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紅包與感恩

毋庸置疑,紅包肯定是個好東西,不是因為那種看得見的代表喜慶與熱情的顏色——紅,也不是因為那個扁平而逼仄的容器——包,而是因為裡面藏匿著一張乃至一沓的紙幣。如果紅包裡面沒有裝著紙幣,當別人開啟封口的那一瞬間,你的誠信、人品與道德隨即跌落谷底,彼此之間陡生齟齬與罅隙,哪怕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今生也許淪為「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境地。歸根結底,維繫人際關係的那個魅影還是金錢,因為金錢是萬能的,誠如人們常說的「有錢能使鬼推磨」;若果非要說得好聽一點,無非就是「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而事實上,後面這句話的含金量似乎越來越低了。

我常年在廣東漂泊,已經很少聽到「紅包」二字了,周邊的人更喜歡說「利是」二字,這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說法,實則由地域文化所致。在廣東,紅包一般被稱為利市,有時又被人寫成利是、利事或勵事,我是一個喜歡咬文嚼字的人,究竟哪一種說法是對的,我也難辨真偽,單從字面上理解,它們似乎都對,一個有利於市場,一個有利於當時的情景,一個有益於某件事情,一個可鼓勵你做好某件事情,如此說文解字一番,皆有道理可言,無所謂對與錯,完全取決於當事人的初衷與用意。然經我考究,利是其實是一個音譯舶來詞,它的外文名是「Lai See」,因為香港和廣州是一個以講粵語為主的地方,而「Lai See」的外文發音與「利是」的粵語發音幾乎一樣,所以就發明了「利是」這個新的辭彙,它等同於內地的紅包。然而,利是與紅包略有區別,利事側重於鈔票,因為外面的那個容器已被另外叫成利事封了,而我們口頭上常說的紅包實則涵蓋了那個看得見的容器以及其里那些看不見的鈔票。儘管這個容器也就是利是封被人們製作得美輪美奐,精緻而小巧,或許還有一定的藝術收藏價值,但人們顯然更喜歡夾在裡面的東西,說穿了,這個容器就是一個可有可無、掩人耳目的遮羞布,因為一旦扯下這塊遮羞布,慾望的胴體便呈現出一副赤裸裸的尷尬場面,而中國人顯然是喜歡含蓄的。

人們常說「吃別人的嘴軟,拿別人的手短」,那麼,人為什麼會嘴軟呢?人為什麼會手短呢?這就涉及到三種微妙的與生俱來的情愫——人情、期望值與感恩。記得小時候,除夕之夜,父親會給我們兄弟姊妹四人每人一個紅包,也就是壓歲錢,那時候家裡貧窮,起初紅包頂多五元,後來才漲到十元,而且父親總是一碗水端平,連當時正在穿開襠褲且小我八歲的弟弟也有紅包。我當然不理解父親的做法,但我卻知道我當時的心態,我對父親一點也不感恩。我總是想,紅包為什麼這麼少?弟弟要那紅包做什麼?何不將弟弟和那個小我十二歲的妹妹的紅包勻給我和大哥?因為我認為父親給孩子紅包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紅包金額多多益善,我照單全收,我絲毫也沒有感激父親的心理活動。然而,當我正月里去親戚家拜年,臨走時,親戚總會給我一個紅包,這個時候我卻是感恩的。我心想,這個親戚真好,因為親戚沒有撫養我的義務,所以我就心存感激。我記得,我去姑姑家時,姑姑總會給我一個十元的紅包;我去舅媽家時,舅媽總會給我一個十元的紅包;而我去五叔家時,五叔卻給我一個兩元的紅包,這件小事情我記得很清楚,我心裡就開始不平衡了。我心想,五叔怎麼這麼小氣,才給我兩元的紅包,兩元錢能幹什麼?時至今日,父親和五叔早已跨鶴西去,如今為人父且年過不惑的我才慢慢地懂得,人家送多少金額的紅包這裡面是有道理的。此時,我突然想起了母親那句樸實無華卻飽含生活哲理的話,她說紅包就是拿米換飯。在這方面,母親處理得過於大度與寬容,雖則她目不識丁。譬如,親戚給我們兄弟姐妹的紅包是10元(寓意十全十美),母親給親戚的孩子的紅包卻是12元,還美其名曰這個紅包象徵月月紅,正好對應一年的十二個月,也不知母親是從哪裡學來的?除此之外,母親還送過8元和18元的紅包,數字「8」代表「發」,數字「18」代表「要發」。當然,母親還要看親戚的孩子的人頭數有的放矢地派發紅包,無非遵循一個原則:不讓別人吃虧,盡量讓別人感恩。

