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E Offer 故事:她把靈魂貫穿的體驗做成了設計
Qiaochu
本科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2018年初拿到DAE的Offer
(文章編輯期間又收到了RCA的Offer)
DAE
荷蘭的埃因霍芬設計學院
它被《紐約時報》評為「這無疑是世界上最好的設計院校」
這座超難申請的頂尖院校,2018年的錄取已經基本結束,今天就讓Qiaochu同學分享一下她的Offer故事,看看她是如何獲取設計靈感,又如何實現設計創作。
作品集 & 故事
第一件:QIAO HE TANG
翹和堂
「翹和堂」是一個我自己創建的虛擬的室內空間,為「艾灸教」而設立,用於進行艾灸儀式。在其之中的人穿上特定的制服,站在半開放的玻璃盒子內,通過導管吸收正中央的千年艾草皿的熱氣。
最初是因為我對於「中醫養生」這個事情很感興趣。 我是被保健品「催大的」。我六歲起我們家就開始購置保健食品,我每天除了有吃飯的任務,還有服用大量莫名其妙的丸子和粉狀物的任務。嗓子眼比較細,經常卡得吐出來,所以我十分恨這類東西,覺得根本沒用,等同於強心劑罷了。我媽對此是深信不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迷上一種新花樣。最近她很喜歡自己淘寶一些艾灸產品在家「做法」,煙霧繚繞的,同時也會去養生館享受他們的保健套餐。線上有交流群,交換排毒的心得,相互鼓勵。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對於身體運作的語言體系,來自於傳統的中醫理論:陰陽學說,經絡學說。。。什麼「氣」「寒濕」之類的,說實話我是帶有一些抵觸情緒的,尤其是被我母親強迫接受一些養生治療之後。所以我最初的想法是帶有一點點批判的,我做了一套功能化的艾灸理療服,上面是一些標示了穴位的身體部分的圖案,特定的地方可以在理療過程中掀開。但是這個功能在解決「避免著涼」之後也會限制使用者治療的位置。
做調研的時候賀晶問我,有沒有了解過為什麼這些人這麼熱衷於中醫養生。為什麼你認為這個事情是滑稽的?
於是我重新開始了調研。
賀晶提了幾個計劃:調查你所在的城市有多少養生館,去走一走拍一拍。養生館的布局、服務,裡面的工作人員、客戶都是什麼構成。找幾個養生迷聊一聊,看看他們怎麼想的。然後你自己再去多體驗幾種方式。就是廣撒網似的,越大越好,不必急著一開始先預設視角。
然後讓我用圖像化的方式呈現,在做了以上的調研之後,就用一堆圖表把我的主要信息呈現出來。看起來還挺老實的感覺。
這個形式貫穿了我整個作品集。
當然對於我來講最關鍵的信息是訪談的內容。我給我的對象們挨個撥了語音電話,她們都挺熱情,令我有些慚愧(我覺得我帶有太強目的性了)。她們對於自身年齡和健康的焦慮、對於當地醫療體系的不信任讓我覺得其實都是事出有因,這個事情對我而言也不需要做什麼明確的價值判斷,開心就好,活在自己的泡泡里。我和他們隔著一道牆,始終沒法翻過去,所以也不願意幫他們解決什麼問題。
我選擇講故事的語氣,把艾灸這類活動比喻為一種民間宗教,它們相似的點是這類主體都有比較難以衝破的理解模式,都為了追逐某種目的而選擇去相信一些東西。我稱之為「艾灸教」。
然後老師建議不著急著手做個具體的東西,先把這個教創建起來,有哪些活動,想像一下他們的活動會在哪些地方進行,然後再考慮在這之中的人會是怎麼樣的。我覺得這是個特別好的方法,把你的對象放置在具體的環境中,以前沒有嘗試過。然後我畫了一些草圖。
還建議我要參照現實生活中民間宗教的物品和養生相關的物品,不能太科幻。然後我就結合了一些日常的物品,整體浴室、水上步行球之類的
我最後選了圖一和圖四的結合,在這個虛擬空間是供教徒們集會使用,頷首膜拜一棵枯草。其實來自於我幾年前參加的類似的養生活動。兩天過去,出了禮堂,覺得十分迷幻。在裡面那種煽動性極強的氣氛下又很合理。
然後我再著手去想關於這個教的「教具」。模仿了一些我感興趣的淘寶上的養生用品,有的也是我家裡有的。它們非常直接、笨拙,又靠譜地好用。
後來做了這套衣服。找了一些面料小樣對著比,我想在功能性(能進行艾灸儀式)和視覺效果上都考慮下,就選了帶彈性的空氣層面料,貼合身體又能做出支撐結構。這些小突起都是可以插艾條和接導氣管的,其實還挺暴力。穿上它全身密不透風,不會讓吸收的「精華」流失——這也是艾灸信徒們擔心的事情。
最後我找了一個整體浴室模擬「翹和堂」場景,站在裡面完成拍攝。
翹和堂是一個系列,時間關係我只做了這套衣服,留點勁以後會繼續更多。當我把它們拿給我母親和她的養生夥伴們看,他們很開心:挺方便的,就是容易起火。有沒有想過多做幾套放到養生館裡面用?我:雖然有這個風險,但是光穿上它們我就憋了一身汗,挺排毒的。
第二件:THE LINK GAME
連線遊戲
這是我本科的畢業設計,最後的樣貌是我把一個人的閑置物品重新改造成符合ta當下需求或者狀態的物品。我喜歡在街邊瞎轉,犄角旮旯里總是能看到城市本來的樣子,混亂零碎,卻總有新鮮意思。
