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東國家是如何走出殘酷內戰的?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出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這個中東國家是如何走出殘酷內戰的?

NO.473-從內戰到和平

作者:重光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在阿拉伯半島的東南端,有一個富裕卻常被忽略的阿拉伯國家——阿曼素丹國。它的存在感極低,提起中東亂局時很少有人會想起這個小國家。但其實,經過幾十年的國內建設,阿曼現在已經是富裕國家之一,且貧富差距很小,是富有幸福感的中東小國。

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曼

而這一切均始於一場長達13年的內戰。內戰中,阿曼的素丹卻穩住了陣腳,不僅重獲了民心,平定了叛亂,而且實現了民族復興。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看看阿曼是如何實現國家的大破大立的。

分裂而貧窮的國家

1962年的阿曼,仍是一個十分不發達的國家,且因為宗教原因極為封閉保守,拒絕一切新鮮科技。國民經濟以傳統的農牧業為支柱,大多數阿曼人不是在沙漠里放牧,就是在海邊採珠捕魚為生,生活僅能勉強溫飽。

阿曼西部與阿聯酋的荒漠邊界

此時阿曼境內沒有一處外國使領館、沒有鐵路、最基礎的道路系統只有11公里的柏油路。嬰兒死亡率高達75%,沙眼、性病與營養不良廣泛傳播。全國僅有三所學校,國民識字率不到5%。連油氣資源也因開發成本高而在被英國殖民者放棄開採。

阿曼前任素丹賽義德·本·泰穆爾

1932年至1970年在位

當時的阿曼是英國的「保護國」,被英國殖民者拆分為馬斯喀特與阿曼素丹國和阿曼伊斯蘭教長國兩部分。兩個部分處於平等地位,彼此常有摩擦,因而阿曼內部實質上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

就這麼個不大的荒漠國

還被英國人拆來拆去..

內部貧窮落後、分裂割據,對外阿曼的日子也不好過。阿曼與鄰居沙特和葉門之間一直存在懸而未決的領土爭端,衰微的國力使之根本無力控制遙遠的邊疆。越來越多的阿曼人對現狀產生了不滿情緒,分離主義情緒開始滋生。

在貧窮落後這一分離主義溫床的「滋養」下,阿曼南部的佐法爾省也成了分離主義運動的大本營。

阿曼與佐法爾省

該省部分山區受印度洋東南季風影響,每年六月到十二月降水充盈,為分離主義運動提供了糧食生產基礎。此地居民說的是南阿拉比亞諸語,與阿拉伯語亦有所不同。這兩個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佐法爾省的居民產生了強烈的脫離阿曼獨立建國的念頭。

如果沒有這段寶貴的沿海山地

估計塞拉萊也只是一片沙漠

1962年,一位對阿曼素丹失望至極的部落酋長——穆賽拉姆·本·努富勒從沙特那邊搞來了武器與車輛,穿越魯卜哈利大沙漠來到佐法爾省,宣布成立佐法爾解放陣線(DLF)迅速得到了來自省內外廣泛的支持。

和阿曼素丹不和的沙特甚至出錢將其成員送至伊拉克接受游擊戰訓練,學成了打完就跑的騷擾戰術,對阿曼政府軍和英國殖民者造成了巨大困擾,讓分離主義的呼聲越發高漲。

能穿過來也是不容易的

1966年4月阿曼政府軍駐佐法爾軍團的成員叛變,試圖刺殺阿曼素丹,雖然以失敗告終,但這卻戲劇性地助長了「佐陣」的勢力:素丹賽義德此後再也沒有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反而使得流言四起,街上流傳著英國人已經通過「幽靈」素丹完全控制了阿曼的謠言,動搖了阿曼國內本就不穩固的民心。

逃過一劫的素丹對佐法爾解放陣線發動了全面進攻,並對其控制區實施焦土政策,而這種「三光」政策只助長了佐法爾省居民對素丹政權的厭惡,進而更支持「佐陣」,反而對平定叛亂毫無裨益,連政府軍的士兵都覺得這種平判方式毫無作用,拒絕執行素丹的命令,進一步動搖了軍心與民心。

政變中的政變

佐法爾解放陣線並非只是由分裂主義者構成的組織,其思想形態多種多樣,阿拉伯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也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剛剛脫離英國完成獨立的南葉門社會主義共和國和其背後的蘇聯,也向「佐陣」提供了大量武器和戰術支持,使之戰鬥力大增。

南葉門背後站著一位蘇聯大佬

隨著阿曼政府軍的孱弱逐漸顯露,部分「佐陣」成員開始尋求達成比實現佐法爾省獨立更為宏大的目標——推翻阿曼素丹,建立社會主義國家。

在1968年9月的「佐陣」第二次大會上,大部分「佐陣」的職位都由激進的馬列主義派別接任,並將馬列主義作為該組織的指導思想,升格成為了一支全國性的革命勢力。

1970年,駐紮在佐法爾省的阿曼政府軍士兵

衣衫襤褸的他正在煮茶喝

此時的阿曼政府軍則處於極度劣勢,全國只有約一千名訓練不足的士兵,而且武器裝備十分落後,還在使用二戰後淘汰下來的手動步槍。素丹更是為了限制軍閥權力,對軍官隊伍大肆打壓,難以凝聚官兵的戰鬥力,在叛軍面前節節敗退。

1970年,叛軍已完全控制了佐法爾省山區,並向首府塞拉萊所在的海岸地帶進發。

想知道佐法爾省的山區

都有些什麼東西...