多年以後,兄弟姊妹都長大了,天各一方,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回老家探親時,根據隨鄉入俗的原則,為我們的下一代派發紅包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我沒有揣測錯誤的話,我們的下一代接受伯伯、叔叔和姑姑的紅包是不會感恩的。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譬如大哥只有一個孩子,我有兩個孩子,弟弟有三個孩子,妹妹也有兩個孩子,紅包送來送去,再加上送紅包的先後順序也難以把握,何況又涉及到諸如嫂嫂、弟媳婦和妹夫這些外人,加上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也不一樣,雖然他們嘴巴上不說,但兩口子同床共枕的時候想必還是會探論一下的,所以親人之間產生一些小小的誤會或矛盾在所難免。直到有一年,四個家庭的人和母親全部在弟弟的家裡吃圓年飯,開明的弟弟公開說:「我有三個孩子,都是一家人,我們以後就不要再給小孩發紅包了。」對此,我是贊同的,想不到一介書生竟然敗給了一個文化程度不高的弟弟。

我結婚的時候,我給一位在華北科技學院的高中同學打了一個電話,因為距離的原因,他沒有到場,但他卻託人給我送了一個500元的紅包,那一刻,我是感恩的,感覺此舉猶若雪中送炭,畢竟自高中畢業之後,我們從未見過,完全憑的是昔日的交情。此外,我又給一個在佛山工作曾經患難過的同事打了一個電話,他也沒有親臨現場,但他卻給我送了一個500元的紅包。值得一提的是,他做事的方法很特別,他在一本比較厚的書籍中間挖了一個洞,然後將500元現金藏在裡面,這件事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刻,我感動得熱淚盈眶。

有一年,我們一家四口在高州過春節,返程時,我們坐夫人的一位女同學的順風車來到了廣州。我們在她家逗留了一個晚上,她有一個兒子,出於搭乘順風車的感激,我給她的孩子派發了一個100元的紅包,作為禮尚往來,她給我的兩個女兒各送了一個紅包。事後,我好奇地問夫人,紅包里裝了多少,她說10元。那一瞬間,我的心裡就開始不平衡了,明明我送紅包在先,我原以為她會送兩個各50元的紅包,到頭來我卻虧了80元,我心想她不應該這樣做人吧?夫人後來解釋道,廣州人送紅包的風俗就是10元,純粹圖個喜慶而已。但我的心裡還是不平衡,她明明知道我送了100元,難道就不能更改一下那個一成不變的規則?所謂的規則不是人定的嗎?本來我原先對她是心存感恩的,如此一來,倒覺得她現在欠我的了。當然,人情又是另外一回事,畢竟人情這個鬼東西難以明碼標價。

