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讀論語

這兩天終於讀完了《論語新解》(錢穆)。平時一個月可以看兩本書,這次兩個月才看完了一本,信息量太大,經典太多。

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而自己現在已經三十有五了,總感覺少了那麼點自信:雖已經成家立業,但都市生活下的中年危機,讓人感到緊張;雖然沒有年少輕狂,但感覺離成熟穩重還有段距離。人,是需要一點信仰,它能讓弱者強大,讓強者敬畏。所以,重拾《論語》,慢慢品味。

《論語》中幾乎遍地經典,堪稱中華文化的淵源之一。從開篇的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到三省吾身、溫良恭儉;從溫故知新、樂而不淫,到既往不咎、見賢思齊;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博學篤志、切問近思,到學而優則仕……《論語》彷彿母乳,已融入華夏文化的骨血。後世諸賢的偉大成就,也多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中國人要慶幸擁有孔子。孔子像一位善良敦厚的長者,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子不語怪力亂神,只教好好做人。相比於耶穌的《聖經》、默罕默德的《古蘭經》,孔子的《論語》要溫和的多。中國歷史上罕有宗教戰爭,也沒有人以信仰之名侵略擴張。回顧其它文明的宗教戰爭、焚燒異教徒,甚至今天的邪教與恐怖,中國人當慶幸自己選了一位善良的好老師。

自己讀《論語》,目的已不是遣詞造句,而是想找一種為人處世的信念,找一套待人接物的準則。人到中年,在日新月異的時代,在物慾橫流的都市,是需要一套信念和準則的。當然不必削足適履、從古至今,但基本的理念確是相通的。時代在變,但人性未變,一直都起落浮沉與真假善惡。

猶記得十幾歲時,一位長者送自己一本《中國地圖》,並在扉頁中寫下「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者矣」。長者的鼓勵,在少年的心中埋下了修齊治平的火種。

古人曾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今日我輩復讀之,以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並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推薦閱讀: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是什麼?
當前途與信仰相衝突時,怎麼選擇?
一個民族有無信仰會影響他的發展之路嗎?
達爾文晚年信沒信基督教?

TAG:信仰 | 中年男人 |