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建築史教學的一次實驗

首先,感謝去年下半年有機會能和PSONE合作,可以放心將這幾個零基礎的高中學生交給我來折騰。


說實話在大學期間,甚至從業幾年之後,我一直認為建築史很重要,但卻不知如何下手深挖和學習。也挺質疑它到底能給我的建築實踐帶來多少實質性的改變。我本身藝術出身,是個視覺動物,卻深知建築史的重要。所以借上次的機會,希望帶著學生做一些有趣的讀書設計。

教材選擇是吉迪恩的《空間、時間、建築》。此書與其他理論書籍不同的點在於其每一個小章節都是獨立且在時間線上連貫的一個話題,並且用多個小片段構成了完整的多條時間線脈絡。當然缺點則是翻譯生硬拗口,初學者讀起來略顯枯燥無味。

在教學中,我只選擇了整本書的第二個章節——我們的建築遺產。本章主要的內容則是圍繞著文藝復興的發展,作者嘗試在其中找尋多條脈絡,最後與現代主義建築進行聯繫,體現建築遺產和建築史論在建築學發展中的重要性。我個人認為,此章則是本書重中之重的一個章節:時間跨度大,對於初學者來說,建立歷史框架比細節更重要;時間脈絡明顯,相較現代主義之後的發展,文藝復興的脈絡更單一,容易把握,訓練讀者的脈絡梳理能力。

Ospedale degli Innoccnti. Florence, Italy. Brunelleschi. 1419-1427


  • 新空間概念:透視法
  • 透視法與城市規劃
  • 透視法與城市構成要素
  • 達芬奇與區域規劃的萌芽;西克斯托斯五世及巴洛克羅馬之規劃
  • 巴洛克後期;波形牆壁及彈性平面
  • 戶外空間的組織

整個課程由15節1V1的1.5小時課程構成。

前6節課為讀書調研課即在課前需要把以上小章節全部精讀完成,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或者關注點,自行在網上做研究,並在上課前用15分鐘左右的時間做彙報。

6-10節課則是將知識進行整理,繪製邏輯diagram。

10-15節課是用拼貼的方式嘗試將所學元素進行空間的重組設計。


說實話一階段的課程對於沒有任何建築學背景的高中生來說,都這麼拗口的理論書是非常無聊的。我的解決策略則是配套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一起食用。並且會在課上給他們拓展更多的與其有關係的現代建築案例。如看到透視法與城市規劃的時候:中世紀的自由發展——星形城市——蘇查市規劃——理想城市——羅馬文藝復興規劃——1666倫敦規劃,梳理這條主脈絡的同時,我會從Giorgio的Ideal City的繪畫中抓出三個他認為最重要的觀點:即中心發散;街道穿透性;城市滅點。而在其繪畫中也可以體現出下沉廣場的概念。此時我會讓學生思考下沉廣場的有點;現在有哪些建築是帶有下沉廣場的;下沉廣場是怎麼進行空間處理的等等可以運用到設計中的空間處理思考

當然我在教學中也發現了很多有趣的關係和書中沒有提到的空間處理手段。如米開朗基羅在羅馬議會大樓廣場「地球之巔」的雙重點空間處理手法,讓我每次給學生講課時都會激動到拍案叫絕。這個案例我會在之後有時間的時候單寫一篇文章來表述。

總的來說,第一階段的課程重點在於讓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了解歷史在整個建築學發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影響;鍛煉學生的調研能力和講話能力

當然作為老師,這階段需要合理的引導和拓展學生的知識。我覺得這個階段是最考驗老師的知識面的廣度的。在這方面我自愧還是不行,比如有一次學生則問起來人文主義到底如何和建築發生關係的時候,我就很尷尬。因為大多的書對其解釋都是一筆帶過,並沒有深入的見解(可能是我讀書少了)。後來想起劉延川老師曾推薦過一本已經在家裡落了灰的《人文主義時代的建築原理》,讀完後這才大致有了一點了解。

The Ideal City. Francesco di Giorgio Martini. 1484


第二階段則是讓學生根據之前的學習筆記,整理成文字的diagram,然後再轉化成繪畫和文字搭配的diagram。文字邏輯要爭取將所有的知識點都整理好,而繪畫則可以只將最重要的點串接。

這階段課程的重點在於讓學生學會對知識進行梳理、總結及查缺補漏。鞏固一階段所學的所有知識點

Sketch Diagram of architecture in the Renaissance. Lu qi. 210mm x 297mm


第三階段則正式進入到設計環節,讓學生找尋大量的相關建築圖片進行Collage練習。這裡為了增加成果的衝擊力,我還會刻意的鍛煉他們的建築手繪、建築製圖的能力,將其運用到Collage之中。

最後這一階段則重點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審美、手繪能力及動手製作能力。

Layout: Architecture Elements in the Renaissance. Zhang Xinyi. 420mm x 297mm

Collage I: Perspectives and Elements of City Composition such as Walls, Qquares, Stairs, Streets. Zhang Xinyi. 420mm x 297mm

Collage II: Rome in the Middle Ages and Renaissance. Zhang Xinyi. 420mm x 297mm

Collage III: Application of Elevated Space-- Strada Felice, Rome. Chen Tingzhen. 420mm x 297mm

哎呀,終於寫完了。有點虎頭蛇尾,不過重點還是第一部分讀書,而第二第三部分則是如何將傳統讀書寫論文的枯燥模式轉化成設計的一次嘗試吧。很慶幸,今年一月去AA school面試third year時,和最喜歡的intermediate Unit2(偏重新古典主義研究)的導師面對面討論了此次的教學成果和方法,也得到了她的認可。雖然有很多不足,但這總也算是一小步,希望能在之後的教學實踐中再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2018年3月21日


推薦閱讀:

想不到建築界「奧斯卡」女王-Zaha Hadid竟然是這樣的Zaha
西藏建築特點
瀨戶內海上的建築—直島
爬蟲-ISSUU受歡迎的千份作品集(依點贊數)
力量的娛樂化 | 建築進化史

TAG:建築學 | 建築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