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chel Whiteread|不再白讀,關於瑞秋的 9 個真相
這不是冷笑話,sprachel 我以前真的 「白讀,white read」 Rachel Whiteread 了。
瑞秋·懷特里德(Rachel Whiteread,1963年4月20日~)是 YBAs(Young British Artists,是 Turner Prize 第一位女性獲獎者,成名作是一座拆遷房雕塑。是極少數「女的,活的」出現在藝術教科書和新聞中的藝術家。即便如此,雖然筆者同名 Rachel,一直對她沒太大感覺。
直到去年在 Tate Britain 看了展出其 25 年精華作品的同名大展:天吶,怎麼這麼好看,透明的材質、微妙的細節、彷彿觸摸到你的內心。雖然我也看不懂,作為顏狗,決定寫她。
拖延症到大展結束才來填坑,發現以前書白讀了,理解全錯!
真相1:她不是在做雕塑!
Rachel 多用石膏、混凝土、樹脂、橡膠、金屬等工業材料製作日常物品和建築式的空間。既有令人倍感親切的日常用品,又不乏更大體量的公共藝術。
曾理所當然以為她的雕塑由她造,但沒意識到核心——她的完全還原、或者說是強制轉換物品中我們看不到的內部空間。
Untitled, 2013
Resin
Cast 鑄型,才是 Rachel 的創作方法,它可以簡單概括為將液體材料澆鑄到模具中任其凝固成型。她澆鑄的物品包括床墊、熱水袋、樓梯井等等,甚至房屋。
Untitled,1991
雖然成品是堅固冰冷的,但它真實還原了物品內部我們本來看不到的一切,包括使用人的遺迹。所以,我們對著陌生的物品有莫名熟識的感覺。當然,還因為 Rachel 用了更有表現力的材料去呈現——樹脂特別好看!
真相2:一旦接受了這種設定,她的公共雕塑太有趣
1998年,倫敦特拉法加廣場開始一個名為第四基座(The Fourth Plinth)的藝術項目,定期在當年因經費不足已經空置超過150年的的西南方底座上,邀請藝術家創作作品。
Rachel 是第三個被邀請的,2001年呈現作品——以透明樹脂為材料將一個同等大小的基座倒立放置在基座上。近乎透明的材料讓作品在基座上隨著天氣反射著紛繁的光線。絕對的簡單,讓人們把注意力回歸到基座本身,在紛擾的倫敦市中心回歸平靜,相當睿智。
Trafalgar Square Project,2001
另一件厲害的紀念式作品是位於維也納的猶太廣場屠殺紀念碑,又稱為 Nameless Library。她將一座圖書室用水泥重現。因為是澆鑄內部的形式,我們看到的是書本對著牆面的內頁部分,以此代表著訴說不盡的歷史和無數生靈塗炭。
Maquette for Judenplatz Holocaust Memorial 1995
作品《101室》則是以BBC在倫敦的一幢大樓里的一間房間為模具。據說,正是這間房間啟發喬治·奧威爾虛構了《1984》中的拷問室——101室。
這個背後的故事固然讓奧威爾書迷看得開心。我本人覺得有趣的點則是這件作品就在下圖倫敦的 V&A 博物館中展出,展廳就叫 Cast Courts,裡面堆滿世界著名雕塑的復刻鑄型。當時還未去過佛羅倫薩的我第一次來,一度以為這大衛是真的。
Room 101, 2003
Plaster, wood and metal
別人的雕塑勾起自己的回憶,也是一種有趣的體驗。
真相3:那個拆遷大新聞的巨大工程
這是一棟位於倫敦東區的維多利亞時代的老房子,Rachel 獨自在裡面逐層上模,逐寸留住牆面、地板、窗框、門鎖、壁爐,電源開關的痕迹,把看不見的房子記憶重現。
House,1993
她的金句在此出現:" I try to mummify the air in the room. "
最終,房子的外牆被打掉,房子內部被完美呈現。周圍的房屋很快因城市發展被拆除。這座突兀的釘子戶當時頗受爭議,有議員天天提著一定要拆除它。
就在 Rachel 憑此作品在1993年成為透納獎史上第一個女獲獎者的當天,當地政府決定拆除這座藝術品,於1994年正式拆除。這件作品被永載史冊。
真相4. 又拿透納獎又是YBA,竟不是戲精
提到YBAs,有商業和藝術通殺,還開了畫廊和餐廳的濃葯之王Damien Hirst(1995年透納獎得主),有喜歡曬炮友帳篷的 Bad Girl Tracey Emin(1999年透納獎得主),還有作品看著就非常少兒不宜及不適的 Chapman 兄弟。
相比之下,Rachel 真是乖得不像個 YBA。
Ghost, Ghost II ,2009, Polyurethane
她真是毫無大眾印象中 YBAs 傳統的戲精精神,有著固定男朋友——同是雕塑家的 Marcus Taylor。出生在東倫敦的她,已榮獲 CBE(大英帝國司令勳章,差一級名字前就能加 Dame 尊稱),現在也還是在那過著平淡生活。
LOOK, LOOK, LOOK, 2012,Resin
關於她最奇怪的料是——有段時間她在 Highgate 墳場里修復過因年代久遠而損壞的棺材蓋——這倒是和她的那句木乃伊金句很相配。
真相5:你看出來那是負空間嗎?
