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胃口差、愛挑食,這個鍋由誰來背?
《普羅旺斯的一年》的作者寫過一個有趣的現象:
法國普羅旺斯的居民,從小孩到老人,個個都是熱愛美食的老饕。好的廚子,哪怕深居山中也能發財,因為人們為了美食可以跋涉千山萬水,絕無二話。
一個典型的普羅旺斯家庭,習慣於在周末拖家帶口的開上五小時的車,去尋訪最偏僻的山區深處的好餐館,一路咽著口水。到了餐廳,一頓正餐可以吃上足足四個小時。孩子們會央求大人讓自己嘗一口餐廳自釀的葡萄酒,又老道的評價說這裡的餡餅比家裡的好吃,是可以造就的未來美食家。
面對其他國家的孩子可能出現的胃口差和厭食症,他們顯然無法理解。
在每一個小生命的最初,為了更好的存活下去,每一個個體對於食物都是充滿熱情的。
初生的毛茸茸的小動物也會爭搶媽媽的乳頭,擠開兄弟姐妹,拱到最佳哺乳位置。
孩子也是如此。剛出生的小嬰兒,會主動尋找和吮吸媽媽的乳汁,那是一種生存本能。
既然熱愛美食是天性,為什麼有的孩子越長大,越厭食呢?到底是什麼東西,破壞了孩子們的好胃口呢?
總的來說,「厭食」和「挑食」,可以有許多的原因,但都逃不過一個共同點:
孩子經歷過一些和食物相關的糟糕早年經驗。
這裡有兩個真實的案例,一個發生在中國,一個發生在加拿大。先講發生在中國的案例吧。
我有小學開始,就有個閨蜜叫希希。希希小學時天真可愛,常常童言無忌的說出讓人哭笑不得的大實話。
有一次過年,希希媽媽大顯身手,整治了一大桌的菜式。其中,她最得意的一道是湖北的特色菜,山藥煨排骨。
請來的家中所有親戚們圍坐在一桌,菜肴香氣四溢,大家饞涎欲滴,躍躍欲試。
希希媽媽對於自己手藝很有自信。她轉向女兒,笑吟吟的說:
「希希,來,吃點山藥煨排骨湯。」
希希最不喜歡吃山藥了。她小小的眉頭一皺,大聲說:
「不要,山藥好噁心,滑溜溜的吃起來像鼻涕!」
本來吃得熱火朝天的大家,一瞬間都靜默了。
最怕空氣突然安靜……
最後,香噴噴的山藥湯微微冒著熱氣,山藥和排骨們寂寞的泡在裡面,沒有一個人動筷子。
等客人走後,希希媽媽狠狠的教訓了她一頓,禁止她以後再在請客的場合胡言亂語,還要求她改掉挑食偏食的壞毛病。
然而,我的閨蜜希希至今仍然不肯吃山藥。山藥之於她而言,意味著「鼻涕般的口感」+「被訓斥的倒霉經歷」。
我估計,她很有可能下半輩子也不會再願意碰這道菜了。
另一個發生在加拿大的故事,是我自己親眼所見的。
我在加拿大做一線的兒童教師,常常要安排舉辦學校的一些家長和孩子的親子聯歡活動。
在以前的工作中,我們和班上所有小朋友和家長一起開12月的聖誕聯歡會。大家舉行了一個Potluck Party(自製美餐分享會),就是一家人帶一個自製的菜肴來學校,和其他人一同分享。一開始的聯歡氣氛本來很熱烈,大家都言笑晏晏,小朋友也跑來跑去,高興的拉著爸爸媽媽,要求品嘗自己從沒吃過的美食。
直到有一位媽媽指著其中的一盤青綠色的菜說:
「Ughhhhh,花椰菜,噁心……」
結果當天真的沒有一個小朋友願意碰那盤花椰菜。帶花椰菜過來的家長一臉尷尬。
這件事告訴我們,情緒具備傳染性。厭惡感,會嚴重影響到自己和周圍的人,從而改變進食模式。
家長和老師對於某種食物無心的負面評價,足以讓孩子大倒胃口,嚴重挫傷他們探索新食物的積極性。
這裡還要一些平時常見的成年人的行為誤區,會對孩子的飲食習慣造成不良影響:
1. 毫無自主性的「被動進食」
家長給孩子喂飯。孩子本來已經吃飽了,可家長仍然繼續「填鴨」,直至孩子左右躲閃,哇哇大哭。
家長還要生氣的恫嚇:
「再不好好吃飯,大灰狼就來了!」
反手又是一調羹塞進孩子嘴裡。
任何以把孩子喂得白白胖胖走不動路為「美」的育兒標準,都是陋習。
2. 晚餐時間=「審判時間」
食物有時候會引發孩子心目中的「恐怖效應」。晚餐時間儼然變成了家長對孩子「秋後算總賬」的批鬥會。
在有些家庭,孩子們總在餐桌上受到批評和懲罰。對於工作繁忙的家長來說,吃飯時是唯一和孩子交流的機會。他們想對孩子表示關心,想讓孩子將來有出息,但卻不夠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彼此之間無話可說。
於是,家長們一邊吃飯,一邊開始審查孩子考試多少分、作業寫好沒、年級成績第幾名。晚餐場合,最終演變成了一項「審判」。
過於沉重的進餐氛圍,讓孩子情緒緊張,胃裡像灌滿了鉛塊,心裡惴惴不安。他們從此對晚餐失去了胃口,變得不知饑飽,只希望可怕的時刻快些過去。
和食物有關的聯想,一旦變得面目可憎,你猜孩子還會不會保持他們曾經有過的好胃口?
