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 行由品第一

《六祖壇經》是中國人寫的一部經書,卻冠名為經。如果說中國佛教,誰知名度最高。

三個人,

1、慧能

2、玄奘

3、法海

但是只有慧能不是通過神話故事被人熟知,而是憑藉一首偈子。

但是《壇經》最原始的版本已經找不到的,最早的抄本是敦煌本。

禪宗的思想比唯識還難。難在哪呢?

唯識的難度最多是名相多。而禪宗的難度在於他只有結論,沒有過程。天知道,他們那些結論是怎麼推理出來的。

這個第一品,實際上就是慧能頓悟的故事。這個故事不能說家喻戶曉,但是很多人知道。所以不在複述。我參考了大量的《壇經》解讀,結果都在講故事。

所以在網路上複製一段文字,簡單交代故事背景

  慧能, 亦稱惠能(公元638——713年),俗姓盧,原籍范陽(今北京涿縣),父親原有一定的官職,後被貶遷到新州(今廣東新興縣)為平民。慧能二十四歲,父逝,家貧寒,砍柴謀生,奉養老母。

  一日,路過一旅店,聽聞有人大聲誦讀《金剛經》,就放下肩上的柴草,靜心傾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身心安樂。上前對念經人說:「剛才所念什麼經?從哪裡得來?」客人說:「是《金剛經》,是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五祖弘忍大師那裡得來。」慧能便發心要修學禪宗。當即有一客人施捨十兩銀子。他安置了老母,便向黃梅而去。

慧能到了東禪寺,五祖弘忍收留他在寺中干雜活。過了幾個月,弘忍喚所有門人至堂下,說:「世人生死問題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求福報,不求脫離生死苦海,自性失了,福報又算什麼呢?你們各自寫一首表達自性的偈子給我看,我要傳衣缽了。」

當時已升任上座的神秀和尚作偈一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認為這四句話,道理雖然說得很好,只是漸次法門,不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清靜妙修的道理。於是針對此偈也作了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心裡讚賞慧能的境界,卻不當眾明示。晚間他拿了一根手杖,到米房去看慧能。慧能正在舂米,弘忍問:「米熟否?」慧能說:「米熟久矣,欠篩耳」。意為我參禪功夫已熟,只是未得衣缽而已。弘忍就將手杖向米袋上敲了三下,慧能心領神會。到了半夜三更,慧能就恭敬虔誠地走到五祖的卧室跪了下來,弘忍為慧能開宗就法,機教相當,心心相印,將祖傳的衣缽傳給了慧能,然後指示慧能立即離開寺廟,以免發生不測。

弘忍連夜送慧能趕到九江,欲渡河時,慧能勸阻弘忍不要再送,他說:「迷時靠師渡,悟時要自度」。弘忍回到寺里,過了三天,才普告全寺門人:我的正法已經南傳了。

慧能離開黃梅後,先後有幾百人在後面追,其中有一位曾做過武將的僧人慧明最先追上慧能,討要衣缽。慧能便把衣缽放在石頭上,任他取走,他卻費儘力氣也拿不動。當下心生慚愧,對慧能說:「我為法而來,不為衣缽,望仁者為我說法」。

慧能說:「你既為法來,坐下說話。」開示說:「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本來面目?」慧明若有所悟,問:「大師,除此密言密意之外,還有密否?」慧能說:「與你說者就不是密,密就在你身邊。」慧明大悟,拜慧能為師,慧明也就成了慧能的第一個大弟子。

慧能逃過眾人追蹤,來到曹溪山中,潛心修行十五年,覺得弘法的時機已到,就到廣州參拜印宗法師。

當天夜裡,慧能在殿中聽到兩個和尚因佛前所掛長幡被風吹動而辯論,一個說是風動,一個說不是風動而是幡動,彼此爭吵不休。慧能說:你們不要爭了,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仁者心動」。印宗法師在旁邊聽到慧能的話,認為一定是位大德高僧,就請慧能為大家開示佛法要義。慧能趁機就把弘忍傳給他的衣缽亮了出來,印宗願事慧能為師。慧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自此也就正式受戒為僧。

我們最重要要理解,這一品的幾句話。

首先是開篇,慧能講法說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接著慧能回答弘忍說

惠能曰: "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弘忍吩咐弟子們說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神秀寫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弘忍教導神秀說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慧能做偈

慧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敦煌本做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最後,弘忍為慧能講《金剛經》講到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慧能大徹大悟,說道

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不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弘忍說道

謂慧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弘忍送別慧能的時候,慧能說道

慧能曰:「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慧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慧明追逐慧能,慧能教導他說

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麽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接著就是著名的故事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慧能教導印宗說

慧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慧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基本這一品重要的義理全部含藏其中,但是非常難解讀。我也不認為,我能解讀慧能說的話,只能盡自己所能。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性是什麼?

