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那些事兒
不知道從哪裡聽到這句話:「囤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用它來形容我最近的狀態可謂十分貼切。最近幾個月基本上每個月買十幾本書,買回來之後一個月卻連一本都看不完。眼看著書架上沒拆包裝的書越來越多,真不知道按照自己當前的速度什麼時候才能看完這些書。
不久前又聽到一句話:「出版商都是靠那些買了書卻從來不讀的人賺錢的,健身房都是靠那些辦了卡卻從來都不來健身的人賺錢的。」看看自己買書的陣勢和讀書的速度,深以為然。
看過很多名家的讀書方法,藏書幾萬冊,手頭上多件事情齊頭並進,還能一個月看十幾本書,這個速度是我輩難以企及的。但作為普通人,我們也不能放棄自己。正如我在《我和我的筆》所提到的,文字凝聚了人類有史以來的智慧精華,閱讀能夠讓我們跨越時空的限制與大師對話,聆聽他們的諄諄教誨,通過智慧的啟迪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引發我們更深層的思考。
雖然開卷有益,但也並非所有的書都值得一讀。現在每年出版的書不計其數,這其中有經過作者傾注心血形成的思想精華,也有為了賺錢而堆砌的文字垃圾。李銀河老師曾經說過,只有來自內心衝動的寫作才是值得一做的事情。我們應該只寫來自內心衝動的東西,不寫為寫而寫的東西。列寧也說過,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希望作家少寫無用的文章,不要謀財害命;但願讀者擦亮眼睛精選好書,不要慢性自殺。
這就要說到如何選擇書的問題了。根據自己的探索,我覺得可以通過兩種途徑找到喜歡的書。一是在書單、書評的推薦下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書。現在各類書單很多,有一些書籍、雜誌、報紙上會有一些書評的版面,如果覺得有比較好的書,可以買來看。豆瓣讀書上的書本介紹也可以作為參考依據。
另外一種尋書方法是「偶遇」。比如,閑談的時候聽到別人提起一本好書,在朋友圈看到別人說起一本有趣的書,讀一篇高質量文章的時候作者提到的好書……只要多留意,就會發現很多好書的線索。比如,一位你很仰慕的大家在某個場合提起一本書,這可能就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而且經過了這個值得你信任的人閱讀和檢驗後,它的價值基本上不用再懷疑了。和這些好書不期而遇,有時候也是一種驚喜。
就我個人而言,之前一直都是按照書單和書評買書比較多。尤其是訂的報紙每期都有一版是書評,書的種類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人物傳記、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成為我買書的主要參考。但後來慢慢發現,買回來的有些書內容內容過於淺顯,沒有多少價值。這才逐漸意識到,書評畢竟只是從某個特定角度來評價一本書,而且也有推銷書籍的潛在目的。僅僅依靠書評買書,有時候可能發現買回來的書完全不對自己的胃口或者與期待不符,造成浪費。
所以,從今年開始我逐漸形成了這樣的買書「三部曲」,如果大家需要也可以參考:
第一步:通過各種途徑找到喜歡的書。
第二步:在喜馬拉雅上搜索,看看能不能找到有聲書。如果有聲書的質量不錯,可以直接聽書,方便高效,節約時間又不給眼睛增加負擔。聽完有聲書還覺得想買,再買回來留著也不遲。
第三步:找不到有聲書或者不夠了解書的內容但依然想買的,就先在圖書網站加入購物車,然後提前試讀。一般情況下,噹噹網上的圖書大部分都提供試讀章節,京東上面的書有的也有試讀的部分。通過閱讀一本書的前面一部分,大概就能判斷這本書是否是自己喜歡的類型了。這樣買到的書會更符合自己的期待。
雖然我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書,但讀書就像吃飯,也要注意不能太過偏食。書最好讀的雜一些,種類多一些,這樣才能更好的開闊視野,不斷拓展思維的深度。有時候順著一本書,你有可能開啟對某個全新領域的好奇探索。隨著步步深入,逐漸發現一座以前從未留意過的雄偉壯麗的思想殿堂,並在其中領悟到妙不可言的人生哲理。這真是一件奇妙而有意義的事。
說到讀書,我最近注意到自己讀書的一個不良習慣。我以前讀書一般是從第一頁開始看,但不喜歡看前言部分,偶爾會大概掃一眼,更多時候跳過前言直接閱讀正文。為什麼會有這種習慣呢?仔細想想,大概是我覺得前言往往寫一些作者生活經歷、思想主張、創作背景等與主體作品「關係不大」的啰嗦話,提不起興趣看。
但隨著最近看的《月亮和六便士》《茶之書》等,我逐漸意識到自己這種閱讀習慣其實是有問題的。前言是為了讓讀者對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時代背景有一個基礎性的了解,以便更好的領悟和吸收作品的思想精萃。
比如第一遍讀《茶之書》的時候,我就沒有認真看前言部分,對作者的生平和生活經歷、時代背景了解不清,只想著去看關於茶的闡述。因此,在初讀時對於書中前幾章作者寫的東西方文明的對比、東方文明的思考等內容,簡單瀏覽後就跳過了,當時還覺得這是很奇怪的贅述。現在看來,這些內容卻正是作者最核心的思想主張,也是寫作本書的目的。我拋開核心和基礎,想直接從第二層架起一座閣樓,自然是徒勞無功,無法深入理解文章的含義。淺淺讀完一遍,也沒有太多收穫。
所以,為了確保深入理解作品的內容,對作者的生平和創作環境有一定的基礎性了解是必要的。並非書籍如此,很多藝術作品,如繪畫、音樂等都是同樣的道理。了解創作的背景,你就能更完整地接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從而通過藝術家的眼睛看到他所看到的世界,通過他的想法知曉他所關心的問題,這樣就能對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跳脫出來,站在自己當前的立場和環境中思考作品的意義,從而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和評價。
註:圖片來源於網路。
《幽夢影》O三五 讀書與閱歷
【原文】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原評】
黃交三曰:真能知讀書痛癢者也。
張竹坡曰:吾叔此論,直置身廣寒宮裡,下視大千世界,皆清光似水矣。
畢右萬曰:吾以為學道亦有淺深之別。
推薦閱讀:
※簡單這回事兒
※為誰寫,給誰看?
※《想你到世界盡頭》這部小說具體說啥?
※幕布思維導圖使用技巧
※作者防騙要領——網站坑蒙拐騙手段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