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少林武當能成為名門大派?揭秘真實的傳統武術門派與實戰

編者按:最近有一位一直關注傳統武術歷史與發展的朋友,在看了冷兵器研究所的《那麼多厲害武功失傳,真是因為師傅「傳兒不傳女、傳內不傳外」?》《越古老的功夫越厲害?》《俄羅斯網紅徒手打斷枯樹!女性的格鬥能力到底強不強?》《大內高手什麼的都是胡扯!嘉慶皇帝差點被廚子用菜刀幹掉?》等相關文章之後,關於傳統武術的發展、傳承以及實戰等方面,有很多話想說。今天特意發表其文章,以便達到這位朋友所說的「拋磚引玉」的目的。

關於武術傳承的問題,關鍵在於實用性。明末清初是民間武術發展的一個高峰,比如形意拳的創始人姬際可先生就生活在這個時代。之後,湧現出一批大師級人物,董海川、楊露禪、李洛能、郭雲深、尚雲祥、王薌齋、劉百川、徐矮師、杜心五等等。戰亂年代,防身自衛的客觀需求很普遍,而和平時期,自衛的需求和對打的機會就自然少了,武術技擊沒機會用了,對大多數人而言,練武成了白耽誤時間的活動。

▲杜心五先生

▲王薌齋先生

傳統武術失去實用的機會,這恐怕是很多武藝失傳最根本的原因。面對這個問題,很多門派也都怕自己失傳。於是,為了多教出更好的學生,有許多老師學生間都是朋友相稱,並不行拜師禮,教員認真教,學員以弟子身份尊敬教員。過去練武的人多,也不至於嚴格到分毫不差的傳男不傳女。經常是某一門派入門前三的徒弟,往往準備將來接手掌門職位,管的比較嚴。入門晚的徒弟,管的不那麼嚴,除了本門武功之外,又去向其他門派學習,學了更大範圍的武藝,自己有了新的體會,沒準戰鬥力更強。

隨著時間的推移,往往一個門派在一個地區傳承三四代之後,就開枝散葉,具備一定普及率,也沒有太嚴格的門派組織了。很多新的武藝,也就在這種互相學習,互相傳承中,被發展出來。那些流傳久遠的門派,自然在傳承中一次次吸收了其他武術流派的長處,充實豐富了自身的技戰術體系,得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至於古老的拳譜有多大戰鬥力,還得看歷代練習者的訓練水平。比如說,自然門的武藝,在徐矮師、杜心五先生時期就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和影響力。

對於門派而言,我們當前能看到的門派組織形式,基本是在明清發展成形、穩定下來的。再久遠,很難考證當年的門派是怎麼組織的管理的。但有一點很明確,那時生產力水平有限,廣大人民群眾想練武,先得確保自己不挨餓。比如,藉助農閑時間練。李洛能先生離開河北家鄉,去山西學習形意拳,就是在老師家附近租了點耕地和住房,白天務農,幹完活去學武藝。對於我國古代的老百姓,這應該是最常見的習武方式了。古代的門派規則、體制,也要大量針對於就近務農的練武者,也會有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鬆散到相對嚴密的發展過程。

再比如,某個門派尊奉一位先賢為始祖,其實是從實用性出發,為了有利於本門派的團結和弟子們的向心力。比如少林武當,本身就來自宗教組織,組織體系比其他門派發展得更成熟、更龐大。因而這兩派具有更多更穩定的人員,訓練有更多的場地、經費,更多高水平的陪練。同時,寺廟道觀豐厚的宗教活動與田產收入,也為和尚道士們練武提供了穩定的經濟基礎。總之,在諸多武術流派里要想更有影響力號召力,是要有組織體製做基礎的。

以河南嵩山少林寺為例,廣闊的田產和宗教活動收入為僧人們提供了穩定的生活水平,可以專心練武,現成的佛教管理體制,使得習武僧人再多也可以有效管理,確保組織人員的穩定性,有序性。

