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龍點睛:汽車大燈設計 6000字盤點——德國三大
前一段時間盤點過中國品牌的車燈設計,這次咧,盤點一下豪華品牌。剛寫完寶馬的就發現篇幅有些過長,索性這次就單列德國三大好了。嗯,本文近6000字。
寶馬:我待天使如初戀
為什麼把 @寶馬中國 列為第一個呢?因為按歷史來說,寶馬的車燈是最早玩出花樣的。比如1992年的E32 7繫上搭載了來自海拉的世界第一款量產氙氣大燈。當然,一直以來寶馬只有一朵叫做「天使眼」的花。
很久很久以來,寶馬都在堅持雙圓燈的設計。但到了90年代,各大廠家都放棄了圓形的頭燈,轉而採用方形為主的頭燈。從當時的流行趨勢來看,雙圓燈的確比較有些過時,於是寶馬開始把雙圓燈整合到一個統一的罩子里。
90年代末,班戈開始執掌寶馬的設計,並為2000年E39 5系的facelift帶來了第一款「天使眼」大燈。而2000年以後正是這篇專欄的範圍。在國內,「天使眼」的叫法在我印象中大概是X3剛引入國內的時候有個「Destination X」的活動,那時候各大雜誌上鋪天蓋地的「天使眼」文案。
在5系之後,後來的車型包括E65 7系、E60 5系還有改款的初代X5以及後來高配的氙氣大燈1系都會有這樣雙圓形的DRL。這一階段的DRL結構形式都比較簡單:
就是兩個圓形的導光條分別圍住遠近光燈,外側燈角則是鹵素燈泡的轉向燈。這種結構形式直到今天在路上也依然很多。改款前的F30 3系、4系全系列以及本代G30 5系的低配大燈都是這種初級的結構形式。
如今在車燈的改裝市場上,改氙氣燈加裝白色「天使眼」、紅色「惡魔眼」非常普遍。這種導光條+LED模塊總共不超過50塊錢成本的東西改裝店敢收你300一個。
接下來寶馬進入了霍伊敦克時代,但燈的結構和技術一開始並沒有發生變化。2008年,F01 7系發布,燈的結構還是以雙圓形DRL為主的氙氣大燈。
當然,這剛剛進入10年代,LED還沒有幾個人用呢。這時候如果對比同時期的很多二線豪華品牌以及普通消費級品牌,它們有沒有DRL還是個問題。
2012年寶馬7系Facelift,大燈的DRL從兩個比較完整的圓形變成了兩個「碗」形。它其實是幾顆LED在背後負責照明,前面放上有花紋的內配光鏡來形成這樣的形狀。隨即之後發布的霍伊敦克時代的各種車型全都跟進了類似的設計。
但稍後發布的5系和3系的Facelift的結構形式要更進一步。看上圖下側的放大細節,DRL的點亮形式還是導光條,只不過這次被藏在深處,在導光條前方是一個厚壁聚光器(可以理解成一大塊有光學性能的實心透明塑料)。在側壁上還划了很細很細的線來做裝飾。這個時期凡是標註「BMW Adaptive LED」的全LED大燈都採用下面的這種結構:
中間用一個片來分割遠近光區域,上方的兩個腔是近光燈,下面的兩個是遠光。說實話這種非常緊湊的結構無論成本還是工程難度都非常高,雖然沒有特別花哨的功能,但從設計本身上說堪稱完美。
在「碗」形DRL的時代,寶馬i8帶著激光大燈橫空出世。一個大碗套著一個小碗,小碗是用來強調其中的激光單元的。i8由於其特殊性,它的大燈設計其實和普通車型很難看出直接聯繫來,這裡僅僅給一個鏡頭,我們就飄過吧~
讓我們進入到當下,看看以2015 G11 7係為帶頭車型的新一代寶馬。漸漸地,寶馬的大燈僅剩下雙單元布局,離圓形越來越遠。寶馬開始用四段折線來包圍單個單元,而且越是運動的車型就整體形狀越扁(例如還沒有正式發布的8系和Z4)。
從結構上說,雙單元的上方是兩個帶有透鏡的透射式近光單元。下面呢,依然是遠光。中間帶著藍色裝飾的代表激光大燈,其中外側單元裡面的「方塊」就是激光單元。
