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密集爆發的日內瓦車展

一年前我寫了一篇文章《日內瓦車展我只有一款車要講》,去年的日內瓦車展平淡無奇,所以我只寫了XC60。沒想到這次日內瓦車展完全呈現出了爆髮狀態,各大主機廠多年以來吹過的所有牛逼在3月初全都拿出來了比較靠譜的概念車甚至量產車了。

Porsche Mission E Cross Turismo Concept——活久見系列1

保時捷出現在汽車設計話題的次數不算多,但這次的概念車很值得說一說。

這個車的最早雛形是一個學生的畢業作品,當然,那個畢設也是保時捷贊助的。保時捷很喜歡這個設計,於是一起收了這個作品和學生。後來不久之後就傳出要把那個作品量產的消息,又到2015年接著發布了Mission E概念車。一直等到Panamera換代,保時捷才終於又更新了Mission E。

現在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各種主機廠在準備發新車的概念車的時候給換個不同定位的車型,比如這個Panamera同平台的Mission E就來了個Cross,用奧迪做Allroad的思路做了一個概念車。

從Y0就能感覺出來他和Panamera Sport Turisimo的近親關係。同時因為Hood下面沒有發動機,所以Mission E可以在Hood上直接弄兩隻燈出來。而且從各種分縫、以及零部件的完整狀態來看,這次的Mission E概念車已經是預量產狀態,可能拿掉輪包上的黑色塑料件就是未來正式量產的樣子了……雖然保時捷推出Cross車型也不是不可能。

雖然是同平台,但是Mission E並沒有沿用Panamera的鈑金件,基本上只繼承了一些硬點。和Panamera不同,Mission E的車身型面要利落很多很多,比如側面出氣口直接用了前門和翼子板的分縫來做分割。

考慮到Mission E未來量產後的性能,它的起步價位可能就已經有Panamera Turbo那麼高,所以Mission E的內飾量產成如今圖片上這個樣子也沒太多難度。

除了方向盤之外,車裡的人觸手可及的地方都是各種屏幕。屏幕做的Cluster、IP和Console……駕駛位儀錶板放棄了5炮筒設計,而是改用一整塊OLED曲面屏。IP的正面都被各種屏幕佔據,一直延伸到副駕前面。從新聞稿上我看到的說法是這裡用了「全息影像」技術,也就是說不是一個簡單的觸屏。

Mission E的內飾給了我一種剛看到iPhone X的感覺。好像有些設計上不合理的地方,但在新的工藝和技術的影響下,那並不算什麼。

以保時捷的成本加上大眾集團的工業實力,Mission E可以從2015年的概念車完成成如今的樣子已經說明了在大規模量產車的領域裡,汽車行業的最高端技術可以做成什麼樣。


Toyota GR Supra Racing Concept——活久見系列2

寶馬和豐田應該是達成了一些共識,在全年年末發布了Z4概念車之後,它的同平台兄弟Supra在今年的日內瓦發布。而利用賽車來預告量產車的方式也正是寶馬在8繫上剛剛玩過一次的套路。

我第一次認識Supra是在2005年的《極品飛車:最高通緝》那裡面的黑名單第13名。

如今這台車最早預告是在2014年的FT-1 Vision GranTurisimo概念車上。後來陸續傳出來的消息包括FT-1的量產計劃,豐田和寶馬的合作…Calty在設計出了雷克薩斯LC之後又用同樣成功的方式設計出了FT-1。不得不說,很多細節上,無論是以前的FT-1還是如今的Supra都很雷克薩斯。

雖然車身的各種特徵比FT-1減弱了很多,但好在各種重要特徵的比例以及關鍵零部件的Theme都沒有太大的改變,基本上保留了4年前的味道。而且從這個造型達到的程度來看,Supra大概率會比同平台的Z4要更貴。

這次的賽車和之前發布過的M8 GTE賽車完成度基本上一樣,頭尾燈已經是量產狀態,但用了更誇張的套件來遮掩一下。

不太好遮掩的就是車身側面,尤其是很漂亮的Y0。但考慮到之前豐田在國內對86的策略,各路持幣等待的朋友們不要抱太大希望。


Audi e-tron Concept——活久見系列3

很久以前就在網路上看到過所謂奧迪Q6的傳聞。後來奧迪推出的多款概念車都被認為可能是未來Q6的樣子。現在終於見到了一個可以被叫做「Q6」的車——假如它是汽油車的話。

奧迪的e-tron大旗從2009年初次推出一個類似敞篷R8的概念車到現在已經第10年了,終於,奧迪帶來了第一款純電動的量產車。而e-tron貌似也即將成為一個車系而不是A3或者Q7這種傳統車名後面出現的後綴了。

我覺得應該是對e-tron這一子品牌重視程度實在太高的原因,這次日內瓦車展的e-tron Concept被圖上了「e-tron」的字元作為偽裝,玻璃也被貼黑,生怕暴露太多。