「車胎鱔魚圈」「豪華摩托」「床單臭氧層」「冰箱門沙發墊」「塑料瓶把手」。。。這些被物主拼接或者改造而成的東西,彷彿具有某種格式,有點滑稽,又令我閃現「怎麼這麼聰明」的念頭。
我陸續收集了一些,把他們歸為兩類,「替代」和「相加」。對於每件物品,都有隨機的解決方案,用自己已有的,或者最方便得到的東西,來拼湊成符合自己需求的物品。要說它們算「廢物利用」也不全對,因為廢物利用首要目的是想著要消耗廢物。
為什麼不去直接去買呢?有的是因為他們湊合湊合著習慣了,曾經物資匱乏的過法改不過來,我奶奶就是其中之一,連家裡屯的廢報紙、街上收的傳單都用了再用。而另一些是出於稀奇古怪的需求,個人的。市場上買不到,不好買,手邊剛好有差不多能夠得著用的東西,不如就做一個了。我覺得這一點很有意思。
然後我開始找身邊的人「討東西」,讓他們把自己的閑置物品拍給我,然後告訴我近期的物質上的願望。我的計劃是把這些物品改造成滿足近期需求的東西。當然規則是我假設的,也十分冒險。
我選了一位主人公,拜訪了這些物品出現的環境,還有這個人的近期的喜好和習慣,為她量身定製了一組物品,就是最後呈現的樣子。
作品形成過程中很多妥協和自圓其說,我發現所做的物品儘可能去接近目標功能,能用,不能完全「好用」。所以說這是一個有很多瑕疵的實驗。當然也讓我不敢下定義:這個造物方式究竟是不是一種「方法」。因為脫離了具體的情境再去模仿或者還原,會刻意,還是不如原生態的好哇(感想)。
第三件:THE POWER OF ENVIRONMENT
這是一組穿在身上的工具,配合我設置的一套動作,在高峰時期的地鐵裡面受到人群擠壓,可以完成切水果的一個簡單儀式。我之前在一個島上做了一個作品:在小島的條件里,用潮水的力量在畫布上留下痕迹。賀晶讓我沿著這個思路下去,找找自己生活環境中的一些力量。我們討論了一下對於北京這個城市的感受。我住在城市邊緣,平時出行基本靠地鐵。在裡面站上一個小時,還沒到目的地就已經蔫了。有時不巧遇到高峰期,就會被擠成一片薄薄的泥填進去,上下車的身體們再把你搓來搓去。這種時刻也構成了我的日常焦慮之一。
於是我打算用地鐵裡面的什麼力量做點東西。接下來的一個周基本上每天進地鐵感受,有時候去趕早晚高峰,趕不上還挺懊惱。我觀察大家擠上車的時候的動作,車裡面的人都做些什麼、看起來是怎麼樣的情緒,更多的還是自己身體的體會:沒有任何隱私,四肢剛剛好卡在固定的位置。不得不和陌生人面貼面,目光游移,尷尬地呼吸對方吐出來的空氣。
我想需要把擁擠的這種力量量化一下,或者起碼視覺化,就在背上、手臂上帶了幾塊黏土,第二次是幾塊蛋糕,最後它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壓力。
蛋糕被擠的時候衣服領子裡面會隱約飄出一絲絲香氣。
我覺得身體的感受是最直接的一種力量,就延續這個想法,把我的身體和地鐵其他人的身體共同作為「工具」的一部分,合作完成一個事情。除此之外我想要用這種帶目的的行為,把在地鐵之中的焦慮感或者抵觸的情緒分散一些,既然只能擠,就「願意擠」、「快樂地擠」。
選擇了做一道菜或者對一種食物下手。嘗試做水果沙拉。我做了一件全是袋子的馬甲,各個口袋是不同的功能分區:切、碾、去皮。。。裡面固定上現成的工具,把水果放在裡面。我在外面套一件大外套,高峰期進入地鐵等待被擠——第一次如此期待被狠狠的擠一陣子,我特意去趕擁擠的路線,有的時候沒怎麼被擠或者擠到水果的位置會特別沮喪。因為這個東西,我成了地鐵裡面最心事重重的那部分人之一,害怕被人發現在做奇怪的事情。
當然這麼反反覆複試驗了幾次效果都不好,不怎麼爭氣。水果容易跑,工具也不那麼好用,而且我也忽略了口袋的空間問題。我又嘗試自己做放在裡面的工具,最後都失敗了。
賀晶讓我試著跳出這個口袋的概念,直接把切割的工具放在身上。還有我究竟想要的是這個切出來的結果,還是別的什麼呢?這個透明背心的想法算是暫時到頭了,我很不舍,又重新考慮這個工具的樣子,首先盡量讓它能夠完成切割的功能。
然後我根據地鐵裡面的人的動作設置了一套動作,手臂交叉在胸前、拉手柄、胳膊緊貼著身體兩側等等,以及他人的力量,來驅動工具。讓整個過程延長,從進地鐵前的準備,到出地鐵到達目的地拿出結果吃掉,放大它的儀式感,成為一個主動的任務。最後我切了一個獼猴桃。
BJ地鐵那段時間管的很嚴,飛快跑過去拍兩張就會被抓住警告,心累,全靠臉皮。
這個作品裡有很多失落,經常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嘛。但是結果比之前進了很多步。賀晶真的蠻認真嚴格的,給我很多好的思路,總是讓我不急,真的去試了才知道合理性(這也是我特別深刻的感受)。
感謝她,嚴謹第一。而且我其實非常喜歡拖延,沒有來自她的壓力,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做完。
作品集導師
了解 設計師&課程 詳情
關注八角微信公眾號:bajiaostudio
或直接登錄官網
http://bajiaostudio.com
(所有圖片未經允許,禁止轉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