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泥叫叫里的老故事

關中老手藝西安尋蹤系列之:

遙遠的記憶,遼闊的關中平原,寧靜的小村莊。

忽然幾聲清脆的哨音,一下子就把寧靜的村子攪得熱鬧起來了。小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從家裡跑出來,圍著吹哨子的手藝人,看他打開籃子里的一個木頭匣子,裡面裝著各種顏色的小泥娃娃。這些泥娃娃的身上都有一個小小的眼兒,對著嘴一吹,能吹出清脆好聽的哨音來。所以在關中,這些泥娃娃有一個特別可愛的名字——泥叫叫。

泥叫叫一響,小孩子們就坐不住了,纏著家裡的大人們非得要一個。那個時候的泥叫叫不用買,拿著用過的牙膏皮,或者是媽媽姐姐們剪下來的頭髮去跟手藝人換一個,用不了一會兒,滿村子就都是此起彼落的哨音了。

在關中,這大概是許多成年人共同的記憶,幾乎每個人的童年都曾經滑過這一段清脆的哨音,而那一個個色彩鮮艷憨態可掬的泥叫叫,對於他們而言則是一份永遠無法割捨的懷念。

魚化寨的「泥叫叫」

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的妻子管道升是位大才女,知道她的人也許並不算多,但是她有一首詞卻幾乎家喻戶曉,「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這首詞為中國普普通通的泥塑手藝平添了一分愛情的浪漫,同時也說明了這種手藝遠在宋元時期的繁盛與受人們歡迎的程度。當然我們國家的陶(泥)塑工藝的歷史遠比宋元時期要遙遠得多,從原始社會人們就已經邁出了陶器製作的第一步。所以有人說,西安半坡出土的單孔陶塤就是這呢叫叫的鼻祖也並非沒有道理,一樣的陶泥製品,一樣的單音孔樂器,那可是7000多年的歷史了。

至於這種陶泥製作的單音樂器究竟是在什麼時候演變成為泥叫叫的,歷史上並沒有詳細的資料可查,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在西安有個叫作魚化寨的地方,相傳就是關中泥叫叫的發源地。

那已經是清朝末年了,有一天,魚化寨來了一個叫化子,住在村子東邊的一座破廟裡。餓了的時候,他就到河邊兒取些土來,捏成個小人兒,還帶著哨子能吹出好聽的聲音來。這聲音吸引著小孩子們整天圍著他轉,他就拿著這能吹出聲音的泥娃娃跟小孩子們換吃的。久而久之這倒成了他的一個營生,從此以後也不要飯了。

這個叫化子為魚化寨人打開了一個經商的思路,人們都紛紛跟著叫化子學起了這種能吹出哨音來的泥娃娃。他們給這種泥娃娃取了個名字,叫「娃娃哨」,也叫「泥叫叫」。魚化寨人挑著挑子,挎著竹籃把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泥叫叫推向西安周邊,一時間蔚然成風。據上了年紀的人回憶,上世紀西安的城隍廟裡,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泥叫叫,多半都是魚化寨人的手藝。

魚化寨的泥叫叫一直紅火到上世紀的六十年代,卻在一場「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運動中不得不淡出了歷史舞台。如今這裡再難聽到泥叫叫那清脆的哨音,傳承百年的一門老手藝,在魚化寨人的心裡漸漸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狄寨的徐氏「泥叫叫」

無獨有偶,雖然泥叫叫在魚化寨的生命力正在一天天地走向衰弱,但在西安另有一個狄寨,卻將這門老手藝不僅傳承了下來,而且開始發揚光大。

說起這狄寨,那可真是鑲嵌在西安東原上的一顆明珠。她位於古老而神奇的白鹿原上,傳說宋代狄青將軍抗擊外族侵略的時候曾經在這裡安營紮寨,才有了狄寨這個名字。當年漢文帝母親薄太后的陵地就選在這裡,可知這裡自古便是風水寶地。而泥叫叫之所以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便不得不提到一個叫作徐文岳的老人了。

如今的徐老已經是年近九旬,走路都需要人攙扶了,然而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他,用現在的話說,那可是個真正的文藝男青年呢。