2007年,我當時在中華商務聯合印刷(廣東)有限公司工作,這是一家港資企業。開工那天,辦公室的人排著隊紛紛找總經理梁兆賢先生領紅包,黑壓壓的一片。起初,我真不想排隊,因為我已經領到了由人力資源部代表公司所派發的人人皆有的開工紅包,覺得再向老總領取紅包的這種行為好俗,為了錢竟然要排那麼長的隊伍,感覺沒面子,但某位同事對我說:「不領白不領,千萬別跟錢過不去」。我最終經不起慫恿,更確切地說,是經不住金錢的誘惑,因為我當時不知道,老總的紅包到底有多少?當我領到那個只有10元的紅包時,我一點也不感恩。我心想,這是我排隊撕下臉面換來的,況且,我也像別人那樣說了一句「恭喜發財!」的話。當然,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你是老總,你代表企業,我一年辛苦到頭,你給個紅包犒賞一下也是應該的。除此之外,我所在部門的曾經理也給了我一個50元的紅包,我好像也沒有感恩的心理,因為我知道,她之所以這樣做,一則圖個喜慶,二則勉勵團隊成員們在新的一年裡好好工作,用實際行動做出成績來,不要讓領導操太多的心。若干年以後,我在某廣告公司也成了部門經理,我也學會了這一套,新年開工時給我的下級發紅包。我的下級並不多,每個人發個50元的紅包意思一下即可,其實我當時的工資並不高,現在想來,這是一種打腫臉充胖子的舉措。我承認,我這種行為有籠絡人心之嫌疑,想必我的團隊成員們是不會感恩的,他們拿得理所當然,他們拿得理直氣壯,他們拿得心平氣和。順便補充一下,香港還有一個習俗,那就是沒有結婚的人可向結了婚的人討紅包,與年齡無關,哪怕你年過半百,只要你煢煢孑立,至今孤身一人,只要你的臉皮足夠厚,向一個結了婚的年輕人大膽地說出「恭喜發財!」,你一定會領到一個紅包的,鑒於這種特別的習俗,想必你是不會感恩的。

時下,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紙質紅包漸漸地嬗變為電子紅包,譬如QQ、支付寶、天貓和京東等平台都有紅包功能,在這裡,我重點說說微信紅包。微信紅包有兩種,一種是固定金額的紅包,即普通紅包;一種是隨機金額的紅包,即拼手氣紅包,具體操作規則我就不多說了,大家都知道,反正拼手氣紅包的使用頻率最高。

如今這個年代,好像個個都是土豪,誰也不差錢,只要是微信群,不管是職業交流群,還是工作群、同學群、校友群、老鄉群、興趣愛好群等等,電子紅包的影子無處不在。大凡發紅包的有幾種行為,或新人入群向組織報到,或推廣商業廣告,或懇請大家投票,或懇請大家為他(她)的朋友圈的某條資訊點贊,或為了顯擺一下其內心那小小的虛榮心,或純粹為了活躍氣氛,或喝醉了酒興之所致使然,或為某個人、某個節日或某件事情助興,發紅包的人其目的不盡一致,領紅包的人也心知肚明。更有甚者,某些發紅包的人竟然實施道德綁架,他(她)說:「凡是領了紅包的要幫我投票,否則就將紅包吐出來。」我曾在某個微信群遇到過這種事情,心裡感覺很彆扭,如果看見了我絕不會搶這個紅包;如果不小心搶到了,也會違心地按照他(她)的意思去投票。而事實上,搶到紅包的概率真的很低,誰也不是手機控,因為搶紅包可謂是一門技術活,拼的是耐心、速度、眼疾手快、手機信號和網路流量。基於此,有需要就有市場,存在決定意識,一些商家就研發出很多搶紅包的專用APP軟體。說了這麼多,我想說的是,在微信群里所領到的紅包,不管發紅包的人出於什麼初衷,但凡領到紅包的人一般不會感恩。當然,兩人私下裡所發的紅包則另當別論。

前不久,某校友在校友微信群里說了一句話「我發了那麼多的紅包,某些人竟然從來不說一句『謝謝』,也從不發言,真沒意思,我以後再也不發紅包了。」隨後,校友們便對發紅包現象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我當時的個人建議是發紅包太俗,大家以後乾脆就不要再發紅包了。但是,我畢竟不是意見領袖,只是表達我的個人觀點而已,事後群里依然紅包滿天飛。我當然理解那位校友的憤懣之情,他隨後說出某個人領了他一個666元的大紅包,也不出來說一句「謝謝」,他實在是氣憤不過。對於這件事情,確實是那個領了大紅包的人做得不對,畢竟這年頭有錢就是大爺,人家願意發紅包,不管出於什麼目的,發多大的紅包,發多少個紅包,按道理領到紅包的人理應在群里公開說一句「謝謝」。但是,若果真這樣做的話,群里今後聊天就光看「謝謝」二字就夠了,於是充斥著大量的無聊的垃圾信息,難道不是這樣嗎?