按照,唯識宗的看法,自性就是圓成實自性。也可以叫做真如。

這樣一來,就會出現一個問題。

圓成實自性是無為法,無為法是可以滿足不生不滅,但是絕不可能生起萬法。

所以很多人學唯識的人,就批評慧能,認為他其實尚未見性。但是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還有的人,是這麼解釋慧能的自性的。

說,這裡的自性,自己雖然不生不滅,但是可以生起萬法。這就有梵我論和神我論的色彩。

下面談談我的理解。

1、我認為,大部分的人都犯了一個錯誤。

就是把圓成實自性和依他起自性割裂開來。我們講龍樹的時候,就已經說明了,龍樹只破言說自性,不涉及離言自性。

而慧能說的自性,必然是言語道斷的離言層面。而離言自性有什麼呢?

有依他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

但是大部分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兩者並不是處於割裂狀態。

其實,這離言的二自性,就如同手心和手背,不能說我只要手心,不要手背。也不能說我只要手背,不要手心。

因此,談染污依他起,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在描述凡夫的狀態,無明於圓成實自性。

談,清凈依他起,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在描述聖者狀態,覺知了圓成實自性。

所以,我認為這裡的自性,實際上指的是離言二自性。兩者不能分割。

所以,往往在《壇經》說,真如自性,實際上不能把依他起自性忘了。

2、心為何物?

慧能和弘忍反覆探討本心。那麼什麼是本心?

我認為,此本心指的是第八識。

這裡要注意,第八識,是包括一切心識,凡夫的阿賴耶識和聖者的清凈心。

3、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第八識之間的聯繫是什麼?

我們在講龍樹的時候,曾經提到緣起和緣生法的區別。實際上也可以推廣到離言自性。

圓成實自性是緣起(之理),依他起自性是描述心識的運行狀態,是依他而起,也就是緣起的。而第八識,是緣生法。

類比,原始佛教的十二緣起。

十二個鏈條,就是依他起。十二個鏈條所指就是心識。最後凸顯的規律就是圓成實自性。

三者不能分割。

而依他起和心識,可以認為是一體的,說心識就是指依他起自性。說自性就是指心識。

有了這三個必備知識,就可以談談我的理解。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依他起自性本來清凈,只要能夠明心(第八識)見性(依他起自性)

這裡無論講見第八識還是見依他起自性,實際上我們知道都是已經悟入圓成實自性。

也就是見緣起即見佛,即見法。

但是問題在於,依他起自性怎麼就本來清凈了?佛經也常常說,阿賴耶識本來清凈。

可是我們明明知道,阿賴耶識是染污體,怎麼能夠清凈呢?

這就說道,安立阿賴耶識,三轉法輪的目的在哪了。

阿賴耶識是解決,為什麼凡夫不能證得?因為有阿賴耶識在搗亂。而為什麼有阿賴耶識,因為無明於圓成實自性。

那麼問,既然他是染污的,那麼真的有東西染污了他嗎?

答案是沒有。

為什麼呢?

我們說,第八識是生滅不斷的,這就是無常。

那麼第八識有所緣的事物嗎?

沒有,因為遍計所執自性無一物存在。

那麼既然沒有實質上的染污,那麼染污哪來的?

只能是你以為有妄想執著,所以心識才有染污。也就是不是誰害你,而是自己害自己。

那麼這樣一來,沒有一個存在的事物染污心識,那麼就給了心識成佛的條件,這就是佛性。

接著我們看,什麼叫般若?般若是實相智慧。何為實相呢?實相無相。

故一切皆空,便是實相。那麼悟到這點,你才能明心見性(見離言)。

接下來,我們講講看,神秀和慧能,誰厲害?

神秀和慧能,誰到底是六祖,是歷史一個問題。因為如果按照《壇經》是不嚴謹。

說句話不嚴謹的話,《壇經》就是慧能粉絲團編撰的,其中美化慧能是肯定的。

據《唐中嶽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記載,神秀才是弘忍的接班人。

據《景德傳燈錄》記載

神秀作偈示眾說:「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

我們看神秀的思想,和慧能的思想幾乎沒有區別。

當然這裡無需爭論神秀和慧能之間的爭端。按照《壇經》所言,神秀就是尚未見性。

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個人見性,不代表他成佛。

就如同,一個人看出魔術師怎麼變魔術。給他變,他能變嗎?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的回答,確實相對於慧能,見地不如慧能,但是這是修行道路的描寫。

還是上面的例子,一個人看出了魔術師的變法,但是還需不斷練習,才能成為魔術師。

如果只注重見地,不注重修行,還是凡夫一個,最終必然墮入狂禪。

慧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這兩個偈,一個從所言上看,一個從離言上。最終要達成的目的是一樣的,就是空掉一切言說,空掉凡夫見聞覺知的一切。

如此便是清凈,無污染,便是明心見性。

最後最最重要的話出現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不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前一句,出自《金剛經》描寫,如果悟入空性,便能生清凈心,用唯識的講法,就是轉識成智。

下面慧能說了一段話,翻譯為

沒想到,我的自性,是本來清凈的

沒想到,我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

沒想到,我的自性,是本自具足的

沒想到,我的自性,是本無動搖的

沒想到,我的自性,是能生萬法的

其中最受爭議的就是,不生不滅和能生萬法。

按照《百法明門論》的說法,

真如不生不滅,沒有問題。但是他是無為法,既然是無為法怎麼能生萬法呢?

