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你還在相信陰謀論???
曹操遺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資治通鑒?卷六十五?漢紀五十七》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事件之一。
這種影響,並不是書上說的那種「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一類的話,而是此戰以後,曹操永遠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天下由曹氏統一還是司馬氏統一,不是早幾十年或者晚幾十年的問題,而是整個華夏民族各階層之間如何轉型的問題。
自公元184年黃巾之亂而揭幕的亂世,持續了近四百年,一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統一中國,才算是塵埃落定。而如果當年曹操借赤壁之戰進而能統一天下,那麼歷史有很大可能,會是另外一番走勢。
這樣一場影響天下幾百年的大戰,雙方究竟是如何準備的呢?
是摩拳擦掌,蓄勢待發?還是虎視眈眈,枕戈待旦?就如你即將參加高考一般,所有人都全力以赴,務求讓你處在最好的狀態中?
並不是。當我們細究史料就會發現:交戰雙方都不是這樣的。探究本質,這可能是一場臨時起意的戰爭。
讓我們先回顧一下史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打敗了袁紹。但一直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一月,才算是完全消滅了袁氏勢力。轉年(公元208年)正月,曹操回到鄴城;七月,南征劉表。而赤壁之戰,發生在這一年的冬天。
曹操南征劉表的舉動很不合常理。按理來說,大戰過後,應該做適當的休整,但曹操卻似乎沒有這個想法,而是趕鴨子上架——接著打。雖然看上去上述的兩個時間點當中有半年之久的間隔,但曹操其時一直沒有閑著,而是在忙於準備:在此期間,他派人在鄴城邊上挖了個湖,操練水軍。
其中一個促成曹操南下的決定,很有可能是劉表的健康狀況。
曹操七月南征,八月劉表就病死了,這很有理由讓人懷疑:曹操是知曉了劉表病重,才趕著率軍南下的。否則,以劉表一貫狐疑不定的德性,曹操大可以一邊讓部隊休整,一邊準備軍需糧秣,同時再和劉表打打口水官司,等到萬事俱備了,再出兵不遲。
不過曹操的運氣著實不錯,走到一半,劉表就死了,劉表之子劉琮又願意舉荊州投降。之後,曹操打敗劉備,基本上很順利的就接收了荊州。
你看,曹操戰前磨刀霍霍,但到了現實中,卻只打了一仗,而且還是和劉備打的——劉備兵力不濟不說,還帶著十幾萬的百姓。曹操這一仗基本不費吹灰之力。
當勝利的果實來得如此輕鬆,問題也就來了:劉備已跑,接下來該怎麼辦?
答案肯定是接著揍唄。之前是忙著河北袁氏的事,沒空搭理你劉備。你跟牛皮膏藥一樣貼了我這麼多年,我忍了。可現在我騰出功夫來了,也該換我噁心噁心你了!
結果,劉備一轉身,又跑到孫權那裡去了。
我們在前篇已經分析過:孫權只要不想最終投降曹操,就一定會接納劉備,這是形勢所迫。否則,若是放任劉備被殲滅,那麼等到曹操兵臨城下的時候,他可就連個朋友都找不到了。
曹操於是又遇到了新的問題:孫權接納了劉備,自己接下來如何應對?
這時候站到曹操的立場上,他不得不考慮的是:大軍已經帶出來了,劉備已經揍過一次了,不接著打會怎樣?劉備投靠了孫權,自己轉身便走,以後還怎麼當帶頭大哥?
到這裡,問題已經變得完全不同:本來是來打劉表的,結果劉表死了,劉備投奔了孫權。問題於是從一開始的要不要打劉表,變成了現在的要不要打孫權。
不得不說,劉備這一跑,真是改變歷史的一跑。
我們知道,任何一場戰爭,發起方在戰前,一定會有非常詳細的規劃和準備,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通過什麼樣的手段、出現了變數應該如何應對,等等等等。反過來,通過對戰前預案的復盤,我們也可以大致推斷出雙方在戰前的準備程度和心理預設。
以此回看曹操在赤壁之戰前的準備,我們會發現:他的預案十分不充分,甚至於沒有。
首先,曹軍的水戰能力還是一如既往的拙劣,要知道,和孫吳開戰,水軍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在赤壁之戰期間,曹軍在東方沒有側翼的接應。如果曹操是鐵了心要滅東吳,那麼此時在淮南一帶,應當會有一支軍隊襲擾東吳。
- 類似的情形,是幾年之後,劉備從蜀中攻打漢中,關羽同時出兵襄陽,以為策應。
沒有準備充足的相關預案,最終卻又和孫權打了一仗,這隻能有一個解釋,那就是曹操一開始並沒有打算找東吳的麻煩,而是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在經過了討論之後,重新調整了己方的目標,半路做出「應該打東吳」的結論。
- 曹操的決策依據,應該有這麼幾條:
- 首先,如前文所述,既然已經和劉備交了手,那就沒有半途而廢的道理——尤其是在劉備投靠了孫權之後,更不能就此罷手。
-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劉備的問題不解決,荊州難以真正平定。劉備在荊州多年,勢力盤根錯節;而曹操新到,人心未附。更何況,孫權還在一旁虎視眈眈。如果就此離開荊州,放任孫權、劉備在側,那麼指不定會出什麼幺蛾子。
到這裡,我們終於「揭露」了大耳賊的可惡:本來曹操針對的是他,結果他往孫權那裡一蹦,給雙方都製造了兩難的選擇。
曹操一方,想來想去,最終決定開戰,於是才有了我們在今天文章開頭所引用的那段話(曹操遺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而孫權在收到這封信以後,經過內部的激烈討論,最終也決定開戰。
赤壁之戰,就這麼「莫名其妙」的開打了。
此戰最終以曹操的失敗而告終。因此歷來不乏各種評說,認為曹操如何如何的冒失冒進。但其實,任何事情只要失敗了,之後就都能找出很多很多的失敗原因。比如股市今天大漲,那麼總有人能給你找出八大理由;而如果今天跌了,也一定會有人總結出六個因素。
找到失敗的原因以後,很多人會就此進行推論:如果當時如何如何,那麼一定就能怎樣怎樣。比如:如果我今天早上就知道了上漲的這八大理由,那我就全倉買進了。所以說,既然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既然因為巴拉巴拉而失敗,那麼最好的選擇,就是曹操選擇不開戰!