但表面上看來風光無限的叛軍也不是全無問題。激進的馬列主義者決定消滅部落這一傳統組織架構,拿部落酋長們開刀,有的酋長甚至被兒子用機槍打成了篩子。這些激進的舉措,使陣線內的溫和派產生了恐慌,內部分裂的隱患就此埋下。

值此危難之際,英國人終於坐不住了。英國在印度洋與波斯灣交匯地的重要戰略支點已經丟失了一個南葉門,再丟失阿曼顯然損失太大。英國人由此加入了支持阿曼素丹政府的隊伍當中。

其實重要的只在於沿海交通節點

至於內陸

英國人只希望不要惹麻煩

但是英國人發現,老素丹賽義德是扶不起的劉阿斗,不僅軍政智慧全無,在民間也已經沒有什麼威望。連北部的內地省也出現了另一支叛軍——阿曼與阿拉伯海岸全國民主解放陣線(NDFLOAG),和南方的「佐陣」互相呼應,讓政府軍腹背受敵,難以招架。

為了改變阿曼國內的局面,英國支持賽義德之子卡布斯回國發動了宮闈政變,把昏庸的父親送入英國,由在英國接受現代化教育的卡布斯接替政權。

遙相呼應,形勢緊急

「海歸」新素丹臨危受命登基後,立刻開展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涵蓋社會、科教與軍事等方方面面,並提出了「五點施政綱領」:

1. 大赦所有曾反對其父親的人(包括「佐陣」)。

2. 終止佐法爾省作為阿曼素丹私人采邑的地位,將其與馬斯喀特與阿曼素丹國合併,作為新阿曼的南方省。

3. 採取強有力的軍事反制措施消滅那些不接受大赦的」佐陣」。

4. 制定全國發展計劃。

5. 採取外交措施,使阿曼成為真正的有獨立主權的國家,同時被阿拉伯世界接納,並阻礙南葉門收到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援助。

阿曼素丹卡布斯·本·賽義德·阿勒賽義德

自1970年在位至今

英國軍方也積極配合,在政變後的幾小時內,英國陸軍特種空勤團(SAS)就空降阿曼,與阿曼政府軍一道打擊「佐陣」。阿曼常規陸軍也得到了擴充,並配發了英國提供的新式武器。阿曼的軍官系統也得到了英國援助教官的訓練,整體面貌為之一新,與叛軍作戰時也更加穩紮穩打。

阿曼內戰期間的一幅海報

一隻帶有阿曼王室徽章的手

正在敲擊象徵「佐陣」的五角星

上書阿文意為「真主之手毀滅共產主義」

內戰落幕,國家新生

與此同時,心不齊且宗旨混亂的「佐陣」被阿曼政府的大赦進一步分化。有相當數量的叛軍成員選擇向阿曼政府投降,甚至自備武器加入了攻擊「佐陣」極端分子的隊伍中。他們比來自其他地方的阿曼政府軍更擅長在崎嶇的山地中穿梭,對極端分裂分子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英軍在阿曼佐法爾省

米爾巴特城的軍事基地

卡布斯和英國人還採用了釜底抽薪的戰術,通過「軍轉民」的對口援助和高強度的意識形態宣傳拔除「佐陣」在南方的群眾基礎。

英軍的戰地工程師、醫療隊深入佐法爾省各地,為當地民眾建設基礎設施、提供醫療服務。貧窮落後的生活現狀得到改變,當地民眾也就不用把幸福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革命上。

廉價的半導體設備也以半買半送的方式送到了佐法爾老百姓的手中,接受政府不間斷的廣播宣傳。消息閉塞的民眾得知了新素丹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佐陣」的極端行為,人心偏向自然發生了變化。勝利的天平也逐漸倒向了阿曼政府軍的一邊。

半導體收音機

最終,已是強弩之末的叛軍傾巢出動,企圖一舉攻下英軍在佐法爾省的米爾巴特軍事基地(Mirbā?),卻被一百名還在受訓的別動隊員和武裝警察以及英國特種空勤團(SAS)的小分隊阻擋數小時,最後被3架馳援的BAC-167攻擊機打退。

阿曼佐法爾省米爾巴特城的省長要塞是

米爾巴特戰役交戰雙方的爭奪要點

此後叛軍元氣大傷,內訌不息,不斷分化並數易領袖,陷入了一盤散沙的混亂狀態。

1973年,阿曼素丹卡布斯通過不懈的外交努力,成功獲得了伊朗沙阿與約旦國王送來的軍事援助,協助阿曼政府軍推進封鎖線,肅清叛軍最後的根據地。

1975年,叛軍在佐法爾省最後的補給線被切斷,殘存的「佐陣」或投降,或喬裝打扮後逃入南葉門,次年阿曼素丹宣布叛軍已被擊敗。四年後,所有零星叛亂也均被徹底鎮壓,持續13年的血腥內戰終於結束了,和平再度降臨阿曼。

和平的阿曼

曠日持久的內戰給阿曼的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小的打擊,但也給了阿曼一個大破大立的新生機會,讓富有改革魄力的素丹卡布斯藉機完成了全國資源的整合。一場內戰,反而讓阿曼完成了之前一百多年都未能實現的現代化,可謂是紛亂的現代中東世界為人類帶來的一次成功的改革教科書。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END


推薦閱讀:

亂亂亂!利比亞清真寺接連發生恐襲,宗教派別間的矛盾你理得清嗎?
這個義大利女歌手, 為何被埃及人親切地稱為「埃及的女兒」?
我的葉門朋友
土耳其記者展示高雅報道藝術
先知「聖裔」統治下的約旦哈希姆王國 - No.6最古老的中東地圖

TAG:阿曼蘇丹國 | 內戰 | 中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