而,如果是心識,倒是能夠生起萬法,但是他是有為法,有為法必然有生住滅三相,怎麼能不生不滅呢?

自性不生滅:

通過尋找文獻,找的最靠譜的說法。是弘忍自己說的

問曰:何知自心,本來不生不滅?

答曰:《維摩經》云:如無有生,如無有滅,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凈。清凈者,心之原也,真如本有,不從緣生。又云:一切眾生皆如也,眾賢聖亦如也。一切眾生者,即我等是也。眾賢聖者,即諸佛是也,名相雖別,身中真如法性並同,不生不滅,故言皆如也,故知自心,本來不生不滅。

我們把這段話找出來,在《維摩詰經》第四品

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切眾生都是真相,一切眾生皆是真如。故而不生不滅。

還是不太明白。不是說是假象嗎?怎麼一掉頭成真相了?

還是那句話,站在聖者的立場上看,一切都是五蘊皆空。壓根就沒有眾生,因此眾生是真相。

也就是心悟入空性,知道五蘊皆空以後,再也沒有妄想而導致生滅的現象了。

也就是此處的自性,是清凈自性,是悟入空性以後的自心。

所以從某個角度應該這麼理解,不是說心識是不生不滅的。

而是說,如果認識到五蘊皆空。就不會有外境影響心,那麼心就是清凈心,就遠離了因為妄想而成的生滅狀態。

弘忍在後面說的更清楚

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滅,故不得受生死。

也就是本不生滅。那個承載者是誰?是阿賴耶識,是染污的妄念。阿賴耶識一旦轉識成智,那麼阿賴耶識就不存在。既然不存在,當然不生不滅,當然本來清凈,當然本不動搖。

當然這是從唯識解讀,反過來換個角度看

圓成實不生不滅,展現在依他起中,就是心識本來不緣外物,那麼心識本來便有佛性,真如本性。便知心識不受妄念染污,便知心識實無妄念生滅,故說不生不滅。

所以,我們現在看的越來越清楚,這裡的自性指的是就是第八識。

第八識若是迷,就是妄念生起,便是阿賴耶識。

第八識若是悟,就是明白五蘊皆空,便是清凈心。

但是阿賴耶識本身也是清凈的,因為本來就沒有外物污染他。如此就無妄念生起,必然沒有滅。那麼即為不生不滅。

註:注意明白真如,心,自性的區別。

三者本無區別。真如是圓成實自性,是不生不滅。但是可以通過依他起自性表現出來。

就如同,萬有引力定律,可以通過蘋果掉下來表現出來。

我們把這種邏輯模型,抽離出來為性----用。

也就是」性「常在,而」用「體現出來。通過」用「,證入」性「

心是阿賴耶識,是念念生滅,但是本來不是妄念,故而不生起妄念,故說不生不滅。

所以,證入空性,就必須心能夠證入空性。故說念真如。

而因為真如需要通過依他起(心識)表現出來,故說真如隨緣起念。

自性是,依他起自性,等同於心識。

謂慧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於是對慧能說,必須識本心,見本性。

我們無需爭論到底指什麼。我們只只要知道,其實他說這話的目的,就是說。

見緣起,即見佛,見法。論證在上文。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這個如果學習的唯識的人很容易解釋。

當然這句話,在高中政治上,一直是以唯心主義,而且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出現的。

但是我們知道,這樣劃分並不準確。

因為,唯識和唯心主義最大的區分,心並不是至高無上的本體。心識是生滅的。

這句話的意識是,心外無物,並沒有風,也沒有幡動,只是你的心在動。

最後回到最開始,慧能說的話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就是說,依他起自性本來清凈,心識也是本來清凈,只要悟入離言(暗含著,已經悟入圓成實自性),便能成佛。

慧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慧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依據我們對佛性的解讀,佛性只是為了成立唯識無境的主張。只是說明,心識妄想執著罷了。

於是這種潛在的改變能力,便是佛性。而要理解佛性,必須首先理解五蘊皆空。

故而,若是理解了五蘊皆空。便能通達無二。

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麽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善惡都很二,只要破斥一切概念。才能證入緣起,才能明白離言的心識才是眾生和佛的本來面目。

《壇經》的第一品就此解說完畢,但是這並不是代表我最終意見。


推薦閱讀:

禪宗寺院制度
愚者求運氣,智者修氣運
十願即普賢菩薩的十大願,又稱十大修行方法
如理實見分第五

TAG:佛教 | 禪宗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