我國有很多地區都是武術之鄉,人民群眾習武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常有家族傳承的武藝出現。比如爺爺學好了功夫,教了爸爸,並把爸爸介紹到自己的老師、師兄弟、朋友那裡學武,爸爸除了本門武術,又學了其他流派的武術,教給孫子,孫子又進一步多學其他流派的功夫,吸收進家傳武術里來。幾代人下來,這一家人的武術體系就會比較完善了。同時,這一家人,可能還會教周邊地區的習武者,也可能還不斷的從周邊的武術練習者那裡學。這種傳承範圍比較小,僅限家人、親友、鄉鄰,年頭也未必有多久。這些叫不上名字的武術流派,在我國也有許許多多,還常常具有驚艷的戰鬥力。

別以為女生就好糊弄。只練了幾個月女子防身術的女生,那是沒什麼戰鬥力,真碰見個刻苦訓練出來的女運動員你試試。戰鬥力、抗擊打能力不在乎你是誰、是男是女,而在於你練了什麼,練了多少。

▲MMA比賽,這兩位女選手的肌肉比大多數男士的肌肉都發達吧。在目前商業運作比較成熟的賽事里,MMA對各種戰鬥技法的限制是最少的,最接近馬路邊動手或者徒手戰場廝殺。起腿者目前形勢不妙,看雙方下一步的變化吧

如果再戴上拳套,擒拿技術就很少有機會用了,摔法也受影響,拳腿成了最常見的攻擊手段。相比於男生,女生上半身對拳腿的抗擊打有先天短板,但也不能一點都不練。

我國歷史上的武術到底是什麼樣子,真打起來是什麼效果?請大家不要考慮各著名的武俠小說里的內容,反倒是《水滸傳》更真實,更貼近實戰,有現實戰鬥意義。施耐庵明顯是練過武術,真和人動過手的。他對武術的了解,遠非著名武俠小說的作者可以比擬。

《水滸傳》里像林沖棒打洪教頭的過程,本身就是林沖用很簡單的動作,抓住機會取勝了。其間林沖觀察對手,觀察全局態勢,發現機會,顯示出他豐富的經驗和遠超對手的武藝。簡單、準確、輕鬆,估計施耐庵自己也有不少與人對打的經驗。這比著名武俠小說里各種練好了就包打天下、高大上的功夫,要實用得多、真實得多。

最後要說下,對於身高體重問題。

▲老輩散打運動員邢志傑,已當教練多年,個子不高,勝率很高,當年曾有過連續百場勝利的記錄

▲泰森和柳海龍,你們倆打一場,這規則該怎麼制定才公平呢

拳王鄒市明先生看上去肌肉並不是像健美運動員那樣肌肉發達,但鄒市明抗擊打還是很不錯的,沒少練抗擊打。動不動拳腿棒子就往胸口上打,肌肉圍度是容易下降的。肌肉看著不雄偉了,但抗打能力顯著提高了。鄒市明單一一拳看似並不重,那是人家有意節省體力,好進行持久戰。鄒市明很少KO別人,也很少被KO,主要都是在運動戰,持久戰中不斷打中對手得分,最終以點數取勝。鄒市明這一比賽套路,取得了很高勝率,才當上拳王。這一比賽套路,是他的老師張老先生,針對鄒市明的自身條件技術特點,為鄒市明規劃的,很有效。鄒市明敗於木村翔的比賽中,鄒市明被KO前,點數大幅度領先,就是例證。

▲黑色短褲為柳海龍,他的肌肉輪廓線同樣不是特別豐滿。一味地按照健美的標準練肌肉,對戰鬥力有害無益

▲現役運動員邱建良,單純地用肌肉維度來衡量,他並不拔尖,但武術技擊和健美是兩個概念,健美運動員可用不著練抗擊打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小羊愛往山上跑,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再談內家三拳中的槓桿,科學的傳統武術推廣勢在必行
「聞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郝永林
膝關節養護功法集萃 權成
傳統武術的訓練順序與方式
心意六合拳的四種境界 權成

TAG:武當山 | 少林寺 | 傳統武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