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lers:這個時代需要一些旗幟鮮明的聲音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刺》。這是青年作家李尚龍老師的第一部小說,講述了三個跨越時空的故事,但是卻指向一個深刻的主題「暴力」。我以前從來沒有推薦過文學作品,因為我總認為小說太長故事太慢而讀不下去。但是《刺》這本書讓我對文學藝術有了新的認知,打開了更大的視野。如果你相信我的判斷力,可以直接拉到底部點擊原文鏈接下單搞一本。如果你想了解我這樣做背後更多的故事,歡迎繼續讀下去。

01

最早知道李尚龍老師是因為他的暢銷書。不管是《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還是《你所謂的穩定,不過是在浪費生命》,光是書的標題就已經傳播廣泛,成為諸多公眾號寫手的洗稿對象;不僅如此,書里的故事節奏也很緊湊,一個故事結束,道理與立意也水落石出。

好標題、好故事、好立意,加上作者一顆熱心,書暢銷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於是在網路上,經常能看到李尚龍老師的作品,長期霸佔各類暢銷榜單。

但是這種故事體裁的文字,我卻是很不適應的。

我從2014年開始寫作,持續下來形成的文章風格,就是分析論述。沒有精彩故事的穿插,沒有感情充沛的描寫,在字裡行間插入嚴嚴實實的邏輯。我的文字是性冷淡的,只有冰冷的思考。我似乎很在意通過一篇文章倒逼自己大量思考,理清想法,形成結論,應用執行。然而這些文字太過冷峻,以至於有朋友說,讀我的文字,需要從喧鬧的世界中沉靜下來,深吸一口氣,咬牙讀下去。

倘若是在故事與論述題中二選一,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前者。所以我的文章一直是小眾,我的社交媒體的關注和閱讀量,只是慢慢地增長,很少有「廣泛傳播」「一夜爆紅」的情形。

這個問題曾經給我帶來困擾,我寫了很長時間,為什麼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快速漲粉,是不是我的寫作有問題?是不是我寫的不夠好?於是我買了許多暢銷書,想學習其他人做法,看看能不能借鑒,然後突飛猛進。在一堆書里,就有李尚龍老師的作品。

那是兩年前的時光,不過那個時候我似乎並沒有看明白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最後的結論是,這些雞湯對我的思考沒有價值,於是我選擇繼續在自己的方向上往前走。之後,我的風格一直保持,深度增加了,文筆更流暢了,也慢慢有了些小小的影響力。支撐我的信念中,有一條重要的信息:雖然文章閱讀量不高,但我的社群一直在發展壯大,小夥伴們也一直在進步;量雖不大,但是精準,如此而已。

這多像蒼白的自我安慰呀!也許我只是做不到一些事情而已:我就是不能正兒八經地給你講個好故事,因為我滿腦子裡都是抽象的概念與邏輯分析。一個故事進來,被解構得七零八落,最後就剩下邏輯的架子,其他的全部扔掉了。於是只要一動筆,就是概念加上因為所以。

去年我的第一本書《刻意學習》就把這種冷淡風演繹到了極致,雖然也賣成了一本暢銷書,放在排行榜上,簡單就像異類一般。

隱隱地我感覺那些被我嗤之以鼻的「雞湯」,會有一些我所忽視的力量,而這些力量也許能讓我打開一個新的認知世界。

我也有一些淡淡的思考:讓更多人更容易理解你的方式是什麼?你的文字怎樣才能更有穿透力?在嚴密邏輯的文章風格的背後,會不會有另外一套行之有效的邏輯,也能達到同樣的目的,甚至效果更好?

02

遇到李尚龍老師以後,我有了答案。

我們是在一次聚會上相識。作為一名理工男,我平時很少參與社交聚會。我覺得在社交場合持續說話,是很累的一件事情:我本不健談,為什麼非要裝作一副熱衷於社交的樣子呢?

但是和李尚龍老師一起吃飯,感覺會不一樣。只要是他組織聚會,就會把大家照顧好。飯桌上他會適時關注到每一個人,既不會讓你感到過度熱情的油膩,也不會有厚此薄彼的疏離。整個活動下來,均衡、有序、得體、舒適。

而作為一名故事的高手,聊天也總是不會缺少話題的。席間的對話其實是最有腦力含量的環節,思想與觀點的碰撞,金句頻出,包袱連連。李尚龍老師新東方教英語出身,講一晚上前後不重樣。於是哪怕你就是不說話光聽講,也是很有啟發的。

深入交流下來,這位90後青年作家,讓我有深刻的感觸:

(1) 「雞湯」只是一具皮相,關鍵的區別在於,皮相的背後,是怎樣的理念與心。而我之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僅從自己的偏好出發,把雞湯全盤否定。當然我走上自己獨特的風格,並沒有錯,但是要意識到,在更廣闊空間的更廣大群體,需要怎麼樣的內容承載形式?