除了澆鑄物品內部,她還喜歡錶達負空間 nagative space,正確解釋應該是物品與物品之間的空間。物品是死的,但上面的活動空間卻是活的。
《無題(簡裝書)》很容易被粗心的觀者(包括我)誤認作擺滿圖書的架子,然而它其實是書架與書架之間的負空間。
Untitled (Paperbacks). 1997
Plaster and steel
同理還有這個樓梯。
Untitled (Stairs). 2001
Plaster, fibreglass and wood
真相6:她並不是第一個玩負空間的人
其實在 Rachel 之前,Bruce Nauman 早在 1965 就已經做過名為 A Cast of the Space under My Chair 的負空間作品。Rachel 因為太喜歡了,就做了很多個,近看很可口,遠看又有謎之肅穆感。
Untitled (One Hundred Spaces), 1995
Resin
大規模的重複和每一個細節的不同,引發觀者對存在的迷思。
再次複習金句 mummify the air in the room。
真相7:白色箱子憑什麼可以裝滿 Tate 渦輪大廳
2005年,Tate Modern 那個總出互動神作的 Turbine Hall 堆滿了 Rachel 做出的 14000個被收納在紙箱里的空間。遠看無差別,近看每一個都留著原本紙箱的摺痕印記。
Rachel 的靈感來自收拾母親遺物時看到的一個紙箱。這個紙箱勾起很多回憶——裝過玩具,在上面玩過棋子......為了復刻更多人的記憶,Rachel 再次拿出澆鑄的好戲,先用石膏精確澆鑄紙箱,又為了讓人記得這是個容器,又用聚乙烯材料重新製作。
每一個都獨一無二的回憶中,Turbine Hall 成了茫然若失的回憶大廳。
Embankment,2005
真相8:什麼是有心的極少主義
極度簡單的強制還原和轉換,是如何觸動你我的? 有心是個雙關語——一是 Rachel 讓我們看到了物件的內心,二是這些物件都帶著情感。
由於以使用過的物品進行創作,物品總是有著自己的故事,它們被血肉之軀居住過、使用過,最終使得藝術品帶著一種物是人非的惆悵感覺。
Vessel, 2008
真相9: 不看現場,你可能不懂我在說什麼
正如我在書上看她無感。到現場,你才會發現作品看不見的內在,存在卻從未被注意的空間,熟識的事物被不同的材質代替,這一切都使得 Rachel 的作品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玄妙的情感。
雖然這是別人的物品的復刻,卻能勾起你自己的回憶與情感,雕塑的現場就是會讓你的生理反應比心理反應更快。
Due Porte,2016
這調調是不是有點熟?我想到了昨天剛結束「沒有人替我看到」個人回顧展的向京。她也不對作品作過多解釋,讓大家去現場感受。
那麼,下次看到 Rachel Whiteread,不要再錯怪和錯過了。請記住她 cast 的技法,試著看到不存在的空間,理解作品的內在,享受自己的想像。
Photo source:Tate, Gagosian ? Rachel Whiteread
第一次用讚賞碼......其實,也可為舊文章贊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誌?
※密集恐懼症快來,令人毛骨悚然的精美瓷器【原創】雨非
※如何評價姜宏波?
※琺琅藝術概述
※意境是我們的文化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