在此,我不妨多花點筆墨探討一下拼手氣紅包現象。我個人認為,發紅包就是一種布施行為,布施之心越空,則佛性越明。因為佛家講求布施,而布施由低至高有三種層次:其一是物質層面的,別人飢時贈以粥米,困時贈以錢帛,這叫做外布施;其二是精神層面的,傳承知識,開啟智慧,這叫做內布施;其三是救世人於苦難之中,度世人於水火之間,這叫做無畏布施。你既然決定布施了,就不要索取回報,如果在布施之前有索取回報的企圖心,心態就會變得不平和、不寧靜,你的內心始終還是亂糟糟的。接受布施的人也會知恩圖報,只要他(她)是個正常人,人性尚沒有扭曲,他(她)會感恩的,他(她)要麼當面說出來,要麼不想說出來,假以時日,待時機成熟的時候,他(她)終究會報答你的,就算此生報答不了你,他(她)也會將恩德蔭澤在你的孩子身上,這種因果報應現象有點類似於那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所以說,於修心向佛之人而言,布施是一種修行。每個人的佛性不盡相同,那麼布施之物自然也不一樣。身外之物豐厚之人應勤於外布施,捐款捐物,解人以燃眉之急;飽讀詩書之人應勤於內布施,授人以漁,開其愚鈍,化其冥頑,授人畢生所用;而只有心懷大愛之人,才會敢為無畏布施,救人於危難之間。譬如我就勤於內布施,這三年我寫了大量接地氣的文章,冀求我的讀者們在看了我的文章之後能夠獲得一些人生的智慧與啟迪。

不得不說,金錢既是天使,也是魔鬼。當你收了別人的紅包,無論是紙質紅包,還是電子紅包;無論是陽光下的紅包,還是見不得人的紅包;無論是實物貨幣,還是電子虛擬貨幣,乃至拿了人家的東西,我將此理解成物質上的紅包,但凡是個正常人都會心存感恩,把你當成他心目中的天使,總覺得欠了別人什麼似的,於是對別人所給予的幫助表示感激,也願意幫別人說好話,在收了別人的好處之後,按照等價交換原則,樂於為別人做點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這是一種對他人幫助你的基本回報,實無可厚非。但是,時下許多微信群里湧現出來的紅包接力玩法就已經變質了,譬如玩法一:手氣最佳者特定倍數接龍;譬如玩法二:手氣最佳者特定金額群發;譬如玩法三:手氣最佳者固定金額接龍。此時,金錢就完全變成了魔鬼,這是一種赤裸裸的「網路賭博」,令許多意志薄弱者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雖則只有14個字,其裡面的學問卻大了去了。

總而言之,紅包若拿捏得好,可化干戈為玉帛,免除物質上的銅臭味與俗氣,讓別人對你感恩戴德,一輩子都記得你。紅包若拿捏得不到位,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固若金湯的人際防線可能會瞬間崩潰,別人雖然一輩子也記得你,但這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他(她)對你始終充滿著怨恨與鄙夷。

「道可道,非常道」,關於紅包與感恩之間的微妙關係,我不便闡釋得過於透徹通明,需留點懸念,此文無非就是拋磚引玉罷了,其玄機還得請讀者們自己去揣摩。(作者微信:xusongxiang1976)

推薦閱讀:

不同的讀書法
禹音:如何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
夢中出現的那個人是你嗎?(——致我們的親人、愛人)
對未來世界的十個終極猜想

TAG:中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