(2) 我的文章需要投入深度腦力才能順暢閱讀,但是大多數人在生活大多數時候的腦力狀態,並不具備相應條件。故事是觸達更廣泛群體的必要模式,甚至是唯一模式。故事利用的是大腦既有的機能屬性,一看就懂,而邏輯分析文章,需要刻意學習後的認知與能力。

(3) 寫作者要心懷寬廣,心系更多讀者,而不僅僅是滿足於自我思考過程的快感;相反,更應該注重如何儘可能把理念以讀者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傳達到更多的人。在這方面,李尚龍老師已經做到了。他甚至升級了,成為了一名青年導演,通過文藝作品,來表達自己對世界、對社會的觀察與理解。

出了《刻意學習》,我認為自己只還是一名作者;如果要成為一名德藝雙馨的作家,寫出好的藝術作品,必須要看到更大的空間,心系更廣闊的群體。

03

《刺》這本書就是這樣來的。

李尚龍老師說,他在柳州簽售的時候,遇到一位中學生受人欺負的事情。經過一場網路鬥爭,他保護了那位學生不受欺負,但是卻由此在網路上關注到了更多的校園暴力的問題。

藉由網路才發現,原來不光是校園,在職場、在網路中,暴力無處不在;原來暴力不是少數人的經歷,只是多數人選擇了沉默,卻助長了黑暗的蔓延。暴力就像刺一樣,刺傷害人,卻不容易發現。

這本是一個不正常的問題,但是大多數人在生活中,卻讓沉默扭曲了認知。而一名作家,一名寫作者,面對這般黑暗,選擇了採用故事的方式,寫出一部小說,將人們帶入其中,讓你經歷文學場域里足夠絕望、足夠窒息的壓抑後,你會發現,我們必須要做點事情。

而要達成這樣一個喚醒社會的目的,僅僅通過論理的邏輯,力量是有限的。我們的訴求與觀點,必須包裹在故事的場景設定里,觸及更廣泛的人群,讓更多的人參與,經歷,體會,思考,推動全社會的反思。

李尚龍老師做了一件很有擔當,意義深遠的事情。這個時代需要一些旗幟鮮明的聲音,讓我們思考,怎樣才是對的,我們要追求些什麼;這個時代需要一些振聾發聵的聲音,把我們從月入十萬的知識付費焦慮中,從蹭熱點搏眼球玩手機求轉發的漠然中敲醒。

我很感謝在這個時代,遇到了李尚龍老師,遇到了《刺》這部作品。

04

李尚龍老師為了這件事情,準備了一年的時間。從創作作品時日思夜想,到安排出版的事無巨細。這已經超脫了「把一本書賣到百萬冊從而成為爆款於是聲名鵲起」的格局,而是一種胸懷天下「如何推動社會意識的覺醒與進步」的紅心。

我是一個月前有幸拿到《刺》的預印版,一個晚上讀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這幾年我讀專業學術類的著作偏多,更多是在理性上拓展,很久沒有什麼書讓我在情緒上有觸動,在感性上打開。只記得前一次如此強烈的體驗,是讀古希臘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但是《刺》和這部悲劇作品的不同在於,在以暴力渲染的悲情背景的映襯下,故事線索的收尾,在悲情中給出了未來的方向,讓人在窒息中看到了希望。

正如《刺》中所說,「因為有限制和約束,暴力才會逐漸消亡。」在一場零和的博弈中,誰都不會成為贏家。所以法律和科技在後記中引入,是面對人性複雜的場景下,共識出的多贏方案,也是我們需要奮鬥的方向。法律和科技可以看作理性的光輝,但是到達這個目的,卻需要藉助故事、藝術的感性催化劑,才能打開通道。面對人性的多樣複雜,一方面要知道我們面對的是什麼,另外一方面也要清晰的牢記我們要做什麼。從這個角度,不論從哪個方向切入,有一群人的共同努力,人性中赤裸裸的刺,才能開出一簇簇的花。

行文至此,不管是性冷淡的分析論理,還是「我有一個朋友」的故事情節,我們對世界的不同熱愛方式,其實可以自洽統一成一個圓。

所以那些雞湯,真的只是皮相;差異在於,背後作者的用心,在於作者著眼的格局。

05

習近平總i書記在2015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一切轟動當時、傳之後世的文藝作品,反映的都是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

花和刺的隱喻,穿越一個甲子的故事線,不同人物性格的特徵與命運的歸宿,最後都抓鐵留痕地打在了「暴力」這一主旨上,撼動心靈,引發思考,相信這部作品會在社會進步的道路上,發揮重要的作用。

誠意推薦你在繁忙的工作中,騰出片刻安靜時光,讀一讀這位90後青年作家的《刺》,思考一下,這個時代,我們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鏈接,一鍵閱讀。

推薦閱讀:

全球頂級拍場親歷者 馮瑋瑜新著揭秘收藏界
我的新書《為自己的性格找份工作》正式問世!
3月不能錯過的7本新書
新書簡介——明朝白銀、海洋貿易與制度內卷
最美人間四月天,我們就來說說詩

TAG:豆瓣讀書 | 書籍推薦 | 新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