這種想法,只能說是簡單粗暴又幼稚。
通過今天文章的分析,我們會發現,到了荊州以後,曹操事實上已經沒有「不開戰」這個選項了。雖然戰爭是由他一手挑起的,但從劉表死的那一刻起,局勢就開始和他預想中的不同了。他開了這一局棋,但棋局如何發展,卻已經脫離了他的控制。
劉琮上降表,
為了儘快接收荊州,曹操的最優選擇只能是輕騎突進;到了襄陽,知道劉備奔向江陵,為了防止劉備佔據江陵,曹操只能追上去打;
打敗劉備以後,劉備與孫權結盟,曹操只能和孫權開戰。
事後來看,我們總可以分析出種種的是與不是,來指責曹操這個做得不好,那個做得也不對。但這一切,其實只是基於我們在事後知道了故事的結局而已。而若把我們放回到事前,放回到曹操追著劉備跑的那一刻,我們未必能做出更優的選擇。而若曹操贏了,我們也必然能舌燦蓮花,說出孫劉聯盟失敗的各種必然原因。
這樣的馬後炮,並沒有什麼意義。對一件事情的分析如果僅止於做事後諸葛亮,那麼也就失去了教訓應有的分量。
最後,在下想通過分析曹操的應變處事,來說一說陰謀論。在下向來都反感陰謀論,但目前所見,所有對陰謀論的抨擊似乎都不得要領。因此,在下想通過曹操南征這一事例,試做分析。
陰謀論的缺陷何在?
在於它假定了一個無所不能的幕後黑手、無數沒有自主思維能力的提線木偶,以及一個不會發生任何意外的完美世界。
這些條件要同時發生,難度有多大?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
因為有手機相助,你考了全班第一名,這是你的一個小秘密。但不久,同學A就知道了你的這個小秘密。於是你只好苦苦哀求,許給他不少好處,讓他幫你保密。
可不久,同學B也不小心知道了這件事。於是你只好把使用在A身上的套路,再重複一遍。
一兩個人可以收買,但正常情況是,超過五個人知道以後,你的這個秘密就再也瞞不住了。
為什麼?
因為當一個系統涉及到的變數越來越多以後,總會有意外情況發生。而隨著意外的增多,整個系統按照預定的設想去運行的難度也會越來越高。當意外增加到一定的程度,事情最終一定會失控。
一個巨大的陰謀論要想實現,需要每一個身在其中的人都完全按照幕後黑手的事先設想行事,而且,不能有任何意外。這些人必須異常純粹、保質保量的完成黑手的任務,並將這光榮的一棒交到下一個木偶的手中。
循環往複,大黑手做了A動作,先引起B反應,然後又引起C反應,接著再引起D反應……最終完美導致Z的精準出現。
這種事發生的概率能有多小,諸位不妨算上一算。但最大的可能,只會是最終出現了一個SB。
就像曹操南征,事先想得再好,也料不到劉表會死得那麼快。而劉表一死,之前做的所有預演,就都被全盤推翻。即便曹操開啟了這場戰爭,即便他是見識卓越的戰略家和軍事家,此刻他也只能在確定大目標以後,見招拆招,機動應對,再不指望事先的規劃。
還是那句話,系統太複雜以後,局勢的發展必定會脫離你事先的設想。
所以,你真的篤定世界上有這麼一個家族、有那樣一個組織,是上天下地無所不能,卻又來無影去無蹤,從來不見諸於公開報道的嗎?難道在這個世界裡,就連一個揭穿皇帝是光屁股的小孩都沒有?
番外 | 我們的說書時間
今天的正文,似乎會給人一種錯覺:那是不是說所有的規劃就都沒有意義了呢?
並非如此。規劃自有其意義,但不在於執行,而在於約束。
你目前月薪5K,目標是三年之內薪酬翻倍。這個目標明確以後,實施計劃自然也隨之產生:你打聽了一下,銷售經理就是月薪10K。於是你的規劃,便是朝著「成為銷售經理」而努力。
結果做了一段時間的銷售之後,你發現自己實在不是這塊料。於是你調整思路,決定去考個證,或者再做點小兼職。
在這當中,你並沒有被自己的規劃所束縛,發現情況不妙後,你及時止損,善於調整。
但規劃因此就廢棄了嗎?並沒有,舊的規劃消失了,新的規劃卻產生了,它們始終都在提醒著你一件事:你的目標是收入翻倍收入翻倍收入翻倍。
這才是規劃最積極的意義所在:它可能會跑偏,但不會讓你停下來。
真正的高手,不是在事先準確算到了未來的一切,而是目標確定為前提,然後根據情形變化,不斷調整策略,以適應現實,並最終達成目標。
- Review -
魯肅說:為什麼孫劉必須結盟
袁紹棄獻帝:什麼是因?什麼又是果?
外戚之禍:是誰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
- More -
文字內容原創
謝絕未經授權轉載 三國之前內容已歸檔入 微信公號「喻以流年」不再搬運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