雖然多年以來寶馬只主打這一種結構,但這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寶馬在細節材質上的運用更加的考究。比如新的DRL厚壁側面的刻線細節、大燈下方鍍鋁飾圈上面的紋理等等都非常值得學習。
還好寶馬只進化過3次,我還能隨便畫個圖出來……
賓士:我的眼裡沒有燈
@梅賽德斯-賓士 是一個在精神上比較「務虛」的品牌。比如經常提到的「汽車發明者」然後王者啊、征服啦、天生無畏呀……所以總覺得賓士對燈之類的不是很敏感。
90年代的很長時間內,賓士都依然停滯在70、80年代的方盒子造型中。唯一一個異類就是1995年的W210賓士E級。
在90年代喊著「我好方」的時代,W210的E級就像一股清流一樣在賓士的產品序列中特別跳脫。隨著1999年W220「蝴蝶奔」的發布,賓士正式進入一個造型圓潤的時代。
隨後跟進的車型包括2000年W203 C級、2001年R230 SL級、2002W211 E級。時至今日賓士在這個時代的造型風格依然非常經典,轎車就真的很優雅,運動車型都有一種肌肉紳士的感覺。因為C、CLK、SL以及最後最後的SLR都用了相同的大燈設計風格,所以這一時期賓士被稱為「花生燈」。
這個時代下的各種「花生燈」裡面,配置最高的自然是一代神車2003年的SLR。但現在回頭看來,也僅僅只是氙氣的近光燈與鹵素的其他光源而已。因為從光色上來判斷,內側的遠光燈是鹵素的。對齊一下時間,同樣在2003年發布的E60 5系可是一個消費級的普通車型。
所以無論花生燈的造型多麼經典,但不得不說這個時期賓士對於燈是不存在什麼追求的。
2006年的W221 S級獲得了廣泛好評,因為那時候我們還不知道賓士即將進入一個什麼時代。但隨著07年的C級和09年的E級發布,賓士又再次進入了一個高喊「我好方」的時代。這時候已經到了10年前後。賓士E級有個放在了霧燈區域的L形DRL,而同期的很多車根本沒有這個東西。
上面的特寫是花生燈SL級的Facelift。可以看到即使是SL這種級別的車,大燈的配置也就是這樣的。
這個時代的車進行Facelift後大燈的基本形式變化一般不大,僅僅在邊緣處加入一小條LED光源的位置燈。
這裡給個特寫,左側是2010 C216 CL級的Facelift。首先設計師畫一個範圍,這個範圍就是燈的範圍。然後懟進去兩個遠近光單元,隨著LED的普及化,還要布置一點LED用作初代的DRL和轉向燈。右側上一代C級Facelift後的高配大燈輪廓和上面的SL很像,但因為使用了遠近光一體式的單元,所以內側的空間可以用來做一個位置燈,而這時候C級的DRL則放在了霧燈區域。
2011年,第二代CLS發布,搭載了賓士的第一款全LED大燈。同整車獲得的超高評價和人氣很相符,CLS的這款大燈無論從設計格局上還是配置與功能上來講都堪稱一流。但事實上當時賓士的產品序列中除了CLS之外在設計上都陷入了僵硬。直到戈登瓦格納接管賓士的設計團隊才終於改變了這個局面,同時賓士也迎來了產品力強盛的全面繁榮時代。
2012年W176 A級橫空出世,除了面目一新的型面之外,車燈設計也代表了賓士一直到今天的眼眉+眼睛的布局。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
同樣又是CLS,它搭載了賓士的第一款「幾何多光束」全LED大燈。所謂「幾何多光束」就是通過多顆LED把照射區域劃分成多個像素,並通過LED的開關來主動避開前車和行人的遠光燈技術。這個技術呢,很多主機廠都有,也都有不同的實現手段,總的來說是一個已經在豪華品牌普及並逐步下放的技術。
但話說回來,從實際體驗來,無論是哪個品牌、無論是高端的解決方案還是相對低端的方案,這東西都挺雞肋的。
