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緩解分離焦慮,你做好準備了嗎?
如意1歲2個月。這天,如意媽媽身心疲憊,因為如意像塊口香糖一樣黏在她身上,連做飯時也不願意離開她,她只好把如意抱在懷裡,空出一隻手來洗切炒。
這不是如意媽媽一個人面對的問題,一兩歲的幼兒大多黏人,尤其是黏媽媽,到了上幼兒園的時候,還是離不開媽媽。「怎麼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如意媽媽問。
孩子不願意和媽媽分開,也是正常的一個過程。但是媽媽們可以這樣做,能很好地幫助孩子面對暫時的分離。
第一個階段,讓寶寶適應媽媽一兩分鐘的短暫離開。先跟寶寶說一個真實的理由,比如上廁所或者去洗個手、大約一兩分鐘後就能回來的理由。媽媽剛離開時,孩子也許會立刻放聲大哭,但一兩分鐘後,媽媽回到孩子身邊,不用哄孩子、也不必說不哭了這樣的話,只需若無其事地給寶寶看看自己洗乾淨的手或者跟寶寶隨意聊聊天。大部分孩子在幾次後都能接受媽媽離開一兩分鐘的空檔期。
第二個階段,讓寶寶適應媽媽五至十分鐘的離開。仍然說一個真實的理由,需要離開五到十分鐘就能回來的理由,並保證在這個時間期限內回到寶寶身邊,仍然跟寶寶聊聊天,給寶寶描述一下你做了什麼事。
當你取得了寶寶的信任,就可以試著把上一個階段的離開時間拉長,讓寶寶逐漸適應媽媽離開較長的時間。
跟孩子要說真實的理由而不是哄騙,每次離開前跟寶寶說再見,得到回應後再離開。有家人配合,繼續陪孩子玩喜歡的遊戲會更有效果。回來後跟寶寶聊聊天,講一講分開後自己做的事和內心的感受。
另外,實際應用中驗證有效的一點,就是和寶寶分開時一定要說再見,並且獲得寶寶認可和反應以後再離開。
其實寶寶從小就懂得「再見」。從觀察和模仿開始,揮手和再見意味著什麼,寶寶大都懂得。只是,大部分人的離開,不會令寶寶焦慮,只有寶寶在意的人離開,才會使他們不同程度地傷心。
接受和媽媽分離這一行為,是從接受說「再見」才能真正開始。「再見」一詞意味著先離開,再相見;而感情上能接受離開多長時間,則因人而異。
成人會用理智去分辨時間的長短,並設法接受現實,幼兒卻完全沒有時間概念,媽媽轉身一秒鐘,對他們來說可能都是漫長煎熬的折磨。
每次分開都跟寶寶說再見,其實是讓寶寶建立一種信號反應機制,並慢慢適應並接受這個信號帶來的結果。最初寶寶也許完全沒反應,因為他們還沒能將「再見」一詞跟「分離」的後果聯繫起來,這不足以說明寶寶沒有強烈的分離焦慮。
很多寶寶真正理解了「再見」的意義後,都會不願意聽到媽媽跟自己說再見,會大哭會涕泗橫流會死死抱著媽媽不鬆手會傷心到不能自已,有的媽媽也會受到感染抱著寶寶痛哭流涕,但是請冷靜請安撫自己更要安撫寶寶,真誠地跟寶寶解釋:媽媽愛寶寶、媽媽離開是要做什麼、媽媽需要離開多長時間、用寶寶能理解的事情(比如寶寶吃完飯或睡醒覺)標記媽媽回來的時間、回來後媽媽可以陪你做什麼。
堅持每次分開時跟寶寶說再見,堅持不哄騙寶寶以及不假裝離開,堅持說完再見做好安撫再離開。
簡單總結一下就是循序漸進,幫助寶寶逐步適應,慢慢培養出安全的情感分離耐受度。
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絕不是一天就能做到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特效方法能健康安全地把媽媽和寶寶迅速分開。我們所要做的還是先要滿足寶寶的安全感,在寶寶自身安全能量充足的前提下,慢慢適應理解和媽媽暫時分離的狀態。
從孕育,寶寶就是和媽媽連成一體,從離開子宮開始,寶寶就開始產生了分離焦慮。安全感缺失的寶寶會通過頻繁的哭鬧或可怕的沉默來表達這一焦慮。
默默媽媽曾告訴我,默默在出生第二個月後意識到自己已經真正離開了媽媽的身體,開始天天大哭。默默媽媽想盡辦法,終於發現,讓女兒趴在自己胸前能讓她安靜下來沉沉入睡。因為默默聽到媽媽的心跳,就像在媽媽肚子里聽到的感覺一樣。心安了的默默通過這個過渡的方法重新建立了在外部世界的安全感,解決了第一次分離焦慮。
孩子黏媽媽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尤其是全職媽媽帶孩子,兩三歲以內,孩子特別黏媽媽,不找爸爸不找爺爺奶奶不找姥姥姥爺或其他家裡人,也是很正常的事。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媽媽每天陪伴著小孩,孩子卻對於和媽媽分開毫無所謂,你覺得正常碼?如果不是小孩的安全感過於強大,那一定是哪裡出了什麼問題!
所以,媽媽們都先放下被寶寶黏的糾結,從正常理解寶寶的心理開始吧。也請做好打一場持久戰的準備,因為,最好的愛莫過於陪伴,愛孩子最好的方法也莫過於堅持和耐心。
推薦閱讀:
※媽媽,如果我不是很聰明,你還愛我嗎?
※當下城市家庭的一種常態:用物質滿足來代替親子陪伴
※老公只喜歡玩手機,卻不願意陪孩子
※聊爸:領著我們的孩子走進美術世界
※如何讓孩子接受繼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