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靈感"不等於設計"主題"

最近有一個學生聯繫到康石石東家-漢藝國際教育,諮詢作品集。與大部分學生情況不同,這位Z同學去年自己做過作品集,但令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年後集中下offer的時刻,Z同學申的好學校幾乎全部落榜,顆粒無收。

漢藝顧問老師了解到,Z同學並非對作品集一無所知,相反她還曾極力尋找身邊已經成功考到RCA、UAL等名校的學姐,去打聽如何製作一本靠譜作品集的經驗。

當學姐拿出的作品都「靈感別緻、頗具深度」時,Z同學心裡暗暗總結:靈感一定要與眾不同,要特別,要顯得深不可測,這樣才能做出高逼格的作品,才能申上好學校...

面對名校紛紛落榜的結局,Z同學是很震驚的,那感受就是:我辛辛苦苦按照學姐的「經驗」做,為了讓設計主題特別又有深度都要想破頭了,為啥那些學校就看不到,甚至還給我發拒信呢?

一、缺乏靈魂的設計

Z同學的問題並不是個案,甚至這是目前廣泛存在於學生之中的普遍問題。從日常同學們尋找項目靈感的動機上就可以直接看出,初期尋找靈感的時候大家都帶著目的:希望自己找的靈感是特別的、與眾不同的、深不可測的。

其實帶著這樣的目的去尋找靈感,本身並沒有太多毛病,但如果把這樣的目的奉為圭臬,認為但凡尋找靈感就一定要xxx....多半已經陷入了偏執的誤區,這樣的項目勉強進行下去,很可能就是直接導致你的項目看上去很深、實際上很空的重要原因。

尤其在剛開始做作品集的時候,同學們普遍的狀態已經是對項目制設計流程感到陌生了,試想,如果這時候讓自己硬是以「深度至上」為前提去做一個自己壓根不了解更談不上喜歡的主題,這個過程該有多擰巴和糾結

這就好像逼著自己對一個沒感覺的人說我愛你,強迫自己就範的狀態又怎麼能做出真正意義上的好設計呢?沒有靈魂的設計絕大多數只會是照貓畫虎,把主觀思考變成填鴨式練習。

二、合理尋找靈感的3個原則

單純追求深度而做自己沒感覺的設計很容易讓自己憋出內傷,但完全放飛自我不顧及項目內涵貌似也不合適,怎麼才能妥善地解決這兩個問題,尋找到匹配自己又值得發展的設計主題呢?

在此,漢藝教學團隊結合過往成功經驗,給大家提供一個簡單高效的方式讓大家更快、更合理地尋找到設計靈感。

只需要把尋找靈感的目標變成:自己感興趣的,能與他人產生共鳴的,可深入了解的。下面來解釋一下這三目標:

1. 自己感興趣是為了讓設計者對某一靈感的研究有最原始的衝動。當你對某個事物發自內心的想了解,才會挖掘出這個主題範圍里最有意思的一面。

舉個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當你說到自家的愛豆和說到別人家的愛豆時,那種語氣和內容的信息量肯定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盲目的因為表象去決定靈感是不會讓你在設計中得到快感的。任何事物都可能激發你的興趣。

2. 能與他人產生共鳴的作品往往需要設計者換位思考,這方面很多選擇以社會話題為靈感的同學會容易出現偏差

很多同學找的話題不痛不癢,或是想表達的觀點漏洞百出而太容易被推翻,因為建立評判性思維並不是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而是需要設計者細心地觀察生活,找到人們習以為常卻不被發掘的觀點,並且要有足夠的事實案例幫助你去闡釋自己的觀點,這樣你的話題才能是一個「站得住腳」的話題。

談到共情,以漢藝國際珠寶配飾學部的M學員的案例舉個例子,這位同學在初期想要討論的主題是關於「科技烏托邦」——科技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更完美,但同時,所有看似光明的背後都是有陰影的。

這位學生想講述的正是那些陰影。但是大部分人能想到的「陰影」也就是那些低頭族,精神污染,資源浪費....這些已被嚼爛的弊端還怎麼能夠引起別人的關注,這其中人的細膩感知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把自己觀察到的都列了出來,並進行篩選。

仔細研究了一下現在的網路社交場景,M同學發現人們所用到的社交圖片幾乎都是p過的,就連那些分享生活的照片也都經過濾鏡的加工和處理。這些「虛假的繁榮」所堆砌的泡沫,稍加包裝就變成了人人心中自以為是的「完美生活」。