E級因為多年以來採用雙燈設計,在整合成單燈後也依然用兩條DRL來向多年來的傳統致敬。賓士也在這個時期開始玩一些感性化的光學設計,比如迎賓效果:
汽車解鎖後閃過雙閃後,兩條用作DRL的光導會先發比較暗的藍光然後轉成DRL的白光。初見這個變化的時候感覺逼格還是非常高的。
2017年,W222 S級Facelift。為了表達對這款旗艦轎車的重視,賓士使用了我們熟悉的敬意方式,給了它「三道杠」(霧)……
所以呢,如今的C E S就是小隊長、中隊長和大隊長的區別。
從AMG GT開始,賓士運動車型的大燈開始採用更具有攻擊性的「7」形燈眉。到目前為止跟進的車型包括CLS、A、SL還有四門的AMG GT。本來以雙門AMG GT的這個思路做下去倒是也沒問題的……
但說實話,新CLS的前後燈造型實在讓人接受無能。以CLS和A級的大燈形狀,接下來的賓士設計發展趨勢不是很樂觀。比起比較有普適性的比較方正圓潤的大燈,這種三角形的大燈實在是太過扎眼。畢竟一直以來「三角眼」在人們的認知中都是反派標配。
大G:剛才上面的都在說啥?
奧迪:我是燈廠。雷蛇是誰?
作為冠名「燈廠」的汽車廠家, @奧迪 在車燈方面的實力已經得到了廣泛肯定。而且目前的主流廠商中,基本上只有奧迪敢在不同的車上使用不同DRL形狀,僅在技術上和整體感覺上有相關性,不像其他廠商都用一個統一的形狀。從這點上看,奧迪對於車燈的追求遠非其他廠商可以相比。
00年代初其實奧迪剛把系列名稱從80、100改成A系列沒多久,產品線也都處於尋找自己路線的梳理狀態,同樣燈也是這個情況。
當寶馬愛上了天使眼,賓士掏出了花生燈的時候,奧迪還困在90年代的大燈內部布局方式:從內側到外側依次是遠光、近光、轉向這三個燈泡。嗯,無論A4還是A8都這樣。一直在往自己身上貼科技標籤的奧迪在發動機、變速箱和大家都差不太多的情況下終於找到了一個讓自己興奮的點。
我曾多次在各種文章和回答中提到過,2003年,奧迪發布大嘴的全新造型語言,並一連氣在當年的3大國際車展上發布了3款後來分別成為了Q7 A5和R8概念車。除了大嘴之外,它們的共同點還有布滿了LED的大燈。
在接下來推出的A8上,內側的遠光單元被四顆大號的LED代替,用作日間行車燈。在當年這個DRL就像今天的激光大燈一樣是高端線比如W12和S8這樣的車型上才有的。其他配置上要麼選裝要麼乾脆選不了……2006年的R8自然也不會缺少這種配置。R8的淚眼大燈在剛剛推出的時候可謂顏值頗高,成為了很多山寨廠商競相模仿的對象。
初代R8真是一個集合了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系統和電子系統的技術展示平台。除了上面的淚眼大燈之外,R8還有一個高配的全球第一款全LED大燈。原來內側用來放鹵素轉向的位置被兩個LED的反射碗代替,而轉向則和DRL、位置燈復用。
LED的DRL在奧迪的產品線上真正普及的一代要等到2007年初代A5才開始。
除了A5之外,還有和它同平台稍晚發布的A4 B8以及趕上了Facelift的A6還有Q7。初代奧迪的DRL形式主要以這種點狀為主。
放大看,其實這些一顆一顆的結構是透明有花紋的內配光鏡,內側是LED。這種相對比較「裸露」的布置形式比較簡單,也比較刺眼。由於前些年奧迪的尾燈也都廣泛採用這種形式或者簡單裸露的大面積LED反射碗,所以奧迪刺眼的制動燈也就在這一時期開始「臭名昭著」,也為奧迪的燈廠名號埋下一個伏筆。
而真正跟進了R8那款高配全LED大燈設計風格的車要等到2010年的A8 D4。
