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商業的世界裡,有沒有「教育」的容身之地?—— 培訓與教育的區別

寫完上一篇《這三部電影,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本想開始寫點【人的分析】、【求職方法】等實用性的內容,畢竟這個離很多同學更近。可動筆的時候,總覺得少了點什麼。無意間,我想到了標題里的這個提問,可能先區分清楚本文里一些重要的概念,對未來的內容很有必要吧。因此這篇文章,我想分四部分來聊聊「培訓和教育之間的差異」,把未來的路標立得更清晰一些。不過先說一句,文章有點長,請大家擔待。

(一)培訓和教育的本質差別是什麼?

(二)哪些東西,只能教育不能培訓?

(三)Principle-driven Know-how 應該怎麼教?

(四)商業世界裡,有教育的容身之所嗎?


(一)培訓和教育的本質差別是什麼?

為了能把這個問題講清楚,我順著上篇文章末尾的圖,繼續畫了一個對比表格:

這張表的文字,想必大家都能讀明白。但我還是想強調一個關鍵性的差別,這個差別帶來了很多的不同:線性的技術(Technique)和非線性的訣竅(Know-how)

什麼是」Technique「和」Know-how「的差別呢?我來舉個例子。

前段時間有新聞報道,市場上出現了「炒菜機器人」。工程師們仔細分解了眾多烹飪大師的動作流程,編寫成程序,讓機器人可以大規模複製高品質的菜品,畢竟烹飪大師是稀缺的。但最後發現,機器人的確可以做出80%的風味,但味道上就是差那麼一些,並不可口。

為什麼機器人會差那麼一點點呢?這就是我想提出的「Technique和Know-how的差別」。Technique,我把它叫做技術或者流程 —— 比如海關通關流程、機器操作流程。這個流程是邏輯的、線性的、顯性的、不變的。計算機最容易複製的就是這個,因為機器人運轉程序基於的,就是邏輯程序。所以製造炒菜機器人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記錄並分解烹飪大師的動作,把它整合成一套不變的流程。

那為啥不可口呢?因為菜品的風味,最重要的20%,並不來自於流程,而是來自一些所謂的Know-how。Know-how,中文可以翻譯成「訣竅」,它是一種綜合的東西,因時、因地、因人而變。比如炒菜,大師之所以能夠製作出可口的菜品,他不是不變的;而會因為食材品質、水質氣候、爐灶情況、甚至自身狀態而做出細微的改變。用個烹飪常用的詞,叫」火候「。火候的傳承是最難的,因為它是無法變成一個操作流程,而是在不斷變化,需要人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做出具體的判斷。

不知道我這個例子,是不是解釋清楚了Technique和Know-how的差別?如果你認可這種區分,我們身邊的例子比比皆是。制茶、繪畫、體育競技、表演、甚至科學發現 …… 只要需要人根據具體狀況做出具體判斷的地方,就有那個說不清道不明的「know-how」。因此有人形容某件事情的難,會說」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科學的部分就是Technique,邏輯的、線性的、顯性的;藝術的部分就是Know-how,變化的、非線性的、隱形的。但往往是藝術的Know-how,帶來了結果上的巨大差異!


(二)哪些內容只能教育,不能培訓?

說到這裡,我相信這個提問,答案應該很明確吧:可以用流程分解出Technique的地方,培訓的方式最有效。但Know-how存在的地方,因為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就無法培訓,只能教育

用求職領域的例子來說,我可以用培訓的方式做一家藍翔技校,批量訓練出技術工人。怎麼做呢?就是「分解動作、聽話照做、大量練習」 —— 富士康或高考工廠的模式。但我無法用同樣的方式,批量化生產出大公司的管理培訓生,培訓出諸如領導力、溝通能力、情緒管理、決策能力之類的軟性技能。因為這些技能更多的屬於Know-how,需要臨場應變,而不是程序化的聽話照做。這也是為什麼之前我的文章寫到:「我無法用大力丸的方式,幫你一夜蛻變,拿到萬人嚮往的工作。「(具體請參見《求職培訓能做什麼,做不了什麼?》)

這個問題就不多解釋了,相信大家能明白。但我更想引出一個重要的問題:」Know-how能培養嗎?如果可以,怎麼培養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再提出一個關鍵性的區別:」流程導向(Procedure-driven)「 和」原則導向( Principle-driven)「的差別。Technique用的是流程導向,而Know-how必須用原則導向。我還是舉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大家去餐飲店,進門的時候你往往會聽到服務員整齊劃一的問好聲,但可能你並不覺得那麼的舒服,總覺得有點生硬和程式化。再比如你去一家服裝店,你會發現銷售人員非常熱情地跟在你後面,但你覺得很不自在,以至於不想繼續逛下去。

所以,什麼是Procedure-driven呢?就是和員工規定」客人進門要問好「,甚至問好語都設定了。如果寫成程序,就是「客人進門 --> 歡迎光臨 xxx」。那什麼是Principle-driven呢?就是我不規定你怎麼問候,但我要求大家」要站在客戶角度想問題,讓客戶體驗好「。至於具體的方式方法,你可以根據不同客戶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有些客戶希望你跟在後面,有些客戶可能希望你別打擾我。你有選擇的自由。

很明顯,要做到principle-driven,比僅僅procedure-driven要難多了吧?!可是就是20%的know-how,呈現出80%的效果;只不過要達到這個20%的know-how,要花費80%的時間和精力。那麼Know-how該怎麼培養呢?原則可以怎麼教呢?