年輕的徐文岳多才多藝,學什麼會什麼,當然,他最擅長也最喜愛的是繪畫。當時關中皮影戲正流行,小小年紀的他就跟同學在家裡學做小影人,換了錢貼補家用。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有人從西安城裡的城隍廟帶回來了一個泥叫叫,這一見,註定了一生的緣分。從此,徐文岳就一直活在這泥娃娃的世界裡,一恍就是半個多世紀。

那還是剛剛解放的時候,正是魚化寨的泥叫叫賣得正是紅火的時候,但他們的製作工藝是絕不外傳的,對於外面人也都有提防,生怕這門絕活被學了去。

可是徐文岳見一這泥叫叫以後就是喜歡,自己在家琢磨了很久,就是不得其製作的要領,為了學到這門手藝,他想了個辦法,裝扮成生意人跑到城隍廟去找魚化寨的人,說是要訂製一批泥叫叫。

那個時候的泥叫叫生意可好了,魚化寨人沒有庫存,只好現場給徐文岳製作。有心的徐文岳一直留意觀察著,一批泥叫叫做好了,他的心裡大概也就有數了。

買回去的一筐泥叫叫成了徐文岳的活教材,但外形還好模仿,最難的卻是空腔里的哨子,到底如何才能讓一隻泥娃娃發出清脆的哨音,這可難壞了徐文岳。不知道報廢了多少泥娃娃,經過了多少次的嘗試,終於做成了狄寨原上的第一隻泥叫叫。

學會了泥叫叫的製作工藝,徐文岳又對這些泥娃娃們做了進一步的改良和開拓,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將白鹿原上流傳的戲曲故事中的人物做成泥娃娃,成為狄寨泥叫叫特有的泥叫叫藝術形象,幾十年來,這些生動可愛的泥娃娃活躍在白鹿原小孩子們的手中,輕脆的哨音為這片古老的土地平添了許多歡樂的音符。

除此以外,徐文岳的泥娃娃在白鹿原上還開拓出一個更具風俗色彩的用途,那便是他在白鹿原上開創的泥人祭祀盒子。

在《白鹿原》這部小說沒有問世以前,白鹿原還是一片鮮為人知的土地,相對於外面的世界,這裡封閉,保守,沒有現代氣息絲毫的影子。也正是因此,直到上個世紀末期,這裡依然保留著一些古老而傳統的民風民俗,尤其是隆重祭祀儀式。

在古老的祭祀儀式中,有一項為死者獻祭的風俗。獻祭的供品是很有講究的,早年的原上人,有錢的都到西安城裡的南大街一帶找捏麵人的手藝人,用面捏成各種祭祀的小人敬獻給死者,稱為祭祀盒子,成為死者在另一個世界裡的陪伴。

而徐文岳的泥人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取代了這些面人,成為白鹿原上一種新的祭祀盒子,並且一直沿用了幾十年。

祭祀盒子里的泥人多是八仙或福祿壽三星,敬獻盒子的人走到村口,要鳴炮表示盒子到了,會有執事(司儀)引領著孝子賢孫組成的儀仗隊伍吹著嗩吶放著鞭炮去迎接,隊伍中間是一頂由白色孝布紮成的轎子,四個人抬著,上面供著香火。

村口設有香案,孝子賢孫對獻禮的人行三拜九叩之禮以後,把禮盒恭恭敬敬地迎上轎,再吹著嗩吶放著鞭炮在村子裡遊走一圈,最後接回家裡去,安放在逝者的靈堂前,最後隨同棺材一同入葬。正是由於這種古老的祭祀儀式,才使得徐文岳的泥叫叫這種傳統技術在白鹿這片相對閉塞的土地上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然而隨著時代的腳步,尤其是隨著《白鹿原》的誕生,為這片土地打開了面向世界的大門,太多新鮮時尚的元素悄然地進入了這片土地,電子玩具開始取代了泥叫叫的哨音,而新的喪葬觀念也開始讓徐文岳老人的禮盒失去了陪伴逝者的價值。這個時候的徐文岳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眼見著他這些泥娃娃的身影與清脆的哨音就要在白鹿原上消失了,他決定廣招學徒,一心要把這門手藝傳下去。

