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缺愛的人,別人對我稍微好點,我就忍不住對他掏心掏肺,我該如何自救?
缺愛的人在社交時,經常遇到這麼一個問題:
沒有分寸感,容易對別人產生好感,只要別人展現半點善意,就掏心掏肺對人家。
也就是說,正常人在乎的是「別人對我的好,是不是我想要的」。
而缺愛者在乎的是「只要有人對我好」。
那麼,該如何解決這種問題呢?
先來看一組圖
正常人的關係發展曲線是這樣的。
緩慢升溫,略微下降,整體穩定。
而缺愛的人的關係發展曲線是這樣的。
大起大落,省略了中間過程。
通俗解釋就是:
正常人的友誼來得慢,去得慢。
而缺愛者極有可能今天對你熱情似火,明天就冷若冰霜。
這就為人際交往帶來很多誤解和尷尬。
那缺愛者該如何自救呢?很容易對人有好感怎麼破?
再來看一組對比圖。
以4為間隔,左側123是正常人的交友動心閾值,右側567是缺愛者的。
123分別是什麼意思呢?
1,可以產生基本好感的閾值。
2,可以成為普通朋友的閾值。
3,可以成為親密好友的閾值。
對應的是缺愛者的567。
看出問題所在了吧?
缺愛者的交友需求很低的,只要有人稍微對自己好一點,好感度瞬間飆到最大。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主角松子,就是個典型例子。
「只要別人對我好,不管是多麼微不足道的好,我都忍不住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
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看到:一個明明很優秀,外表也不差的女人,為什麼甘心為一個渣男作踐自己?
那個渣男,明明沒什麼本事,長得也不咋的,脾氣也又暴躁,憑啥能套牢女神的心?
一番了解後,原因往往是女生從小缺愛,根本不相信自己很優秀,也配得上同樣優秀的人。
對於缺愛者而言,問題出在:他們很難分辨,哪些是只能當點頭之交的善意行為,哪些是能夠成為親密好友的動心行為。
當然,電影只是側重表現了松子悲劇的一生,而現實中的我們不必重蹈覆轍。
找出原因,解決起來就很簡單了:
你得花時間思考:我是個怎樣的人,有怎樣的興趣愛好,別人做什麼事情會令我動心?這些動心又分怎樣的程度?
接著把令自己動心的事情歸類。
以我自己為例:
別人在興趣愛好聊得來,幫過我的忙,對我展示過善意,那就是低動心值。
看到對方有麻煩,我會主動上前幫助,但不意味著我會把對方當知心朋友看。
對方不僅在愛好上聊得來,而且性格友善,尊重我,甚至能主動關心我,毫無疑問,中動心值。
值得我多花時間在這人身上。
對方無論是三觀,還是興趣愛好,都和我度吻合,不必多說,那肯定是高動心值,
這才需要用心經營。
不必覺得好笑,因為,缺愛的人必須經過刻意練習,才能擁有正常人「判斷對方能成為何等程度的好友」的能力。
一旦養成習慣,你就能分辨:
對方幫了我小忙,我很感激他,以後他有困難也要幫助他,也許我倆會有機會成為最好的朋友,但現在還不是。
社交關係中最為重要的「分寸感」自然就掌握了。
只希望每一個缺愛的孩子都能被溫柔對待。
只希望松子那樣的悲劇只發生在電影里。
歡迎關注我,我想把更多溫暖的心理知識分享給你
推薦閱讀:
※【抑鬱】《青少年抑鬱症成因新探》(摘要)
※偏激有什麼好處?
※你認為怎樣才算真正喜歡一個人?
※有時候你要先變壞才能變好,改掉五種讓人不開心的思維模式
※如何在好朋友因為機遇過上更好的生活的時候,激勵自己繼續踏踏實實堅持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