(三)Principle-driven Know-how,可以怎麼教?

寫到這裡,我發現又挖了一個很大的坑,估計得另開文章詳寫。我先簡單羅列一些基本的要素。

1、理解Why。記得幾年前,TED上有個很火的視頻,來解釋喬布斯的黃金圈法則《What-How-Why》。從某種角度而言,我們可以把procedure定義為what和how,而Principle就是Why。如果一個人理解了why,就算還是操作同一件事情,呈現的力量是完全不同的。只是這種內化,很艱難。

2、案例「熏」。因為內化很艱難,所以我提出個概念:know-how沒法教,只能「熏」,用案例和榜樣。舉個例子,一些奢侈品零售公司非常希望提高中國店員的」審美感「。很明顯,審美感屬於know-how,沒法用諸如」審美五步走「的procedure來教。怎麼辦呢?公司只能把有潛力的員工送到國外,去看足夠多的好產品、體驗非常好的服務。這就像哈佛商學院,他們要培養學生的商業決策能力和領導力,怎麼辦?全部案例教學,在課堂大量模擬。現在哈佛商學院案例名滿全球。

3、實戰「練」。這個不多解釋了。上面談到的案例積累,可以理解為模擬實踐,這取代不了真槍實彈的操作。就像炒股票,你怎麼在模擬盤上操作,還是取代不了真實地拿錢炒股票。因為你會面對人的情緒、更不可測的變化。真實場景下的情緒控制,又是一個大課題。

4、犯錯空間。要掌握Procedure,人需要犯錯;要內化Principle,達到熟練操作乃至舉一反三,需要多幾倍的犯錯空間。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說」知道了道理,還是過不好一生「?但很多人期待不經歷犯錯的失落和總結的艱辛,而獲得很大的成功,這隻能是奢望了。

5、精準點撥。說實話,學習procedure,人是可以不用心的;但學習principle,人必須用心。這意味著在掌握原則、達到隨心所欲的道路上,人會面對很多關卡 —— 技術關卡、思維關卡、心理關卡、動力關卡。這些關卡,如果有高水平的師傅,可以更好地渡過去,但這需要這個師傅透徹地理解這個人,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唉~教育也是門藝術,也屬於Know-how,所以我越寫越Principle-driven了。等我以後慢慢用案例來具體呈現吧。


(四)商業世界裡,有教育的容身之所嗎?

最後,我來回答本文題目中提到的問題。坦率地講,很難。教育的原則和商業的原則,本質上是相悖的。大家看:

商業:追求結果和效率,講究流程化、標準化、可複製性。

教育:追求自然和獨特,追求個性化、非標準化、獨特性。

但教育是個如此大的產業。從小開始,那麼多家長焦慮地揣著大把鈔票,想讓孩子進一個好小學、好中學、好大學。大學畢業,那麼多年輕人憧憬著在商業社會取得成功。工作幾年後,甚至到了中年,擔心被社會大潮淘汰。於是啟蒙教育、K12教育(也就是幼、小、初、高12年教育)、留學教育、求職教育、職業教育,成了投資人眼中的香餑餑。

問題在於:能夠使人成功,或者幸福的東西,大部分屬於know-how。可有需求就有供給,商業花了大量的時間,希望找到「用Procedure的方式,獲得Know-how的效果」。這種努力在K12領域還好,畢竟是考試,培訓的刷題模式大有用武之地。考研培訓也一樣。但到了軟性能力為主的素質教育領域,都收效甚微。我以職業教育為例,現在市面上的「職場溝通五大技巧」、「你該xx贏得職場突圍」等培訓,效果怎樣呢?


文章寫到這裡,是不是有點憤世嫉俗的味道了?哈哈。還是那句話,用現實主義的方式,靜候理想主義的未來。這個專欄,算是我的一種努力,看看能不能生長成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培訓之道》。

郁宏翔

用現實主義的方式,靜候理想主義的未來


推薦閱讀:

年輕最大的遺憾:因為害怕,最終什麼也沒有做
「多重職業」成為互聯網時代生存新趨勢
致二十多歲仍迷茫困惑徘徊逃避的年輕櫃員們--淺談櫃員的職業發展
都在講合理拒絕別人,真正該學的是合理拒絕自己
你一定不知道,找實習還有這麼多「學問」

TAG:教育培訓 | 個人成長 | 職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