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學習筆記

非暴力溝通

1、誠實的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

2、關切的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

一、四個要素:

1、留意發生的事情;什麼是我的觀察

我們此刻觀察到了什麼?不管是否喜歡,只是說出人們所做的事情,要點是清楚的表達觀察的結果,而不判斷或者評論估計。

我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於(或無助於)我的福祉的具體行為:

「當我(看 聽 想到我看到、聽到)……」

你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於(或無助於)你的福祉的具體行為:

「當你(看 聽 想到我看到、聽到)……」

要學會區分觀察和評論,下面一首詩幫助你理解觀察和評論的區別。

我從未見過懶惰的人;

我見過

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

在雨天不出門

但他不是懶惰的人

請在我胡言亂語之前,想一想

他是個懶惰的人,還是他的行為被我們稱為「懶惰」?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這個孩子有時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 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請你在說愚蠢之前,想一想

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我們說有的人懶惰

另一些人說他們與世無爭

我們說一些人愚蠢

另一些人說他學習方法有區別

因此我得出結論

如果不把事實和意見混為一談

我們將不再困惑

因為你可能無所謂,我也想說,這只是我的意見

——魯思·貝本梅爾

將觀察與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非暴力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景中進行觀察並清楚的描述觀察結果。

例如

表達評價:評判對方(攻擊別人),會讓對方覺得受到指責,感到委屈並退縮,這樣雙方的關係會更加疏遠。

在受到指責時,大多數人都無法把注意力放在對方需要上,當然指責他人有時會讓我們達到目的,出於害怕、內疚或者慚愧而改變了自己的行為。然而這樣的方式來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也是在使用暴力。

評判自己(攻擊自己),會否定自己,無法建立自信和安全感。使自己變得痛苦。

當我們表現的不完美的時候,我們有時會通過嚴厲的自責,自責意味著他們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不好的,感到痛苦,陷入自我憎恨。我們也許會利用自我憎恨來引導自己成長和學習。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種,即使我們試圖更加友善體貼,一旦人們意識到我們行為背後的愧疚與內疚,他們對這些行為的欣賞也就比不上那些出於愛的行為。

2、表達感受,而非評價,感受如何?

對於這些行為,我有什麼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對於這些行為,你有什麼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你感到……」

例如 受傷 害怕 喜悅 開心 氣憤等;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往往是申辯和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可能會做出積極的回應。

表達感受會讓對方理解你。

學會傾聽: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常常急於提出建議安慰,或者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感受,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自己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的體會對方,傾聽他人有助於對他人的理解和接納。傾聽使我們勇於面對自己的弱點,幫助我們預防潛在的暴力,使談話深入有趣。

越是能夠傾聽他人,越有機會被傾聽。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品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是何其的幸運。

3、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哪些需要(價值 願望)導致那樣的感受;

什麼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行為)導致我那樣的感受;

「因為我需要/看重……」

什麼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行為)導致你那樣的感受;

「因為你需要/看重……」

聽到不中聽的話四種不同的選擇:

1、責備自己

2、指責他人

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我們罵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我們可以馬上問:「我什麼樣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一旦意識到自己有尚未滿足的需要,我們的身心狀況就會明顯改變,我們不再羞愧、內疚,沮喪。,而開始體會別的情感,不論是:憂愁、失望、恐懼、悲傷,挫折感或是別的,其目的都是推動我們去滿足需要和追逐夢想。感到遺憾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它幫助我們從經歷中學習,學會自我寬恕而無須責備自己。一旦專註於為滿足的需要,我們就會考慮如何滿足它,反之,用苛責的語言指責自己,不僅難以找到解決辦法還容易陷入自我懲罰的痛苦之中。

當我們表現不完美時,我們可以通過體會憂傷和自我寬恕,來看清自我成長方向以免自我懲罰。我們專註於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愧疚、內疚、惱怒或沮喪的心理來尋求改變,而讓愛主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主動根據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生活。我們的行為不再是為了履行職責、獲得回報、逃避懲罰或者感到內疚和羞愧。通過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用「選擇」代替「應該」。

4、具體要求為了改善生活,請求是什麼。

清楚的請求(而非命令)那些能豐富我生命的具體行為,

「你是否願意……?」

關切地傾聽那些能豐富你生命的具體請求,而不解讀為命令:

「所以,你想……」

我們告訴人們,為了改善生活,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我們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責罰,他們會把我們的請求看做是命令,如果我們清楚的表達我們無意強人所難,人們一般會相信我們提出的是請求而非命令。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而是注重每個人的需求,目的在於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

二、 表達憤怒的步驟:

1 停下來,呼吸,

2留意我們的指責。

3體會我們的需求,

4表達感受尚未滿足的需要。

三、這些是評判:

1、道德判斷

2、進行比較

3、迴避責任

4、強人所難

1、道德判斷是用道德標準去判斷別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做是邪惡的,語言使我們陷入是非之中。我們貌似客觀的語言表達自己,一旦遭遇不喜歡的人和事兒,就想別人有什麼不對。我們一心分析和確定錯誤的性質,而忽視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因此如果女友想多一些體貼,她就「太粘人」了。可是如果我想要多一些體貼,那她「冷漠的像木頭」。如果同事關心細節那麼他就是「強迫症」,如果我更在乎細節那麼他就是「粗心大意」。諸如此類的評論暗含著我們的價值觀和需要,不幸的是,這樣的方式提出來主張可能會招來敵意,使我們的願望更難以滿足,即使他們接受批評,選擇讓步,通常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如果他們處於恐懼和愧疚或者內疚而迎合我們,或遲或早,我們會發現對方不再那麼友好。當然他們也付出了代價,屈服於外部內部壓力,很可能使他們心懷怨恨,並厭惡自己。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2、進行比較,比較也是評判的一種方式,如果真想過上悲慘的生活,那麼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3、迴避責任,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不得不」「你讓我」這種句式淡化了個人責任,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

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你覺得有些事情沒意義而你不得不做的,請列在一張紙上,列好後向自己坦白:你做這些事情是因為你選擇了做它們,而不是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一條上加上我選擇做。「我選擇做xxx是因為我想要xxx.」

句子1:,不知道自己除此之外還能從事什麼工作,使我不得不在圖書館工作。而且父母喜歡這份工作,收入穩定。壓力小。×(把責任推脫給別人或者環境,缺乏責任感)

句子2:我選擇在圖書館工作,因為我想有更多時間去提升自己,圖書館的工作體現了我的價值,這是一份自己勝任的工作。而且對於家庭的照顧也十分方便。√(把責任歸到自己的原因。)

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

A 為了錢

B 為了得到贊同

C為了逃避懲罰

D為了不想感到羞愧

E為了避免內疚

F為了履行職責

以上A到F的動機付出的代價是失去生活的樂趣,迎合他人,委屈求全,會讓人感到無可奈何,改變原始動機,從自身心理需求出發,從愛出發,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兒,放棄一些自己無奈的事情。

4、強人所難,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這是我們社會中強者常用的手段。

我們大多數人使用的語言傾向於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人們越是習慣於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於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人們認為自己的感受是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各種權威主張的「正確思想」,於是我們被鼓勵服從而非傾聽自己,漸漸地 我們開始習慣於:「人們期待我怎麼做」

我們常常害怕讓任何人失望,其實真誠待人比委屈求全更可貴,如果別人感覺不安,我們可以認真傾聽,無需責備自己。

推薦閱讀:

十大心理學效應
如何有效地做技術溝通?
唐鶴德到底有多好?
儀式感給哀傷開了一個小口子
三個故事,測測你的情商是不是你的硬傷

TAG:心理學 | 非暴力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