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面試官,你到底喜歡他/她哪點?
當你跟某人初次見面時,多長時間之內便會形成對對方的初步判斷?這沒有標準答案,但當雙方接觸1分鐘以上時,你就基本完成了對對方的初步判斷。之後相當長的時間,你都會基於這1分鐘內的判斷,有目的的收集有利於證實或證偽上述判斷的信息。我們通常把這種現象,稱「先入為主」或「第一印象」。
多數人事經理和管理者往往會高估自己的面試水平,認為面試3~5分鐘就能對應聘者做出準確的判斷。我們不禁要問:初次見面,您到底看上他哪點?
作為測評顧問,我曾多次跟客戶方面試官一同面試。在點評環節,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評論,「形象氣質不錯,自信陽光」;「一看就很踏實,坐得住」;「聰明,腦子反應很快,回答很流暢」;「學歷和專業背景也很好」……幾乎對每個應聘者的評論,面試官都會有意無意地提到對方的外在表現和相貌。
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嗎?
有關「相貌偏見」的研究顯示,在求職過程中,長的漂亮的大學生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會給面試官留下好印象。包括那些招聘過上千人的人事主管,他們聲明不會以貌取人,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難以避免。以至於有人稱之為「衝刺效應」,即當應聘者在其他方面的條件相當時,其相貌在一定程度上將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夠獲得工作的機會。相貌不僅在招聘過程中是個活躍因素,其在後續的選拔、晉陞過程中也起相當的作用。例如,在一些企業中,會習慣選擇「看起來像領導」的人成為領導;相貌吸引人者比相貌平平或不吸引人者更加具有說服力,他們能夠在談判中佔據有利地位;在遇到困難時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幫助,在犯錯時更容易獲得寬容和諒解等。
通過數據建模構建的人臉。圖A與圖B分別是衡量能力(competence)和控制力(dominance)時的結果:中間一列為統計模型中的「平均臉」,左邊一列是被認為指定特徵(能力或控制力)低於平均臉3個標準差以上的面孔,右邊一列是被認為指定特徵高於平均臉3個標準差以上的面孔。圖片來源: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Olivola et al.
那到底有沒有證據證明個體特質或能力與相貌存在聯繫?《認知科學趨勢》(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總結了目前認知科學領域對這一現象的研究成果,給出的答案是「NO」。
找工作能力強的人和做工作能力強的人,要哪一種?
有的人善於表現自己,善於在面試中管理自己給他人的印象,但實際工作能力卻很一般。在很多情況下,找工作的能力和做工作的能力是兩種能力。
在招聘中,有一些組織常常採用競聘演說的方式來考查應聘者的能力。由於競聘演說的時間較短,應聘者只是將準備好的材料講講而已,講的又是一些「假如我擔任某職位,我會怎樣」的理論性內容。這樣,如果面試官對應聘者事先不了解,那就只能根據應聘者的演講技巧和整體印象來打分了。因此,這種形式的競聘演說可能考查的事找工作的能力,而不是做工作的能力。競聘演說可以作為評價應聘者的一種輔助方式,但不能是主導的方法。
面試培訓機構,培訓的更多是找工作的能力,而非做工作的能力。
如何找到那個「對的人」?
面試的緊要任務有兩個,即挖掘信息和預測業績。面試時間是有限的,面試官要想在短時間內挖掘和收集應聘者更全面的信息和證據,除了提醒自己不要過早判斷和下結論外,更需要有結構地設計一場面試。
首先,初步認識,必要的寒暄和對面試安排的介紹,能使應聘者放鬆,進入面試狀態。其次,需要基於簡歷信息,提問一些應聘者個人背景信息和過往學習、工作經歷的問題。第三,就應聘者的專業能力進行提問,了解其過往或現任崗位上的經驗積累和業績狀況。第四,結合目標崗位說明書或關鍵勝任力,提問一些結構化程度高的行為問題或情景問題。第五,為了選到對的人,而非最優秀的人,還需提問一些關於求職動機和意願性的問題。最後,結束面談環節,出於禮貌,也應該聽聽應聘者需要了解哪些信息,有時從應聘者最後提的問題中,也能投射出其比較關心和看重的方面,比如有的應聘者會問面試官「工作會不會經常加班,出差的頻率,晉陞通道……」
要找到「對的人」,基於應聘者背景信息的了解、專業能力的評估、基於目標崗位勝任力的面談和應聘者動機意願的評估,這些方面的信息收集不可或缺,其中基於關鍵勝任力面談所佔比例可以適當高點。全方位地收集信息,也有助於我們在點評環節,把應聘者的能力特點刻畫地更客觀、更形象和更全面。
作者:智鼎諮詢人才測評事業部總經理王康財
推薦閱讀:
※一對一面試為甚麽總是通不過?
※史上最全40分鐘面試提問清單,請收藏分享!
※面試技巧
※四項基本原則,讓面試官為你的機智點贊!
※【面試必知】自我介紹該怎麼做?——示範一則
TAG:面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