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雜談 | 上巳·寒食·清明

作者:阿素喇

上巳節原為上古時期紀念華夏始祖黃帝誕辰的節日,習俗活動有到水邊沐浴清潔,去掉疾病和不祥,謂之「祓禊」。魏晉之後逐漸和踏青、宴飲的喜氣的三月三融合,娛樂氛圍消弭了祭祀的嚴肅性。三月三,在廣西地區又作歌圩節,特點表現為踏青出遊,互贈繡球,蒸食糯米,祭祀先祖對唱山歌等等。

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日,習俗表現為禁煙火,只吃冷食,傳為春秋時期晉文公感念追隨自己家臣介子推「割股奉君」的忠貞而設立,但據考證,寒食節的歷史要更早於此典故。《太平廣記》記載:「(蘇)東坡云:南海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註:南海即廣義的兩廣地區,上冢即上墳。)可見在三月三時期掃墓上墳的習俗,可見流傳已久。由於這三個節日相互過渡和流動性強,唐代之後,上巳、寒食、清明的習俗,逐漸糅合成現在祓禊招魂、上冢、春嬉、踏青的一系列活動。實可算作為一個單獨的節日。

宋 周去非《嶺外代答》:「交趾俗,上巳日,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駞。」(註::交趾為廣義的桂西地區至越南北部)。

明 魏溶《西事珥》:「青精飯,用南天燭染飯作黑色,謂之烏飯。今粵人以社月相饋送,然,又染作青、黃、赤以相雜,謂之五色飯也。」

清 陳蘭滋《上思州志》:「上巳日無所為修禊。鄉民炊糯為飯,以野樹葉漬汁染之作紅黃色或烏色,以祀先祖」。

清 沈自修《西粵紀俗》:「宣化(今南寧市)、武緣(今武鳴)之俗:『三月三』各村以烏米飯祀真武。競為大爆享神。其爆徑一二寸,高五六寸,飾以彩,聲如雷。拾得爆首者,來歲復作大爆酬之」。

清 戴煥南《新寧州志》:「清明數日內祭墓,供烏米飯,鄉村則專用三月三日。三月三元帝誕期,各坊建醮,迎帝像出遊。」(註:新寧州今屬扶綏)

清 黃君鉅《武緣縣圖經》(武緣即武鳴舊稱):「三月三日,取楓葉泡汁染飯為黑色,即青精飯也。」又「答歌之習,武緣仙湖、廖江二處有之,每三月初一至十日,沿江上下,數里之內,士女如雲」。

清 韋豐華《增修武緣縣誌草》「《嶺南雜記》云:『粵俗:民家拜掃後,墓上俱覆白紙。宗孫盛者,堆如積雪。清明尤盛。』據武緣俗亦然。然不覆白紙,以小竹破其梢,夾白紙錢數幅插墓頂,墓多之處,滿嶺飄颺,如白蝶群飛。」又「按鄉俗父母終多豐於喪,而嗇於塟,即富厚之家殯亦惟用寸許松木館,瘞之淺土,二三年撿骸骨盛以磁罐,就高坡厝之。又二三年開墳揭視,有泥水則遷他處,否,則已。故每歲大寒節內,檢骨探墳,鄉曲常紛紛然。而庸俗堪輿地師亦多緣此售其術。」

清 王言紀《白山司志》「清明日備紙錢、酒肉、羹飯。男攜筐,女挈榼。齊赴祖先墳前拜祭。祭罷,席地轟飲盡醉而歸。凡祭過之墳,皆插青竹一支。掛長白,紙錢隨風飄漾。一望如茶,謂之『掛青』。」

民國 劉宗堯《遷江縣誌》「清明節,屆詣墓添土,掃墳,踏青,焚錢,掛紙。東郭墦間喧聲盈耳。」

民國 黃誠沅《上林縣誌》:「三月三日,玄帝誕辰,建齋設醮,或俳優歌舞,樂工鼓吹三日夜,謂之:三三勝會』至期送聖,以花炮酬神,觀者竟得炮頭。」又「清明節男婦掃墓,祭畢則就墦間或崇坡曠野借地暢飲,以為踏青之樂。」

END

推薦閱讀:

商南方言真的跟安慶話很像?
呂蒙、傅士仁、麋芳是否因為殺了關羽而被後世痛罵或者黑的很慘?
煙花爆竹該不該禁?
剪子包袱錘被叫做「jiang jun bao」源自中國還是日本?

TAG:民俗 | 廣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