為了批判這種科技進步同時帶來的精神層面的集體虛假高潮,M同學決定以「濾鏡」這一元素充當靈感,進行後續的深入調研並實現設計方案。

M同學,珠寶設計MA,獲皇藝,金斯密斯,愛丁堡,謝菲爾德哈勒姆offer

3. 可深入了解,也就是避免找到的話題太「高」或者太「淺」。特別是一些宗教和政治題材等敏感話題還是盡量避免去觸碰,因為這樣限制級的題材在後面深入階段一定會遇到擋板。

另外就是一些很容易被堵死的相對較淺的靈感,比如防毒面具。這個東西已經很具象了,如果你沒有將小事物放大去鑽研的能力,很有可能之後做出來的東西會平平無奇

但是如果有這方面能力就另當別論了,比如下面可以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漢藝國際2016級學員N同學的設計主題就來自於防毒面具,她開始找到的靈感是鳥嘴醫生。可是要知道鳥嘴醫生在每年的義大利面具節中其實都會出現,這對於西方考官來說早就已經見怪不怪了,所以這樣的靈感必須先zoom out、再zoom in。

在N同學這個項目第一頁所看到的,她開始調研防毒面具的起源、藝術成就,以及防毒面具與當今生活的關聯等等...最後找到了自己最有衝動想表達的意義——戰爭的殘忍。通過調研,N同學了解到毒氣戰爭,進而發現戰爭中受傷害最大的並不是軍人,而是那些普通人,特別是孩子。

N同學,配飾設計MA,獲皇藝,倫藝,伯明翰城市大學,拉夫堡,德蒙福特offer

三、靈感≠設計主題

另一個層面看,文章開頭被名校紛紛拒絕的Z同學所犯的另一個錯誤是:把靈感看的太重要了,甚至把靈感直接當成了主題。

把靈感當做設計主題的全部,是一個很不聰明的做法。因為靈感並不等於主題,它還包括了你的概念,研究方向,市場定位,技術支持等。最開始如果在思維上將靈感簡單等同於設計主題而沒有構建出這個框架,會使得整個項目在之後的發展像一隻無頭蒼蠅一樣亂轉,導致很多調研和實驗變成無用功,費力而不討好。

相反如果為自己的藤蔓搭建好支架,讓它順著支架往上爬,這樣就會長出自己想要的形狀,後期不僅能避免砍掉太多的分支,而且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新長出的分支也能增添光彩。

Q同學,配飾設計MA,獲皇藝,金斯密斯,德蒙福特offer

以上圖漢藝Q同學的項目舉個例子,在學會制定方案之後,她為自己的項目首先制定出了一個方案。

  • 概念:未來的鞋類設計研究,在未來鞋隨著人們的需求變成什麼樣?
  • 靈感:對現在人們蝸居生活的探討,關鍵詞是膠囊旅館
  • 市場定位:概念型鞋款,功能型研究
  • 技術支持:3D建模,新型材料,智能技術

當她制定出這個方案之後,項目的主幹就清晰可見了,雖然很多內容當時還只是假設,但是明確設計主題需要考慮的各項因素能幫助設計者明確接下來的方向,很好地避免中間出現斷層或者斷片的現象。

從上述的案例可以看出,尋找設計靈感並不是讓大家對「深度」進行表象的追求,而是需要同學們切實地挖掘自己真正喜好的點,透過自己的視角去觀察世界的縫隙,才能更好地找到真正「別具一格」的靈感,也才能發展出具有深度的設計方案。

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讓每個同學得以在作品集項目開題階段更加順利地找到屬於自己的靈感,畢竟帶著好奇和愉悅的心情才能完成真正精彩的項目。


康石石現已推出個人微信公眾號——康石石(kang-shishi)

除每周二、周五發布專欄文章外,康石石公眾號將每日推送藝術留學文章,並於周末進行海外院校直播,敬請關注

訂閱方式:微信搜索 康石石 即可

推薦閱讀:

越幼稚越高級,用玩具設計打造百萬美元人生(上篇)
揭開「服務設計」的神秘面紗:選校與職業發展最強解析
日本藝術類留學-1概述篇
插畫的創作過程是怎麼樣的?
國外藝術類大學申請作品集要求

TAG:藝術留學 | 作品集portfolio | 留學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