那麼,針對以上這些問題,解決辦法是什麼?
日本的兒童教育著作《窗邊的小豆豆》裡面,講到了有些孩子愛挑食、不好好吃飯,或者互相攀比誰家帶的午餐總是很昂貴,誰家的菜總是很廉價。
巴學園的校長小林先生,針對這種情況,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1. 「山的味道,海的味道」
校長告訴孩子們,在家長準備午餐時,請注意帶來「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山的味道,顧名思義就是長在地面上的食物,例如各類蔬菜,肉、奶、蛋也是陸地上產的,所以也算。
海的味道,指的是在海里的產品,例如魚類、海帶、貝類等海鮮。
「山的味道」加上「海的味道」,能幫助孩子達成營養均衡,也足夠有趣,能讓孩子們高興的對待吃飯這件事。
這麼一來,孩子們在吃飯之前互相檢查食物,只要看到大家都有「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就會很開心,沒人去評價誰的菜好,誰的菜壞。
對於一些不常見的食物,校長會給孩子們細細的講這類食物是怎麼來的,大家都聽得入神,也都吃得津津有味。
2. 放鬆進餐氛圍
校長發現,有些孩子在家裡吃飯的場合,是不允許說話的。對於那些孩子而言,在學校吃飯也變成了一場例行公事般的苦役,悶頭快速吃完就算,完全沒有得到享受。
校長本人是從國外回來的,他認為孩子的表述能力很重要,而且進餐也應該是一項美妙的儀式。於是,他鼓勵孩子們在吃午飯之前,先輪流發表自己的見解。
隨便說點什麼都可以,重要的是「認真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自己的想法」,大家也都會耐心的聆聽。
然後,校長還會帶孩子們在飯前唱一首歌,是他自行改編的一首「吃飯歌」:
「嚼啊嚼啊,把吃的東西,嚼啊,嚼啊,嚼啊,嚼啊, 把吃的東西……」
唱完這首歌之後,大家這才一齊說:
「我開動啦!」
然後開心的一起吃起午餐來。
說了這麼多,只希望大家能理解,一個孩子自出生後被以怎樣的態度對待,他就容易形成怎樣的自我認知,從而影響他的思維、處事、和行為。
如果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切記不可讓我們自身的偏見毀了孩子們的探索慾望。對食物是這樣,對人生也同樣。
祝願所有孩子們,在長大以後仍然擁有明亮快樂的眼神,和好胃口。
下一期文章,我會和大家分享更多北美兒童教育的秘訣和趣聞。歡迎繼續關注哦~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您可能也會喜歡我在知乎live上的在線課程。
想參與,請在瀏覽器中打開以下課程:
Live1:
幼教專業,怎樣低成本留學移民加拿大?幼教專業,如何低成本留學移民加拿大?
Live2:
加拿大幼師,最想給國內父母的幾條建議加拿大幼師,最想給國內父母的育兒建議在線課程支持無限回放哦~
To be Continued
大家好,我是加拿大的兒童教師棉棉老師,堅持每周更新一篇原創的育兒文章,和大家分享我的工作趣聞、育兒經驗和兒童故事,也會不定期更新我的原創童話。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AliceandMagicBeans,或知乎專欄「愛麗絲與奇妙豆」,實時接收我下一篇文章的推送。
為保護兒童隱私,所有兒童姓名均為化名,案例中的兒童特徵也會經過適當處理再呈現。感謝理解。商業合作請在文章後留言,直接聯繫本人。
推薦閱讀:
※國內口述史研究現狀怎樣?哪個學者,哪些大學口述史做的比較好?
※《師說》裡面為什麼「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對於自己卻恥師?
※為什麼非京籍家長碰見孩子沒法在北京接受義務教育的情況,不離開北京。老家不行,可以長三角珠三角呀?
※為什麼沒有教育相關的遊戲或者其火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