格柵區別於現在汽油車的六邊形而做成了比較圓潤厚重的八邊形。但其他方面卻和一台普通的奧迪沒太過的差異。可以說奧迪對於純電動、自動駕駛的態度都是非常謹慎的,他們顯然不認可過於摒棄傳統的造型設計。

這次的e-tron Concept是2015年法蘭克福車展上「e-tron quattro Concept」的量產化版本。儘管叫做「Concept」,但不能合法上路的概念車是掛不了英戈爾施塔特牌照的。

e-tron Concept的尺寸和大體姿態和Q5非常接近,區別比較大的地方在尾窗的傾斜度,e-tron Concept要更傾斜一些,所以看上去也比Q5輕盈許多。

上面是之前提到的2015 e-tron quattro Concept的內飾。在看過了如今A8 A6代表的全新一代奧迪內飾之後再看3年前的東西就豁然開朗得多了。上圖的各種屏幕和方向盤基本上就是A8上面儀錶、MMI操作界面的理想化版本。換言之,上圖中的各處零件換成和A8 A6一樣的通用零件,然後門板、IP的型面變化更柔和一些,我們就能大概知道e-tron量產車的內飾長什麼樣子了。


Mercedes-Benz AMG GT 4 Door——CLS的完全體

因為產品線的寬廣,基本上每個月都能見到賓士推出一些新的東西,比如這次的被稱為CLS應有樣子的4門AMG GT。

德國的汽車行業應該的確有一個壟斷聯盟,因為寶馬把6系涼掉之後其實還是原來那個尺寸的車,直接內飾做豪華一些變成比7系高半個檔次的8系。而賓士自己把CLS的造型做成半死,轉而推出一個和CLS尺寸相近的四門AMG GT,定位位置在S級以上。他們似乎是預謀好一樣幾乎同時推出了自己的新車。

AMG GT53和CLS53的前臉相似度很高,除了格柵之外都是同樣主題變換的不同形式而已。而這種格柵的差異只是新AMG格柵和傳統AMG格柵之間的差異。結合前面的新AMG G63來看,以後CLS63應該也會用和4門AMG GT一樣的豎條格柵。

目前我個人可以比較確定的是,4門AMG GT和CLS共用同樣鈑金的地方是四個車門。很像但不是很確定的地方是俗稱的前後翼子板。

事實上,4門AMG GT的外飾設計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是把CLS的倒三角前後燈改成了一個正常形狀而已,僅僅是這麼一點改變,4門AMG GT的顏值就已經比 CLS高出了很大一截。所以就換了這麼一下馬甲,然後加了AMG的Buff,這款車就已經可以和Panamera作為競品,4門AMG GT53達到Panamera 4S的級別,而63S的功率已經足夠應對未來的Panamera Turbo S了。

大燈的燈內飾圈用了碳纖維材質,這是第一次在普通量產車上見到碳纖維的出現。而非常扁長的尾燈則在側面飾圈上刻上了AMG logo。

左CLS,中4門AMG GT, 右AMG GT

內飾方面,IP和門板沿用自E和CLS,而Console全新設計,用了和AMG GT跑車有些相似的整體式設計。同時因為是純運動定位的車型,所以Console的位置更高,更有一些戰鬥感。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AMG的專屬方向盤和為4門AMG GT專門重新設計的Console上的各種按鍵也全都屏幕化。按鍵根據切換和開關會顯示不同的內容,而在汽車沒有發動的時候,這些小屏幕就是黑色沉默的。根據車展上的一些報道照片來看,這些地方也都是指紋收集的好地方。享受科技感帶來的便利的同時還是要忍受一些不方便的。

屏幕化的操作界面的確是大勢所趨,各大廠商基本上都推出了基本上完全基於觸屏的新式多媒體系統,但從操作便利性而言,4門AMG GT的這種分塊式的按鍵&屏幕的融合版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只是成本不是目前一般的普通車型可以承受的。


BMW M8 GranCoupe Concept——6系似乎涼了

在Giulia用了先出四葉草再推出普通版車型的套路之後,寶馬似乎也借鑒了過來。先是一台正經的概念車,後來推出了賽車,而今天則帶來的是不給看內飾的4門版M8的概念車。

這次M8的傳播色用了寶馬不算常用的綠色,同時官圖的簽名也不是某個設計師的名字,而是「BMW M Design」。私以為,在運動系列品牌的建設上,AMG是領先了AB一步的,因為AMG 有65這種沒有競爭序列的產品,同時從SLS開始到現在AMG已經有4款獨立的車型。所以這裡寫「M Design」應該有加強M品牌存在感的意願。

這是把量產車的門把手拿掉後弄個新漆就推出的所謂概念車。很敷衍。有多敷衍呢……就是內飾都不給你看。

按照車高相等的原則,我把M8 GranCoupe概念車和之前的8系概念車放到了一起。可以看出來各種主要特徵的相似度很高。主要變化在於:

頭部有行人保護相關法規而不得不做得比較平整;尾部因為有排氣機構的原因所以也比較突出;車身側面因為衝壓工藝和內飾空間的限制,腰線裙線的正反凹凸變化變得緩和了一些。另外可以看出來,寶馬已經厭煩了拎出來一條腰線的造型手法,轉而採用比較飽滿的型面轉折來塑造各種特徵。比如M8 GranCoupe概念車的裙線特徵就非常立體,不像是刀切出來的,而是用雕塑工具塑造出來的。

這次寶馬整體壓暗的官圖有種末日題材電影的質感。總讓我想起類似《2012》這樣的電影。雖然M的大嘴依然是碩大梯形下進氣口的主題,但由於比較合理的調整一些比例,使得M8 GranCoupe概念車的整體感覺更有不怒自威的味道而不是像現在的M4一樣歇斯底里。

「不怒自威」這樣的形容詞上次我用來形容一台寶馬還是很久之前的E60 M5。可以說M8的前臉把各部分的比例關係調整得非常舒服。表達「進攻性」有很多種情緒,比如凶、怒之類的,而「威」就更高了一個層次,顯得更有厚重感。

四齣排氣,沒有電動,沒有自動駕駛,純粹的原始動力。在各大廠商全都因為產業變革而焦慮的時候,這樣的一台M8應該會給Petrol Head一些安慰吧……


Aston Martin Lagonda Vision Concept

阿斯頓馬丁標誌性的格柵,漂亮的姿態在這款Lagonda Vision Concept上完全看不到。

這個前臉的Graphic最近幾年已經被各大自主品牌用爛了。前一段時間我提到的各大廠商的焦慮現在也傳播到了阿斯頓馬丁身上。結果就是這種:

MPV和Sedan的Cross……

這種商業會議或者朋友相聚的場景發生在一台AM裡面,總讓人很有違和感。不想多說什麼。想像不出想買AM的人最終買了一台MPV回家的場面。


Renault EZ-GO Concept

這台概念車是這次日內瓦車展上為數不多的純概念之一。

有趣的是,它讓我想起了當年我實習的時候另外一個朋友做的作品。2013年的學生作品和2018年的主機廠概念車有種很奇妙的巧合與相似。當然,這只是一個插曲~

如果你讓一個學汽車設計的人畫一台未來場景的概念車,那麼大概率會和這台EZ-GO有一些相似之處。比如和車身融為一體的輪子,全方位透明的座艙,細細窄窄的車燈……

EZ-GO的各種細節都處理得很舒服。比如車身側面兩片的厚度,側面玻璃門的型面以及由logo發散出來的八邊形的完整度和線性,都是好好推敲過的。

不過這個內飾就有些過於簡譜了……這種鋁合金的扶手、織物的座椅,過於的單調了。似乎是一個設計師做完了外飾之後覺得精疲力盡了就隨便弄了一個內飾出來……


Volkswagen ID Vizzion Concept

ID Vizzion代表著大眾的ID計劃更貼近實際了。我記得差不多十來年前,大眾發布過一款也叫作「i」的概念車,只不過後來不了了之了。從2016年的ID Concept再到去年的ID Buzz和ID Crozz,大眾已經在這個上面發布了四款半概念車。

這款車身尺寸和布局跟捷達差不多的ID Vizzion代表ID系列到現在越來越貼近實際。長距離的純電動車,225kw的動力、111KWH的電池容量。

前臉的大燈發光條和logo連在一起,而在尾部也做了同樣的設計。

這又是一個座椅旋轉的內飾,基於所謂2025年L5的自動駕駛技術。我覺得有理想是好的,但不適合國內一有事故就機動車全責的路況而已。

這個內飾的設計非常的感性化,很不像如今大眾以功能性為主的設計思路。這個座椅大概代表了未來的廉價座椅發展趨勢。中央扶手做了一個型面轉折有些複雜的變化,中間的木頭如果做成實物的話應該非常有質感。

內飾的操作界面基於全息投影。全息投影的操作系統已經有實際的產品搭載在Lykan Hypersport上,而且看過一些關於這個的視頻,覺得以目前的電子產品發展速度來看,七八年後實現像上面圖裡一樣的投影還是有這個可能的。

當然,如果這種技術真的實現量產,那麼第一個被衝擊的應該是手機了。


推薦閱讀:

50-70萬 拿樣兒跑車推薦
保時捷帕納美拉這款車如何?
保時捷MissionE:嘴上說不跟特斯拉較勁,身體倒很誠實。
保時捷也推出中國專屬版車型,老外羨慕,有何過人之處呢?
樂高911GT3RS開箱——從玩具了解汽車的構造

TAG:日內瓦車展 | 汽車設計 | 保時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