當然還有接下來不久就跟著發布的A7和A6 C7。這是奧迪到目前為止純造型設計上大燈最華麗而精緻的時期。A8和A6都用了多達10個透射式模塊來實現近光功能,內側的空間布置反射式遠光,而外側一圈則用一條LED的DRL和轉向燈來勾勒。
上面這三款奧迪中高端車型的高配大燈我個人願意用「藝術品」來形容。
這張非常有名的燈廠全家福就是在這個節點發出來的。
同一時期的中低端車型就沒那麼華麗的布置了。主單元是一個氙氣的遠近一體單元,僅僅在DRL功能上用了光導來實現。
這個時代奧迪的各款大燈都比較喜歡用DRL來勾勒強調出大燈的輪廓。包括A7、A6還有A5、Q3,它們的DRL都在整個燈的最外圈沿著輪廓走。
2014A8 D4的Facelift為奧迪帶來了首款矩陣式大燈。
這款大燈採用全反射式單元,外面的一圈是近光,最內側的一塊是遠光。而外圈的三功能復用的LED則為轉向燈第一次集成了漸進式轉向燈,也就是俗稱的「流水燈」。
2014年的3代目TT則帶了一個相對低成本的矩陣解決方案。這種一個近光和三個小的矩陣式遠光單元的布置方式在今天的A3 Q3和A4上也都能見到。
而且從TT開始,奧迪的DRL設計開始和燈的輪廓的關係減弱,轉而用DRL來表達設計團隊的更多意圖。
比如A6和A7 C7的Facelift,它們的大燈輪廓幾乎一樣,但DRL的設計則採用了不同的形式。
另外在奧迪自己定義的產品定義中,TT、R8和A5都屬於「運動車型」,所以它們三個採用了統一的主題。而主題的淵源則來自於之前看到的奧迪最引以為傲的勒芒原型車。
在前兩節看過了寶馬和賓士的各種大一統之後,再看到奧迪現在市面上各種變化的設計主題,的確要感嘆一下奧迪對燈的鐘愛。
時間進入2017後,奧迪的大燈設計從A8 D5又開始了一個新的世代。
A8開始引入了迎賓模式,它包含了漸進式轉向燈的新速度定義以及對DRL的多顆LED的新控制邏輯。實現手段不難,背後對於營造儀式感、科技感的思考是最難的,這也是奧迪走在各大廠商前面一些的關鍵。
新一代的A6 C8在迎賓效果上做得比A8更加犀利。兩次雙閃的時間特別短,有種刺眼的錯覺。
A8的大燈引入了包括激光、矩陣在內的各種高端功能。雖然因為要放進去近光、遠光和激光等各種模組使得燈比較大,但A8大燈主要的視覺區域其實主要在DRL以上的部分。
同樣的思路也適用於A7。在點亮狀態下,A7的DRL描繪出來的眼神其實只有DRL以上的這部分區域。遠光作為一個不常開啟的地方在白天和光照充足的夜間都是暗下去的狀態。所以工程布置決定了車燈不能太小,但設計師可以通過一種新的思路讓燈表達出的眼神更加犀利。
A6、A7、A8這三者的迎賓模式使用了差別很大的三種思路。這裡將會成為奧迪日後的各個車型的一個重要差異點。這種成本不高的東西可以更好的區分頂配大燈和中配大燈的身份,而不是靠現在只有有一定研究的人才能看出來的矩陣模塊。
這個部分最後附上奧迪那段很有名的車燈發展歷史視頻
【燈廠大法好】奧迪車燈發展史無論從技術上還是從設計的思路上來講,BBA都代表了全球的最高水準。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有非常強大的設計團隊,還要歸功於圍繞在他們身邊的頂級供應商。比如奧迪的供應商是海拉,海拉的供應商呢,是蔡司。德國三大在這方面打的是一個體系,而不是單純的一個主機廠去推動一堆供應商。體系才是BBA的核心競爭力。
以上
推薦閱讀:
※運用在汽車HMI及內飾設計中的EmotionDesign(情感設計)及創新設計有哪些例子?
※一篇文章告訴你HMI UX/UI設計開發流程都有什麼特點
※北極星的藍不貪玩
※汽車四驅分為哪幾種
※你還買美式豪華的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