卻讓其原封不動的放在那裡,這其實並不是知識的消費,而是知識的積壓。而一旦知識開始積壓,知識的流通過程就沒有走完,就像血管阻塞,最終會引起知識經濟的畸形化。

我們現在看到的現象,就是知識經濟畸形化,滿目瘡痍。

知識付費走到下半場,已經變成了一場壓貨遊戲。隔三差五你就會看到某個機構或者名師,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推出一門標題很有誘惑力的課程,而且課程還設計了精緻的分銷返現規則。只要你轉發引來了好友的購買,你就可以從中分得收益。於是網路上不同人以不同的動機參與這場遊戲。有的人只是利用自己的社交網路影響力變現,然後還紛紛宣稱,自己通過知識賺錢了。

這其實和知識半毛錢關係也沒有,這只是一次財富的再分配而已,你口袋裡的財物,變成了別人的錢。以知識的名義,激起你進步的希望,喚起你學習的慾望,想像自己變得厲害的樣子,觸發你的感覺愉悅,引導你評判失誤。你掏錢買單,轉發者收到了錢。剩下的事情是,課程你不太可能會看,知識你不太有空去學,你壓根沒有按照知識的標準花費腦力與體力消費,知識的流通環節在此切斷。

這不是知識付費,這是知識詐騙。

張明楷教授在《詐騙罪與金融詐騙罪研究》一書中,對詐騙給出了以下描述(P5):

「行為人實施欺騙行為一一對方陷入或者繼續維持認識錯誤一一對方基於認識錯誤處分財產——行為人取得或者使第三者取得財產被害人遭受財產損失。」

欺騙行為會使對方陷入或者繼續維持認識錯誤,以致對方基於認識錯誤處分財產。在當今社會,對於侵佔他人財產的行為,觸犯了法律。

但是,對於成長者而言,比這一條更嚴重的是,因為認識錯誤而處分自己的注意力與時間,使自己的未來付出了代價。

如果你是一個想要追求成長進步的人,讓你的感覺基於真實的世界,進步依託真實的處境,其實是最重要的事情了;相反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世界,反而是最危險的。

想進步,求上進,是非常值得鼓勵的。但是知識付費時代,卻有許多人在利用人們追求上進的心態,炮製內容,製造焦慮,騙錢變現。

他們只會不停地告訴你,你看我上了一門新課,開了一個新的訓練營,請了幾個大咖,絕對是一門好課,你根本不能錯過,強烈推薦。他們還會告訴你,這個時代,這個技能很重要,那個認知很關鍵,這個理念很複利,你錯過了就沒有下一次機會了。把華麗的內容打造出來,製造出精美的外表,觸發你的感覺,剩下的就是讓你掏錢買;然後再告訴你,轉發到朋友圈,你就可以分得收益哦!

但是他們不會告訴你,如果你不用自己的腦力和體力,把你買到的課程消化吸引付諸實踐轉化成第一反應消費掉,知識就在你手裡形成了庫存積壓,而倘若繼續鼓勵你買買買,將會形成堰塞湖,知識無法流通。而這樣下去,你只是浪費時間獲得了些空虛的感覺,甚至付費成癮,而長期以往,錢花了沒結果,需求不可持續,帶來整個知識經濟的崩塌。

難道最近沒有發現么?

從2018年起,知識付費已經不好賣了。

知識付費巨頭得到開始出面向少年與老年的產品了;自媒體大咖開始頻繁開設線下課教你賺錢了;從網易運營課開始,再到千聊、三聯、新世相、知乎在微信刷屏被封,知識付費已經變成了金融產品,就像微商的發展路徑。沒有人再關心知識如何真正被消費,我們只關心的是,如何成為自己朋友圈裡最早轉發推薦的那個人,以獲得盡量多的人頭收益,還能上知識微商排行榜。

還有人關心你的成長和進步么?

還有人關心你面對的問題與要做的事情么?

別管了,先把這門課推薦給你的三個好友吧,這樣你就可以免費聽了哦。

我看到的就是,一群人在網路空間相互製造焦慮又象徵性的相互撫慰。

我看到的是,一群人在利用電子支付的便捷性相互圈錢形成「繁榮」。

而一旦圈錢成功,又可以作為一個新的「個人品牌」案例,繼續圈更多人的錢。

還有多少人在認認真真做事情,把價值呈現出來,把知識消化吸收落實到位呢?其實已經不多了。

當通過刺激大眾就能填滿自己的口袋,需要做的只是開設一個又一個新的盤局,製造一輪又一輪的新希望,於是總會有一批又一批的人上癮沉迷,從而出現一個又一個財富的神話。割下的韭菜等到其腐爛漚成肥料,又可以用來澆灌新嫩的韭菜的成長。

你想要的是進步,但是別人想要的卻是從你身上變現。

這就是想要成長進步的人,面臨的嚴峻挑戰。你的慾望守不住,就會有人入侵你的錢包和大腦。

在信息不發達的時候,你可能自己悶頭努力,安靜做事,坐冷板凳,也能熬出個名堂。但是現在連接太發達,你在最需要沉下心來做事情的時候,卻到處與人建立連接;在需要攻堅克難的時候,卻到處去分享,指望分享出去自己就會了。你本來還有機會變得更好,但是加入到群體里一起浮誇,你就飄飄然,馬上獲得了進步的感覺,認為自己學到了知識。

但是如果要這種感覺,為什麼不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其實,要感覺很爽,通過內容來讓自己爽就可以了,不要和知識扯上關係。看電影、聽音樂、玩遊戲、看韓劇……這些內容付費的形式,都可以給我們精神體驗,都可以快速爽起來。

注意,這些都是內容,而不是知識。內容就是讓你拿來爽的,一上手就可以爽。而知識是需要你去攀登的,辛苦地攀登上去了才能爽,一開始是很不舒服的。

掌握這條原理,你可以用來鑒別所有知識付費的真身。

但凡宣稱輕鬆就能掌握和搞懂,卻不用花費你自己心力與體力的,就都是內容付費,不是知識付費。你購買這些內容的時候,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在學習。你只是在娛樂,在用一種像學習的姿勢在娛樂,就像把一本小說,包上高中數學的封皮,老師看上去是在學習,但是就是在讀小說。

學習知識,掌握知識,是可以讓你真正有機會獲得成長進步從而改變命運的;但是吸吮付費的內容,不花費半點腦力體力,只是得到感官愉悅,更多的可能是讓你原地踏步。

請務必區分二者的區別,這樣你就知道,當你在享受內容的時候,不要有學習知識能得到的期望。這樣你的認知至少是正確的,不會錯誤地處分自己的財產、注意力與時間。這樣就至少可以讓你免於知識詐騙。

而如果你真正地想要進步,那就開始不辭辛勞地攀登吧。巧合地是,scaler這個英文單詞,就有攀登者的意思。

最後,明天與後天我在南京有兩場線下活動,歡迎來找我一起玩。參見《本周六日,<刻意學習>讀者南京見面會,歡迎來玩》。


推薦閱讀:

快速進步的三條原則
印春容同志有何先進事迹?
自律,讓精神不再錯亂

TAG:知識付費 | 進步 | 變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