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學了那麼多刷屏課程,但依然沒什麼進步?(新世相營銷課刷屏後的感想)

我們總是學不好某樣技能,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不夠勤奮和沒天賦, 而是我們的學習方法搞錯了。

下面的情況,看看你有遇到過不?

看到很多營銷運營類的群和朋友圈都在刷屏報名網易運營課程,一開始是抵觸的,但看到身邊的人都在參加,而且流傳著「網易出品,必屬精品」的說法,你終於也購買了該課程。想著「就算學不了什麼,加入一些社群也有好處」。這時,再看到其他人在繼續分享刷屏,心裡就沒那麼焦慮不安了。

接著又看到XX文案課程刷屏了,感覺自己的文案方面好像不是特別好,也需要加強一下。碎片化學習嘛。猶豫了一下,於是又報名了該課程

後來又看到很多群和朋友圈都在刷屏報名新世相課程,一開始也是抵觸的,但看到「每滿1萬人漲5塊」的緊迫感和越來越多的人報名加入,你終於也購買了該課程。因為畢竟是新世相創始人張偉親自授課嘛,就算再差也不會差到哪裡。

再過一段時間,又看到XX刷屏……

你不但都報名了,還認真學習了(假設是這樣)。學完了後,心裡感覺到「滿滿的收穫」。

過了一段時間,老闆給你下了一個任務——

「小林啊,你負責一下這次的事件營銷策劃,希望做得比上次好點。」

「好的!」

營銷策劃做完給老闆看了後,老闆搖了搖頭,很不解地問你:「你不是學了很多社會化營銷課程嗎?怎麼這個策劃和你學之前沒什麼變化啊!」

這個時候,你才想起自己上周剛學過XX刷屏課程的社會化營銷課程啊,怎麼都沒用上呢?於是打開微信的幾個付費平台看看了自己的報名課程,發現裡面4個老師和58節的課程全都聽完了呀……

上面這麼長的故事,

看完了且中招的請舉手

更讓人不解的是,過了一段時間,你又看到了XX課程,是XX營銷大神親自授課呀!又趕快報名聽課,心裡分析道:「量變導致質變,可能是上次學得課程不夠多……」於是,你又開始新一輪的勤奮學習。

「報名——聽課——報名——再聽課」,這其實是一個惡性循環。越學越多,但效果反而沒有什麼進步,甚至還變得更差了(把自己原來僅存的知識都搞亂了)。

一、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這種學習方式讓人的大腦得到了虛幻的滿足感——自我感覺學了很多東西,「很充實」的感覺,但實質上並沒有真正掌握到什麼。

比如有些勤奮學習的人覺得去玩就是浪費時間,只要拿了一本書來看,哪怕隨便一本書,就會抵消了心裡對「浪費時間」的愧疚感。而實際上,除了抵消愧疚感和讓大腦得到虛幻的滿足感之外,這種學習方式並不會給我們能力的帶來真正的提升。

像文章前面所說的不斷跟風參加各種刷屏課程,也是同樣的原因——報名參加了很多課程,先不理最終效果如何,但大腦會有一種「老子在努力地學習呢」的虛幻滿足感。

(圖片來源網路)

但是這種方式真正能學到手的知識並不多。根據美國一位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表明,通過聽講的方式學習,兩周後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

這也是很多人經常說的「為什麼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道理,依然沒怎麼改變自己」的原因。

這種學習方式符合人的本能規律,但並不是有效的學習方式,反而是真正浪費時間的做法。

二、怎樣才是有效的學習方式?

好的學習方法,都是逆人性的。

前面的學習方式稱為被動式學習——學完很有滿足感,但很快就忘或根本不會用,而真正讓你得到實質性進步的是主動式學習法。

主動式學習法就是在利用討論、馬上實踐或傳授分享他人的方式,把剛剛學過的知識進行二次吸收。比如你看了書里或學完某營銷課的「錨定效應」知識,第二步不是繼續再報名下一個XX大咖的課程,而應該把該知識進行運用或分享。

如,運用到產品文案或品牌營銷中。有次我為一款健康類的快消品寫銷售文案,如何讓用戶更容易接受68元的定價?可以把68元與用戶覺得不貴且合理的參照物進行對比——「每月僅68元,不到吃一次火鍋的錢」。這就是錨定效應的知識二次吸收,這樣就會增大該知識在我腦中的留存率。

三、高效的主動式學習法,具體怎樣做呢?

有以下三點可參照:

1.從問題導向出發

假設你要從零開始學文案,你會怎麼開始?

相信大部分第一步是到處去找書單。

「文案必看200本書」,

「營銷人必看500本書」 大學期間必讀100本書」

30歲前必讀的50本書

「……」

在這個信息產出量爆炸的時代里,你是不可能看完某個領域的所有知識或書籍。就算從幾百萬億的書中給你限定了100本必讀書單,認真地看完所有也至少過去了好幾個月時間。而在實際生活中,這種花長時間看完一堆書再來解決某個問題的做法是極其低效的。

試想,你的boss要求你在今天之內就要寫出一篇有關區塊鏈的文章,你真的能在一天內讀完100本「必讀書單」且還有時間完成一篇文章嗎? 顯然不能。

那怎麼辦?