他的第一個徒弟就是他的兒媳婦劉新霞,兩個人在多元化的現代城鎮間,艱難地維持著泥叫叫那微弱的聲音。2007年,徐氏「泥叫叫」申遺成功之後,他們又在白鹿原上創建了一所「泥叫叫」製作技藝研習所,讓這種古老而傳統的民間技藝面向所有的現代人開放。 不僅如此,他們還讓泥叫叫走進孩子們的手工課堂,劉新霞親自授課,她要讓這泥叫叫的哨音一代一代地傳下去,讓民族的聲音永遠不消失。

泥叫叫的製作工藝

無論是魚化寨的泥叫叫,還是狄寨的泥叫叫,製作工藝和表現形式基本是一致的,只是狄寨在徐文岳的開創之下,造型更為新穎多樣一些。從大的製作工藝流程上,基本分了選料、制泥、制模、翻坯、制哨孔、燒制和上彩等幾個製作流程。

在這些流程裡面,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比如選土,韌性一定要好,不能選太散或者是有太多砂粒的。尤其因為呢叫叫是一種兒童玩具,所以更要注意土質是否安全乾凈無污染,這是手藝人的良心,狄寨泥叫叫選土用的都是白鹿原上打井挖壕挖出來的土。白鹿原是旱原,缺水,一般的井深都在一百米以上了。這個深度挖出來的土,細膩,柔軟,而且無污染。

再比方說翻坯這個環節,也就是做泥娃娃的胚胎。在這個環節里,特別要注意泥娃娃背部的形狀和與泥胎的厚度。因為要做哨孔,所以哪裡高些,哪裡低些,哪裡薄些,哪裡厚些都很有講究,稍有分分毫毫的差池,哨音就不清脆或者乾脆就是個啞哨。

當然要說起來,最重要的就是做哨孔了。一個泥叫叫做得好不好,關鍵就看它的哨音亮不亮,這也是考量藝人手藝的根本所在,他們可就是靠這吃飯的,其他環節都可以學,唯有這個做哨孔,那都是藝人看家的本事,輕易是不外傳的。如果要學會的話,怕是真要親自請教徐文岳老人的「泥叫叫」製作技藝研習所了,劉新霞女士會手把手教你做,一定能學到徐氏泥叫叫的真傳。

除此以外,上彩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如果說一個泥娃娃如同人一樣要內外兼修的話,響亮的哨音是它的內修,而這色彩鮮亮的形象,就是它的外修了。因為些泥娃娃的大小通常都不過十厘米,五官服裝都非常精緻小巧,所以上色就是個細緻活兒。用徐老的話說,上色的時候真是大氣都不敢出一口。再加上泥模具吸水力強,顏色上的重了會幹裂,上得輕了又顯得過於蒼白,對於用筆的功力也特別有講究。

所以說,別看一隻拿在手裡小小的泥叫叫沒有多大的份量,然而其中包含著手藝人的技巧與心血,卻不是寥寥數筆可以記述的。

泥叫叫的人物形象

早期的魚化寨泥叫叫以動物形狀的居多,小鳥、小貓、小狗,配上動聽的哨音,很是惹小孩子的喜愛。後來逐漸地發展成為以戲曲人物形象為主,也便受到了更多成年人的青睞。在這些人物形象中,一類是民間傳說中的神仙,比如《八仙過海》《封神演義》里那些老百姓們熟悉的神仙;還有一類是戲曲里的人物,最有代表性的是《五典坡》里的王寶釧和薛平貴,或者《白蛇傳》里的許仙白娘子,都是關中人最熟悉不過的。

時代在進步,泥叫叫的人物形象也在不斷地更新變化。徐氏泥叫叫的傳承人劉新霞女士就將現代卡通人物與泥叫叫這種傳統的民間技藝結合起來,製作出喜羊羊和灰太郎這些新的動化形象,讓更多的現代人愛上泥叫叫。

同時,她也打開了這項獨門手藝的大門,歡迎更多的人到徐氏「泥叫叫」製作技藝研習所學習,讓人人都愛泥叫叫,會吹泥叫叫,讓白鹿原泥叫叫的哨音吹遍神州大地。


推薦閱讀:

報紙雜誌里的「二十六、吃啥肉」?
地壇廟會 一方攝記No.1mDbQ
有哪些好玩的鬧洞房點子?
臨沂氣候比江淮、蘇南地區更濕潤,為什麼經濟發達程度、民風卻與江淮、江南截然不同?

TAG:民俗 | 陝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