別列書單,列問題單。

互聯網時代里,記憶性知識越來越容易獲取。比如世界有多少個國家?百度/Google可以在幾秒內給出答案。而越來越重要且更加有效的是提出問題,尤其是好的問題。因為問題會調動和幫助整理你大腦已有的知識,進行再深化和達到真正掌握。還可以促使你有更多動力去快速了解更多的知識。

比如你用同樣的時間,去看100本書或提出某個問題然後解決,哪個方式的更有效率?相信你也猜到了,提出某個問題後再去利用現有的工具解決問題(針對性地看書或利用搜索引擎等方式),更有效。

如前面說你的boss要你寫區塊鏈有關的文章,你首先需要的不是去看「區塊鏈必讀100本」的書單,而應該去明確具體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假如是說「區塊鏈技術會給未來5年的營銷帶來怎樣的影響」的問題,那你就根據這個問題去各種途徑(網路、針對性看書、請教專業人土等)獲取或學習你想要的答案。這種方式顯然會比盲目地看完「必讀100本書單」的方式更高效。

注意的是,這種問題導向的學習方式適用於大多實用性的領域問題(如,怎麼提高文案的轉化率),其他領域需要視情況而定。

當然,你有充足的時間,認真系統地看完推薦的書然後再運用,那是最好不過了。但是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式,能夠更快地幫助你把零碎的知識進行串聯,且還能激發你更多的想法和學習慾望。

2.多感官學習

真正會學習的人,永遠會調動各種感官(聽說讀寫等等)來吸取知識,這就是多感官學習法。

假如你聽完某文案課,這個時候只是利用了你的耳朵與眼睛的感官,你還可以把剛才的所學知識複述給他人(嘴巴),或用筆總結寫成筆記的形式等來加強你對該知識的吸收率。

為什麼這種方式這麼有效呢?

這是因為我們大腦接收外界信息是需要經過層層的傳輸,而同一個信息進行多感官的刺激,會更好地促進大腦形成較長久的存儲記憶,在需要用到該知識時可以快速地提取出來而不容易忘記。

我還記得在我高中一年級時,我的英語並不理想,出現不及格是常有的事。但是一年過後,我英語成績可以提升到120分(150分制)。這並不是我變得不正常了,而是我用了正確的方法加上適當的努力而得來的結果——我不只是死記硬背某個單詞或某個語法,還會把該單詞或語法放在文章里時進行朗讀、而且還會用筆寫和用轉述給他人聽等多感官的學習方式。

(當然,現在英語少用,可能沒有當時的水平了)

所以,利用多感官的學習效率顯然比單一感官的學習方式更佳。

3.不斷反饋與迭代

大部分人都會有一種自我認知偏差的現象。這是什麼意思?

比如你寫完了一篇文案,自我感覺非常好,邊寫邊感動地流淚。但是寫完投入後,用戶看了根本沒被打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我認知偏差的作用,無法看到自己寫出來的文案到底有哪些不對。這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原因。

這個時候,尋找外界的反饋就非常重要了。

比如,我們在玩遊戲的時候,只要智力正常的人在玩了一段時間,基本都能得到進步而不是原地踏步。為什麼呢?主要原因就是遊戲設置了一個十分明確的反饋機制——你完成了某個任務會有對應多少分,通過了幾關又可以升多少級等,這些都是很明確的反饋機制,可以有效地把你的遊戲能力進行迭代升級。

同樣,學習也需要不斷的反饋,才能得到更好的迭代進步。

比如檢查你寫的文案是否能打動大部分用戶,並不能只是你自己看了感動就行,需要給部分目標用戶看,讓他們給你反饋。或者自己列一個問題清單來檢查自己的文案是否避免了一些錯誤和遵守該類文案的要點——如,有沒有說人話,有沒有考慮投放渠道特點等問題。

再如,我建立怪獸先森營銷交流群,對我和群里的讀者來說,也是提供了一個反饋迭代的作用。你一個人想的東西,是有局限性。當你把自己的想法或文案等作品分享到群里,其他人對你分享的信息進行反饋。雖然每個人提供的想法不一定對,但是對你就是一種反饋,一種他人帶給你的啟發與參考。

(搜索關注公眾號「怪獸先森」,後台回復「進群」可以加入我的社群,與眾多營銷高手共同討論學習)

總結

以上三種主動式的學習方法,其實可以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從問題導向出發—多感官學習—不斷反饋迭代」

我們在使用主動式學習法時,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不斷完善,會比我們大部分人用「報名--聽課—再報名—再聽課」的被動學習方式更高效率。

但是為什麼這種有效的方式這麼少人用?是因為很多人不知道嗎?

其實這種主動式學習方法早在1946年就被提出,很容易就可以知道。而之所以很多人更喜歡用被動式的學習方式去學習,就是因為這種主動式的學習方法用起來並不輕鬆,很反人性(需要你真正動腦思考,真正克服大腦的懶惰性等)。但是,只要你真的認真這樣行動了,將會得到比過去幾倍以上的學習效果。

本文部分參照資料:《躍遷》(古典)、《思考,快與慢》(丹尼爾·卡尼曼),《刻意練習》(安德斯·艾利克森),《學習金字塔》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

喜歡看更多有關策略思維、文案技巧與營銷方法的乾貨文章,可以搜索關注公眾號【怪獸先森】後台回復「乾貨」。

推薦閱讀:

如何掌握費曼的學習方法?
朱麗倩怎麼樣??
自我介紹的範文有哪些?
學旅遊心理學有什麼好處?
一位技術牛人講:「奮鬥中的人沒有那麼多時間讀書」,大家怎麼看?

TAG:市場營銷 | 學習 | 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